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一 杜磊
〔摘要〕?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結構亟待轉型升級,迫切需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本文立足于經濟學基礎理論,利用系統論構建民營經濟發展動力系統,主要由制度源動力系統、創新驅動力系統和政府推動力三大子系統構成,選取相關省份2003~2015年數據對比分析各動力要素及各子系統之間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與發達地區相比,吉林省民營經濟對區域經濟增長、稅收以及就業拉動的貢獻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據此提出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民營經濟;動力機制;新常態
〔中圖分類號〕F121.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694(2019)01-0055-10
一、引言
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伴隨著經濟制度的變遷,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從全國范圍來看,各地民營經濟發展的歷程大致相同,但發展速度和水平卻存在較大差異,區域間民營經濟的發展表現出了極大地不平衡性。長三角、珠三角與環渤海等地區民營經濟發展較快,位居全國前列;東北及西部欠發達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則相對緩慢。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的吉林省,長期以來以國有經濟為發展主體,民營經濟一直是短板。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講話以及黨的十四大的召開,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在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作用,進一步調整放寬了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吉林省的民營經濟發展逐漸壯大,但相比于東部發達省份,吉林省民營經濟一直發展緩慢,落后了十到十五年左右。
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03〕11號)出臺,為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特別是吉林省的民營經濟發展帶來了新契機。2005年,吉林省積極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催生了一批民營企業,隨后啟動了第一輪的民營經濟發展計劃、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及新一輪的民營經濟騰飛計劃,助力全省民營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公平參與市場競爭。2013年,吉林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指出,要采取更大舉措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并及時出臺《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突出發展民營經濟的意見》(吉發〔2013〕5號)等相應政策予以支持,〔1〕至此,吉林省民營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逐步發展成為推動全省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時期,迫切要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民營經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黨的十九大突出強調,堅定不移的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并為其創設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從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現狀來看,雖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與發達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面臨著一系列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因素。因而,全面了解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現狀,探尋推動其發展的動力作用機制,這對于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振興吉林意義重大。
二、文獻綜述
目前,學術界關于民營經濟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主要圍繞三個方向展開:一是分析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影響因素及障礙;二是探討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或區域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及貢獻;三是探尋提升民營經濟競爭力的動力因素和機制。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影響因素及障礙方面,學者們主要從區域研究視角出發,采用各項指標、數據分析了不同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現狀并進行對比,研究對象集中于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發達區域。〔2〕近幾十年,盡管我國民營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依然面臨著諸多障礙和困難,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產權模糊不清、產權保護制度不健全;第二,政策不公平,存在市場準入歧視;第三,融資渠道不暢通;第四,民營企業自身管理制度落后、不科學。〔3〕〔4〕關于民營經濟的地位、作用及貢獻方面,學術界基本達成了共識,即“無民不穩、無民不富、無民不活”,這主要體現在民營經濟對吸納就業、維護社會穩定、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提升市場經濟活力等的積極作用。〔5〕在肯定民營經濟的作用與貢獻的同時,部分學者還探討分析了民營經濟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指出民營經濟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不平衡性,論證了民營經濟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化作用。〔6〕〔7〕為了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做出更大貢獻,學術界還圍繞充分激發民營經濟的發展動力展開了多視角的討論。從根本上來說,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因素主要來源于制度變遷、政府政策支持和創新驅動。有學者就認為體制創新是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根本前提和主要動力,〔8〕主要包括市場經濟體制、產權制度、土地制度和技術創新制度。〔9〕也有學者指出我國民營經濟多年的發展完全受政府主導,宏觀政策和制度框架起著決定性作用,地方政府行為在驅動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10〕〔11〕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制度變遷、企業家精神對民營經濟發展存在顯著影響,且制度變遷對企業家精神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12〕
