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輝
內容摘要:專業村產業電商化轉型升級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效選擇。本文基于理論分析與多個淘寶村的實地調查,分析得出開拓網絡市場、追求轉型收益以及互聯網的推動等要素共同驅動專業村電商化轉型升級,其轉型需經歷引入電商要素、模仿與創新、自組織發展三個階段。
關鍵詞:專業村 ? 電子商務 ? 轉型升級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面臨著新機遇與挑戰: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擴大,資源環境壓力增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專業村作為分布在農區經濟均勻空間上的凸起,具有顯著示范效應。在經濟新常態與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專業村產業發展相對落后,其轉型升級需求顯得現實與迫切。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而這些年蓬勃發展的“淘寶村”正是鄉村振興的典型代表。本文具有如下研究意義:從理論上講,專業村是村域層面的產業集群,其產業轉型升級具有相對不同的機制與特征,能夠豐富產業發展與電子商務的相關理論;從現實上講,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政策參考,有助于推動專業村農業與非農產業的質量升級,有助于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與鄉村產業的二次興旺。
專業村、“淘寶村”形成及轉型升級的文獻綜述
(一)專業村與淘寶村的形成
專業村的概念來源于20世紀70年代日本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所提出的“一村一品”。專業村是指農村大部分農戶商品性地從事一種或多種相互關聯的生產或服務活動,并且該產值構成這個村的社會產值主體,以產業或產品、收入、組織形式為界定標準。在專業村從發端到形成歷程上看,經歷了“S”型過程,服從創新傳播規律。根據現有研究,在專業村的形成中,企業家精神是核心因素,地理位置與資源稟賦決定專業村的方向,政府、市場、技術等宏觀經濟環境決定專業村數量與規模。規模經濟、分工經濟、模仿創新和網絡聯系是專業村形成的內在機理。從概念范疇上講,“淘寶村”即電子商務專業村,是專業村產業電商化轉型升級的結果。曾億武等(2015)以階段論為研究視角,將淘寶村的形成劃分為兩個階段、五個環節:引進項目、初級擴散、加速擴散、抱團合作、縱向集聚。
(二)轉型升級
所謂轉型升級主要是指通過產業轉型、增長方式的轉軌和產品本身升級等方式,最終實現低技術、低附加值向高技術、高附加值轉變的目標。現有文獻關于轉型升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與企業兩個層面:金培(2014)分析了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理論邏輯,指出信息化、智能化是工業發展的必然邏輯;趙立昌(2015)分析了互聯網經濟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機制與路徑;張耀輝和齊瑋娜(2015)探討了互聯網背景下專業鎮企業的轉型機制、障礙及破解策略;程虹等(2016)基于企業調研數據,總結出我國企業轉型升級整體狀況與路徑選擇;費洪平(2017)基于當前經濟形勢提出了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方向及路徑。此外,還有學者從轉型升級的影響因素、績效評價、競爭力形成、組織管理創新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現有文獻對轉型升級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是主要從國家與區域的宏觀層面進行研究,較少關注村域層面產業轉型升級;二是研究對象主要為大中企業與高科技企業,而在我國廣泛的農村地區分布的是小微企業與農戶。因此,本文以電子商務為研究視角,從理論上分析專業村產業電商化轉型升級驅動因素與階段過程,探索性回答“專業村產業轉型升級的原因”、“專業村產業如何通過電商化轉型升級”等問題。
專業村產業電商化轉型升級驅動因素
借鑒已有研究對轉型升級的定義,本文認為產業電商化轉型升級是指在區域范圍內某產業充分采納電子商務這一商業組織模式,引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型生產要素,在發展模式、組織結構、商業生態等方面進行根本性變革,以提升產業整體生產質量與效率。產業轉型升級兼有外生性與內生性,直接動因源于市場環境變化、行業競爭力下降以及成本上升等,間接動因源于企業對超額利潤的追求與長遠發展的考慮。專業村內經營主體兼有農戶與企業的雙重經營特征,其轉型升級驅動因素不僅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所處社區關系的影響。因而,專業村產業電商化轉型升級驅動因素主要包括開拓網上市場、追求轉型收益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推動等。
(一)開拓網上市場
