蔣靜 張芹 卓越
摘 要:2017年10月24日印發的《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通知(財會〔2017〕25號),要求高校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政府會計制度,高?!皩嵦帷闭叟f勢在必行。2018年各高校需做好固定資產實提折舊的準備,然而高校固定資產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使用頻繁、更新速度快,在新舊會計制度轉換過程中,高校在固定資產折舊核算上將面臨各種問題和難點,本文在分析問題和難點的基礎上,提出固定資產轉換步驟和建議,借此希望為高校新舊會計制度轉換提供參考。
關鍵詞:固定資產; 累計折舊;政府會計制度
一、 新政府會計制度對固定資產的核算
1.固定資產的定義及確認
《政府會計準則第3號――固定資產》中定義“固定資產,是指政府會計主體為滿足自身開展業務活動或其他活動需要而控制的,使用年限超過1年(不含1年)、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一般包括房屋及構筑物、專用設備、通用設備等。
該規定從定性的角度對什么樣的資產應歸屬于固定資產制定了統一的衡量標準,但缺乏定量的相關規定,因為準則中“規定標準”并未明確,因而對于固定資產的判斷更多地依賴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而不同的會計人員判斷的標準不一致,從而導致不同的結論。而對大批同類物資中的“大批”概念也不明確,存在有意拆分規避建固定資產。故建議高校按照本校實際情況,在本校管理制度中規定價值標準或數量標準,有利于實際管理和實務操作。
2.固定資產分類及含義和核算科目
不同類別固定資產的性能、用途、使用年限以及技術進步進度等不同,折舊年限也就不同。為保證折舊費用數據的準確性,首先需要確定固定資產大類及其各類具體包含的詳細內容,且保證建賬時能準確地“對號入座”。但我國高校財務部門與資產管理部門資產大類分類口徑存在差異,導致資產分類不準確。而各大類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及方法不同,進而導致固定資產每月計提折舊金額存在偏差,從而影響每年計入費用的數值,對高校財務經營狀況有著一定影響。
為了減少人為判斷帶來的誤差,需統一兩部門資產分類口徑,筆者認為,在同時參考國際分類標準的基礎上,可將16大類并為6大類,按照原有16類的明細設置三級核算科目。
3.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與方法
《政府會計準則第3號――固定資產》應用指南第十九條中規定:政府會計主體一般應當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在確定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時,應當考慮與固定資產相關的服務潛力或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
對于不動產價值的損耗主要是由于使用或放置的時長所造成,所以采用年限平均法;而對于動產來說,就有多方面因素需要進行考慮。另外,對于單位價值大的固定資產,可以按單項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對于單位價值低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物資,可按照該類固定資產的分類計提折舊。
二、 新舊高校會計制度過渡下固定資產轉換操作步驟
高校財務部門應在了解新舊制度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差異的基礎上,開展固定資產轉換工作。固定資產轉換工作包含固定資產盤點、處置、追溯計提折舊等,不僅需要資產管理部門與財務部門的有效配合,更需要依靠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來完成固定資產對賬、補提折舊等工作。
1.制定固定資產分類目錄,設置新賬明細科目和折舊年限
新制度規定,高??筛鶕嶋H需要進一步細化固定資產的類別,具體確定各類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制定固定資產目錄、具體分類方法。
財務部門執行財政部頒發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2014年)將固定資產分為6大類:房屋及構筑物、專業設備、通用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家具用具裝具及動植物,但沒有規定各大類資產的細化分類。在實務操作中,存在因分類標準不明確,導致同一類型資產錄入到不同固定資產科目中。在尚未計提折舊時,錯誤的分類尚不會對固定資產總賬產生影響,但若實提折舊,因不同種類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不一致,將導致固定資產每月計提折舊金額存在偏差、固定資產凈值不準確等后果,影響較大。