綜上所述,目前學術界對民營經濟發展問題偏重于理論探討,定量研究較少,對其動力機制缺乏全面系統地研究。本文認為制度、創新和政府政策支持是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三大動力來源,并試圖利用系統論構建制度、創新、政府政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系統,以此厘清系統內部各動力要素及子系統之間的作用機制,進而為民營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提出對策建議。本文可能的貢獻體現在:已有研究大多是針對制度、創新、政府政策與民營經濟發展的單方面影響研究,而本文嘗試將制度、創新、政府政策與民營經濟發展納入到統一的分析范疇中,構建較為全面的研究框架。
三、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的貢獻分析
吉林省民營經濟經歷了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發展過程,如今已經占據了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加速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引擎。本文主要從經濟增長貢獻率、擴大就業以及創造稅收三個方面對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的貢獻進行分析。自2003年國家頒布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民營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但囿于相關省份數據的可得性等原因,本文選取2003~2015年的數據,數據來源于2004~2016年的《吉林統計年鑒》《遼寧統計年鑒》《黑龍江統計年鑒》《江蘇統計年鑒》和《廣東統計年鑒》。
1.民營經濟發展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析
2003~2015年,吉林省民營經濟增加值持續增長,由789.88億元上漲至7336.9億元,增長8倍;年均增長率為21.14%,呈現小幅波動起伏的趨勢,但進入經濟新常態階段,增速下跌勢頭顯著。在東北地區內部,吉林省民營經濟增加值一直低于同期黑龍江省與遼寧省,居于末位;而在此期間,與發達地區相比,吉林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大致僅為江蘇省的五分之一左右。2003~2012年,吉林省民營經濟增長較快,大部分年份均高于同期東北地區的黑龍江與遼寧省,個別年份高于發達地區的江蘇省和廣東省,表明這一時期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迅猛。但2013年后,上述五省的民營經濟發展速度均顯著下降,東北三省內部均呈個位數增長速度(詳見圖1),而發達地區的江蘇與廣東兩省依舊能夠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這也表明新常態時期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緩慢,亟需推動其進入上行通道。
在考察各地區民營經濟增長的貢獻時,主要通過計算各地區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這一指標來體現。數據顯示,吉林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近年來占比已超過50%,對區域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東北三省內部,遼寧省民營經濟的貢獻最大,吉林與黑龍江兩省不相上下;與發達地區相比,除個別年份高于廣東省外,吉林省民營經濟增長的貢獻均落后于同期江蘇省與廣東省(詳見圖2),這表明吉林省民營經濟與發達地區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進入經濟新常態后,各地區民營經濟增長的貢獻均增長放緩,民營經濟的活力和潛力有待進一步激發。
2.民營經濟發展對就業拉動貢獻分析
2003年,吉林省民營企業從業人員僅為262.5萬人,截至2015年底,全省私營企業戶數達到23.6萬戶,個體工商戶136.2萬戶,民營企業從業人員已達到723.8萬人,占全社會二、三產從業人員的79.2%。2003~2015年,民營經濟的從業人數不斷攀升,從業人數凈增加461.3萬人,年均增幅達8.97%,民營經濟在擴大就業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這一時期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對拉動就業貢獻巨大,但橫向來看,無論是在東北三省內部還是與發達地區相比,吉林省民營經濟的就業人數都居于末位,僅相當于江蘇省的四分之一、廣東省的五分之一左右,這也表明吉林省民營經濟的規模小,數量不足。
3.民營經濟發展對稅收貢獻分析
歷經多年發展,吉林省民營經濟已經從最初的“草根經濟”發展到現在的占據“半壁江山”,通過繳稅、捐資、扶貧等方式,民營經濟有效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2003~2015年,吉林省民營經濟上繳稅金由55.2億元增長到741.96億元,高于同期吉林省地區稅收增長速度。在東北三省內部,遼寧省民營經濟稅收總量最高,相當于黑吉兩省之和,黑龍江居中,吉林省居于末位;與發達地區相比,僅相當于同期江蘇省的七分之一,廣東省的九分之一左右,差距顯著。吉林省民營經濟在地區稅收中的比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從2003年的19.09%上升至2015年的40.38%,與黑龍江省基本持平,稍低于遼寧省。相較于發達地區,江蘇、廣東兩省民營經濟稅收占比已經超過一半,吉林省依然落后(詳見圖3)。值得一提的是,進入新常態時期,各地區民營經濟稅收增長速度較前均有所下降,東三省均出現了負增長,這也印證了前文所述的新常態時期民營經濟發展緩慢這一結論。
綜上所述,吉林省民營經濟在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崗位、壯大地方財政實力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與發達地區相比,吉林省民營經濟的規模、總量以及發展速度均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進入經濟新常態時期,民營經濟發展趨緩,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有所下降。因此,探尋民營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方向,對實現新常態時期吉林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意義重大。當前,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面臨著制度落后、政策滯后、創新不足三大主要困境。與發達地區相比,吉林省計劃經濟思維根深蒂固、市場主體創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競爭力、政府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均制約了民營經濟的發展。為此,想要破解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困境,制度的不斷完善、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和創新驅動發展等就顯得十分重要。
四、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系統與作用機制
1945年,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提出,“任何有機體都是一個系統”,并詳細闡述了系統論的概念與原理,包括整體原理和動態演化原理。〔13〕系統論的研究目的在于調整系統內部各要素關系,優化系統結構。系統論不僅是反映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更具有科學方法論的指導意義。因此,本文將其作為構建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系統與作用機制的理論基礎。基于系統論的分析,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可視為一個系統,在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系統內部,各要素及子系統之間具有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作用,在這種作用機制下系統的整體功能得以發揮。
1.民營經濟發展動力系統的構建
民營經濟發展動力系統的構建,主要由三個子系統構成,且在每個子系統內部,都存在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要素。