依據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開拓新市場以及采用新的生產組織方式都屬于創新。轉型升級從本質上講也是一種創新表現形式,即引入新的高質量要素替代傳統要素。當前,網上市場快速發展,企業網上采購、消費者網購比重逐漸增大,專業村產業將受到相應波及,傳統商業模式不能適應市場變化,需要逐步采用電子商務經營方式,以融入網上市場環境中。其次,我國B2B與B2C平臺的逐步成熟與完善,對傳統市場已造成巨大沖擊,消費者網購習慣也正在逐漸固化。專業村產業在傳統市場上發展遇冷,以及受到來自市場與替代產業的雙重壓力,將被迫開拓網上市場。從市場層級的角度分析,伴隨著我國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專業村的涉農與非農產業也將面臨消費者需求升級,需要逐步摒棄低質量、低技術含量的低端產品市場,轉而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的中高端產品。
(二)追求轉型收益
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在企業轉型升級的基礎之上。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獲取轉型收益則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轉型前企業越處于競爭的不利地位,轉型后將帶來的預期收益越高,從而企業轉型動力也將越強。專業村產業經營者具有相對較低的土地成本與勞動力成本,但由于在傳統商業模式下難以接觸終端消費者而造成中間成本過高,利潤通常被中間商獲取。電子商務的重要作用是去中介化,直接面向客戶。專業村產業經營者在降低中間成本的驅動下,應用電子商務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獲取轉型收益。在電商模式下,物流包裝配送成本大于傳統批量運輸成本,但是只要開展電商所得凈收益與所減少的中間成本之和大于所支出的電商成本,即能有效驅動專業村產業進行轉型升級。
(三)互聯網技術的推動
互聯網技術是專業村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互聯網是迄今為止信息處理成本最低的技術之一,驅動傳統產業朝著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互聯網+”傳統產業不斷催生新業態的產生,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門檻、難易程度、資金投入量等是決定某項技術能否廣泛接受的重要標準。我國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電商平臺的成熟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簡單易學等,都為專業村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創造了有利條件。互聯網賦予專業村產業經營者以信息能力,打破了由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數字鴻溝,使得經營者有條件、有能力開展電子商務。互聯網技術本身的有用性、易用性、娛樂性等都成為其在專業村傳播與應用的便利條件,而淘寶網、微信以及各種貿易類APP等,也成為經營者開展電子商務的重要工具。
專業村產業電商化轉型升級過程
區域內產業轉型升級一般是由龍頭企業所主導,傳導到其他中小企業,從而帶動相關供應商,是一種是自上而下的供應鏈式變革。而專業村產業電商化轉型升級有其特殊性:其一,在我國農村廣泛存在著“差序格局”式人際網絡關系,這種關系廣泛嵌入于專業村產業經營環境中;其二,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商業模式,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價值創造模式,由消費者驅動廠商進行,再由廠商驅動上游供應商逐層變革,是一種典型的C2B模式。因此,專業村電商化轉型升級是由小微企業與農戶主導,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價值導向,驅動龍頭企業與供應商,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網絡式變革。本文在結合相關理論與文獻的基礎上,對多個電商專業村進行實地調研,構建一個包含引入電商要素、模仿與創新、自組織發展的三階段模型,如圖1所示。
(一)引入電商要素
在電商環境驅動下,由專業村產業經營者(小微企業主、新農人、創業能人等)主動引入電商因素。這些最初引入電商要素的經營者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專業村的新一代,家庭經營與專業村產業密切相關的企業,在自幼耳濡目染之中接受生產與經營相關知識與經驗;二是具有相對豐富的在外經歷,通常具有在城市打工或求學經歷,較早認知與接受電商;三是具有企業家精神,善于接受新事物,并承擔新事物所帶來的風險。