而在《〈政府會計準則第3號――固定資產〉應用指南》中明確地將各大類資產按折舊年限的不同進行了細化分類,故為了便于分類的準確、折舊的計提和賬務的處理,建議高校固定資產明細科目按應用指南進行設置,如固定資產――專業設備――專用儀器儀表;同時折舊年限表也可參考應用指南,并結合各高校自身情況,進行自主設定。
2.清理核實,分類統計
對存量固定資產折舊做追溯調整,不能僅依靠財務部門或資產管理部門的賬面價值,還需要資產使用部門的配合。 高校資產管理部門應在2016年資產大清查的基礎上,進一步組織人員再一次進行資產“大摸底”,落實到單棟、臺、件,保證賬賬、賬實相符,掌握資產總值、數量、分布及使用情況等。
(1)賬賬相符。“賬賬”,指的是固定資產管理部門的固定資產臺賬和財務部門的科目賬;“相符”,不僅是指兩部門固定資產總額一致,固定資產明細分類賬也應該一致。只有各明細類資產初始價值一致,才能啟動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工作。但在實務操作中,財務部門執行財政部頒發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2014年)將固定資產分為6大類,而資產管理部門執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寫的《高等學校固定資產分類及編碼》(第三版)將固定資產分為16 類進行管理,兩部門記錄口徑不一致,使得財務部門與資產管理部門在核對賬務、填報報表或者計提折舊時需進行進一步分類調整, 故在 “實提”折舊前,應理清兩部門對賬路徑,保證賬賬相符;更正固定資產錯誤分類,調整相關賬務,為折舊的計提做好準備。
(2)賬實相符?!百~實相符”,指資產管理部門的臺賬與固定資產實物在數量和價值上的相符。應開展固定資產盤點工作,對于盤點可能出現的盤虧或盤盈的情況做相應的賬務處理,確保數量相符;摸清存量固定資產使用情況,將固定資產分為使用中、未使用、不需用三大類,并對不需用資產進行處理;同時進一步明晰使用主體責任,區分科研類、教學類和公共類,為折舊費用歸集做好準備。
3.登記新賬固定資產會計科目余額
在原賬中固定資產“賬賬相符”“賬實相符”及新賬固定資產明細科目設置完善的情況下,將截至2018年12月31日資產管理部門固定資產臺賬中各類固定資產余額正確劃入新賬固定資產會計科目余額,完成新賬固定資產會計科目余額的初始化。
4.追溯計提累計折舊
財會〔2018〕3號關于印發《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與報表》與《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有關銜接問題處理規定的通知要求高校應對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固定資產進行追溯計提計提折舊處理,將折舊費用全部計入累計盈余。分錄如下:
借:累計盈余
貸: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由于高校從未計提過折舊,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從原值調整為資產凈值后,高校資產將大幅縮水,且較多資產將已達折舊年限,將全額計提折舊,高校應將這部分資產進行實物管理,并做好披露工作。
三、 新舊高校會計制度固定資產轉換操作建議
1.加強信息化建設
為更高效地推進新制度下固定資產轉換,高校應加強信息化建設,推進資產管理系統與財務信息系統的有效對接,制度轉換建議采用智能化轉換流程,自動實現折舊數據的計算;折舊數據及費用分類每月由資產管理系統實現推送至財務系統端口,實現數據共享;完善資產管理系統中在建工程建賬確認及轉固程序;實現資產管理系統建賬與財務系統報賬一體化,簡化報賬流程;高校信息化建設應實現資產、財務工作聯動機制,確定資產、財務數據動態匹配,全面提升數據質量。
2.加深業財融合程度
為更順利地推進新制度下固定資產轉換,高校應加深業財融合,財務部門與資產管理部門及時溝通轉換所需信息。為每月順利計提折舊,建議兩部門委派專人負責資產賬與財務賬、總賬與明細賬的核對;財務部門應及時提供資產管理部門所需內容、信息及系統所需字段等,確保轉換的順利進行;財務部門日常核算中涉及資產退庫、延遲報賬等特殊事項的處理應及時反饋資產管理部門。
3.完善固定資產管理及核算制度
在推進固定資產轉換的同時,高校應出臺符合高校實際情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或手冊,為固定資產轉換完成后的固定資產的管理及核算做好準備,包括明確在政府會計制度核算體系下,固定資產初始計量、后續計量、處置、日常管理等相關制度。
健全固定資產定期盤點和清查制度,每年應全面清查、盤點一次,各使用部門共同參與;制定各類固定資產劃分標準;明確固定資產一般維修與大型修繕的劃分界限,正確劃分資本性支出與費用化支出,如維修超過固定資產原值20%的應納入資本性支出等;明確采用名義金額計量固定資產的種類;明確在建工程轉固定資產或者固定資產轉在建工程的管理與備案;明確固定資產處置權限及流程,推進資產處置備案制,簡化資產處置程序;明確資產價值評估方式、申報流程及管理制度等。
參考文獻
1.陳海平,毛倩.完善高校固定資產核算的探討.財會月刊,2013(5上).
(責任編輯:劉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