(1)制度源動力系統。美國經濟學家諾斯曾提出“制度決定論”,并將制度看作是經濟增長的根本源泉,認為有效的制度保證了不同形態的資本在經濟運行中發揮作用,追根溯源,經濟增長這一結果也是由制度變遷引發的,因而制度可看作是經濟增長的源動力。〔14〕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制度變遷史,有效率的制度變遷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對民營經濟發展起著絕定性作用。在民營經濟發展制度源動力系統中,不斷趨于穩定有序的動力要素形成了新的制度框架,推動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一是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體制逐步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遷,這一制度變遷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制度紅利。市場配置資源也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必備土壤,不斷完善的經濟制度也是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因素,極大地釋放了民營企業的發展活力。
二是產權制度。產權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核心,是對所有制的深化。有恒產者有恒心。民營企業的信心、安心和專心來源于完善的產權制度,這也是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是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漫長的社會歷史和長期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并得到社會認可的一系列約束,包括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倫理道德、文化傳統等。〔15〕與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對社會個體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不具有強制約束力,卻具有自律性約束和道德力約束。〔16〕正式制度決定了人們行為選擇的總體約束中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大部分行為空間仍需由非正式制度來約束。非正式制度為正式制度奠定了基礎,又是正式制度必不可少的補充,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既共同構成了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民營經濟的發展同時受到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重大影響。
(2)創新驅動力系統。1912年,經濟學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創新”這一概念,認為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一是技術創新。與國有大中型企業相比,我國中小型民營企業產權清晰、重視市場需求、利潤動機明確、創新動力強烈、機制靈活、信息傳遞高效、創新速度快、創新產品更易被市場接受,這些優勢表明民營企業是技術創新的源泉,也說明技術創新為民營企業提供了發展的平臺和基礎。二是企業家創新精神。熊彼特認為“經濟發展的原因在于創新,而創新活動的主體就是企業家”,〔17〕薩繆爾森也提出“企業家是推動企業發展、推動企業這部機器動轉的心臟”的觀點,〔18〕他們均肯定了企業家在創新中的決定性作用。民營經濟的發展也需要這種敢為人先、勇于冒險的企業家精神,這是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三是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一個演進的過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轉化和交易過程。〔19〕關于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二者的關系,諾斯主張“制度決定論”,認為制度創新決定了技術創新主體的動力來源,制度創新決定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往往能加速民營企業技術創新過程。
(3)政府推動力系統。歷年來,我國各地方政府推出了多項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不斷優化的政策環境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民營經濟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凸顯了政府政策支持的動力作用,在政府不斷調整政策的過程中,民營經濟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的歷程。
一是政府政策。伴隨著經濟體制轉軌,我國民營經濟從萌生、發展、壯大到快速成長,表現出了強烈的政策路徑依賴性。回顧民營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政府作為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供給者、主導者、監督管理者,其行為和意志主要通過公共政策對民營經濟的發展演進帶來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是政府職能。民營經濟的發展與政府職能息息相關,在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健全的市場機制、計劃經濟的體制慣性以及自然經濟的歷史積弊等降低了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民營經濟的自身劣勢以及政府對國有經濟的偏好,阻礙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這需要政府強化其經濟調控管理職能,維護公平有效的市場規則與秩序,規范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職能,也是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外在助力。
2.民營經濟發展動力的作用機制
民營經濟發展是一個不斷調整的動態過程,多種動力要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形成了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系統,各子系統及各動力要素之間相互耦合、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動了民營經濟發展。依據前文分析,構建民營經濟發展動力的作用機制。
(1)制度源動力系統具有牽引力作用,形成導向性動力機制。縱觀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濃重的制度變遷印跡。單純依靠誘致性制度變遷很難滿足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求,必須依靠政府實施強制性制度變遷,推動制度源動力系統不斷完善升級,才能實現民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在這種牽引力作用下,全新有效的制度安排快速形成,民營經濟獲得了不竭的發展動力。
(2)政府推動力系統對創新驅動力系統具有支撐力作用,形成保障性動力機制。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美國經濟高速增長,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將其歸功于比“管理者經濟”更具創新能力的“企業家型經濟”,〔20〕這一點在我國民營經濟的高速發展中也得到了印證。
“企業家型經濟”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創新的動力,而企業家精神不僅要憑借企業家個人,也需要公平的環境和政策的土壤才能激發出來。在政府推動力系統的支撐下,企業家精神這一動力要素將會顯著增強,創新驅動力系統的動力作用將被最大程度地激發,兩大動力系統共同助力民營經濟轉型發展。