產業經營者在引入電商要素的同時,將面臨路徑選擇。一是轉行,專業村原有產業不適宜發展電商,需要結合專業村以及周邊區域能夠利用的資源,開發新的創業項目,例如“沙集模式”的東風村,由創業能人開拓性的在網上銷售拼裝家具,帶動當地家具產業從無到有的發展。二是轉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傳統產業是一種大批量、類型少的工業模式,而電子商務是一種小批量、類型多的商業模式,例如河南許昌縣的霍莊村,原先為戲劇社團批量提供戲服,而引入電商化要素之后,為企事業單位節日演出提供演出服裝。三是升級,提高產品質量,從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轉變,如電子商務拉近了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距離,經營者根據網絡口碑(網上評價、溝通信息等)改進商品質量。
(二)模仿與創新
農村社區所普遍存在的親緣、友緣、地緣關系加速了知識與經驗在專業村產業內的傳播。率先引入電商要素的產業經營者在初見成效之后,迅速引來了產業內的模仿。這種模仿式擴散將呈現“S”型發展軌跡,從最開始的初級擴散發展到加速擴散,以至于逐漸出現飽和。模仿可以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快速形成一定規模,降低生產、營銷、融資、物流以及學習等多方面成本。但是,模仿將引致專業村產業的惰性,帶來過度競爭。模仿也不等于完全相同,在產業內部將不斷出現基于模仿的漸近式創新。在模仿基礎上的創新,不斷推動專業村產業差異化與分工專業化,打破產業內部路徑依賴與轉型瓶頸。
在專業村電商化轉型升級過程中,模仿與創新始終交替存在于社區互動之中,呈現不同的經濟發展現象:一是同質化競爭,電子商務平臺(如淘寶網)所具有的平民創業特征,使產業內經營者可以快速應用,但同時也會引起產品與經營策略趨同,引致低價競爭與惡性競爭,而村內關系網絡則是同質化競爭的潤滑劑;二是初級合作,在電商化轉型關鍵時期,經營者之間難免會出現各種問題,這就促成了在小范圍內的知識與經驗的交流以及合作訂單的出現;三是差異化競爭,當同質化競爭達到一定程度,勢必會出現市場飽和,在村域內會出現多個規模較大的轉型成功者,而其將通過差異化、品牌、網絡社群等策略提高進入壁壘。
(三)自組織發展
自組織發展是產業轉型升級成功的重要表現,促使專業村產業從無序狀態走向有序狀態,從低級發展階段走向高級發展階段。伴隨專業村產業電商化所帶來的規模效應,將吸引相關服務商的入駐,催生專業化配套體系,促使產業內經營者從競爭走向抱團合作。互聯網賦予專業村產業經營者以自學習能力,通過網絡平臺與即時通訊工具掌握網上開店、網絡營銷、店鋪運營、攝影美工等知識。網絡溝通工具成為經營者之間合作的有效保障,化解由競爭所帶來的利益沖突,使信息交流在產業鏈各主體間變得更加通暢。
專業村的自組織發展會引發村域經濟深度融合,完善農村產業集群生態系統,主要表現在:一是縱向一體化,在網上消費者驅動下,專業村產業經營者會沿著產業鏈向上游不斷擴張,將消費者所反饋的信息傳遞給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協同供應商共同改進;二是專業化分工體系,專業村主導產業的電商化,將催生攝影攝像、包裝設計、倉儲物流以及金融機構等配套服務體系;三是電商協會的成立,使得經營者之間能夠深度合作與交流,提高對外談判與議價能力。
政策啟示
第一,提高專業村產業經營者對互聯網、電子商務的認識。地方政府要以務實的態度抓農村電子商務工作,打破傳統專業村內“小富即安”的思想,借助電商培訓、知識講座、網購節日等時機,大力宣傳農村電子商務,驅動專業村引入電商項目。第二,制定專業村電商化轉型升級配套政策。一是建立對率先轉型企業的獎勵制度,給予資金與政策上的傾斜,通過補貼、提供專業培訓、引入外部合作等方式,降低率先轉型企業的風險;二是鼓勵電商合作組織建設,支持成立電商協會,給予場地、補貼、獎勵等方面的支持。第三,培養電商化轉型升級的主體力量。一是大力宣傳與推廣專業村產業資源,吸引社會優秀電商創業團隊入駐專業村,加快外部資源與專業村資源的融合;二是加強大中專院校電商支農、惠農制度,建立校與村合作實習基地,輔以相應考核評價制度。
參考文獻:
1.高更和,石磊.專業村形成歷程及影響因素研究—以豫西南3個專業村為例[J].經濟地理,2011(7)
2.黃祖輝.準確把握中國鄉村振興戰略[J].中國農村經濟,2018(4)
3.李小建,羅慶,樊新生.農區專業村的形成與演化機理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2)
4.曾億武,邱東茂,沈逸婷,郭紅東.淘寶村形成過程研究:以東風村和軍埔村為例[J].經濟地理,2015(12)
5.曾億武,郭紅東.農產品淘寶村形成機理:一個多案例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6(4)
6.吳家曦,李華.浙江省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調查報告[J].管理世界,2009(8)
7.金碚.工業的使命和價值—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理論邏輯[J].中國工業經濟,2014(9)
8.趙立昌.互聯網經濟與我國產業轉型升級[J].當代經濟管理,2015(12)
9.張耀輝,齊瑋娜.互聯網背景下專業鎮企業的轉型機制、障礙及破解研究—兼對揭陽軍埔“淘寶村”跨行業轉型案例分析[J].產經評論,2015(4)
10.程虹,劉三江,羅連發.中國企業轉型升級的基本狀況與路徑選擇—基于570家企業4794名員工入企調查數據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6(2)
11.費洪平.當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及路徑[J].宏觀經濟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