(3)創新驅動力系統對制度源動力系統具有推動力作用,形成強化性動力機制。制度源動力系統之所以能夠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就在于不斷追求各項制度安排的創新,最終實現制度收益的最大化。創新驅動力系統的核心在于“創新”,創新驅動力系統推動了制度源動力系統內各動力要素的升級,增強了制度源動力系統的動力作用。當“創新”能夠有效推動制度源動力系統時,每一次制度創新的發生,都引發了民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制度創新就是要把新要素引入原有的制度體系,完善各項制度安排,提高制度效率。而這一過程的邏輯起點在于創新主體的行為活動,創新主體的潛能由創新驅動力系統來激發,進而作用于制度源動力系統內的各動力要素,這種作用產生的效能越高,制度源動力系統產生的動力就越強勁。
五、推動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1.擴大制度有效供給能力,提升制度演進效能
吉林省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較大,區域經濟發展表現出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制度上的不完善阻礙了民營經濟發展。應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消除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障礙,破除國有經濟部門與非國有經濟部門分立的新二元經濟結構,擴大制度有效供給能力,為民營經濟發展創設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和更加可持續的制度環境。〔21〕推進產權制度的法制化進程,將人們從傳統的非正式制度約束中解放出來,提升各項制度集合演進的整體效能。
2.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闡明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明確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民營經濟的發展既需要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又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現階段,吉林省國有經濟占比仍然較高,政策制定容易向國有企業傾斜,不利于民營經濟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當前,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民營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環境。吉林省應當抓住這一戰略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全省范圍內樹立正確的民營經濟發展觀念,確保政策落實到位,強化政府服務職能,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切實解決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與障礙,為民營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3.激發保護企業家精神,引導民營經濟技術創新驅動發展
企業家精神是社會的稀缺資源,更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根本。在吉林省,受傳統觀念、社會地位等因素影響,高端人才主要向政府部門、國有大中型企業及各類事業單位部門集中,民營企業對于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嚴重不足,民營企業經營者缺乏創新與冒險意識,這些都制約了民營企業創新能力和層次的提升。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中發〔2017〕25號 )正式公布,這是中央首次以專門文件明確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肯定了企業家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倡導全社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這正是從源頭上激發了民營經濟的活力。應積極搭建民營企業創新平臺,提升其科技創新能力,使民營企業掌握更多自主創新的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通過技術創新培養民營經濟發展的長久動力。
參考文獻:
〔1〕吳?笛,胡?寧.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3,(06).
〔2〕謝思全,張?銘.我國三大區域民營經濟發展優勢與特色之比較分析[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09,(02).
〔3〕丁任重,孫根緊.新時期我國民營經濟的轉型與發展[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12).
〔4〕褚?敏,靳?濤.民營經濟發展存在體制內阻力嗎?——基于政府主導和國企壟斷雙重影響下的發展檢驗[J].南京社會科學,2015,(08).
〔5〕厲以寧.認識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04).
〔6〕田澤永,江?宏,謝忠秋.中國民營經濟與區域經濟增長因果關系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8,(02).
〔7〕許高峰,王?煒.論我國民營經濟對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的作用——以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為例[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
〔8〕戴振韜.體制創新:民營經濟發展的動力[J].中國財政,2001,(10).
〔9〕吳璽玫.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現狀、動力機制及其策略分析和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1,(05).
〔10〕鄭修敏,許曉明.政策引導還是自我發展?——新中國六十年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動力探究[J].社會科學戰線,2009,(09).
〔11〕章?奇,劉明興.民營經濟發展地區差距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來自浙江省的證據[J].世界經濟,2012,(07).
〔12〕程俊杰.制度變遷、企業家精神與民營經濟發展[J].經濟管理,2016,(08).
〔13〕(美)馮·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M].林康義,魏宏森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28-30.
〔14〕(美)道格拉斯·C·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杭行,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27-34.
〔15〕譚?芬.東西部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比較研究[D].湖南大學,2007.
〔16〕李雅儒.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非正式制度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8.
〔17〕(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何?畏,易家祥,張軍擴,胡和立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73,147.
〔18〕關麗潔,紀玉山.經濟新常態下技術創新動力系統與機制[J].社會科學戰線,2015,(11).
〔19〕陳鳳杰.中小企業創新[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49.
〔20〕李?政,任?妍.“新常態”下民營企業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J].理論學刊,2015,(10).
〔21〕史晉川,郎金煥.中國的民營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1).
(責任編輯?肖華堂?廖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