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熙 鄭麗梅 蔡方宙


[摘要]目的 探究胃腸道息肉患者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選取2017年1~12月收集胃腸道息肉患者共118例作為實驗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59例及觀察組59例。對照組患者實施高頻電刀切除術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對兩組患者術后臨床療效及并發癥情況進行記錄。結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61%顯著高于對照組84.7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0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6.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胃腸道息肉患者實施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因此該種治療方案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內鏡;黏膜切除術;胃腸道息肉;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9)03-210-04
胃腸道息肉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一定幾率發生惡變,故需進行治療。該疾病初期無典型癥狀,病情進展患者可能出現消化道出血及胃腸道癌變風險,嚴重威脅到了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1-3]。因此及早切除息肉對患者的康復具有積極影響。高頻電凝切除術與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均為胃腸息肉常用治療方法。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是基于息肉電切術、黏膜下注射等內鏡技術上所發展而來。本研究選取59例患者開展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胃腸息肉效果研究,旨在為該疾病患者尋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于2017年1~12月收集胃腸道息肉患者共118例作為實驗對象,所有患者均經消化道內鏡確診,息肉直徑均超過6mm。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9例及觀察組59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24例,年齡20~65歲,平均(43.2±3.3)歲,胃息肉及結腸息肉患者分別有38例及21例;觀察組中男33例,女26例,年齡21~67歲,平均(44.1±3.2)歲,胃息肉及結腸息肉患者分別有36例及2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確診為胃腸息肉患者;對研究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患者;無感染性疾病患者;無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排除標準:排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eutz-Jeghers綜合征;存在手術禁忌證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出血傾向患者;存在重大心肺肝腎疾病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行高頻電刀切除術,為患者行常規麻醉,結腸鏡從遠端逐漸后退,對患者息肉數量、大小以及位置進行確定并切除。觀察組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手術儀器設備包括日本Olympus公司生產的電子胃鏡及電子腸鏡,切割功率設置為30W,凝固功率設置為50W,工作模式設置為電切混合模式。配套產品包括同公司生產的圈套器及活檢鉗。
患者行丙泊酚注射液(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H20051842;規格:0.2g/20mL)靜脈注射給藥,劑量為0.2g,同時對患者血氧飽和度、脈搏情況進行嚴密監測。以常規操作將胃腸鏡置入后尋找息肉位置,并標注注射點。于患者病變口側或肛側進針,直至其黏膜下層,在息肉底部黏膜下層處注射腎上腺素氯化鈉液(1:10000)以充分隆起病變部位,具體注射量以息肉大小和位置確定,一般情況注射量范圍在5~10mL,若息肉過大可反復注射。病灶隆起后將注射針拔除,置入圈套器將息肉套住后收緊并提起圈套器,在收緊圈套器的同時通電,應用混合電流將被套住的息肉切除。針對體積過大的息肉可采取分片切除法。切除息肉后對創面進行觀察,是否有出血或穿孔等不良情況發生。正常情況下行內鏡下粘膜切除術創面顏色發白,無出血跡象。若創面處滲血量較少,可在創面處噴灑去甲腎上腺素氯化鈉液,若存在顯著出血情況可應用鈦夾夾閉。術后1~2d患者應臥床休息,術后2~3d進食以半流質食物為主。胃息肉患者術后行2~3周質子泵抑制劑進行治療以避免胃出血,并加速手術創面愈合。患者術后發生穿孔時,需即刻開始禁食、胃腸減壓、抗感染治療,穿孔合并腹膜炎時需轉外科治療。
1.3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4-5]:治療后胃鏡結果顯示息肉徹底清除為治愈;治療后胃鏡結果顯示息肉體積縮小70%以上為顯效;治療后胃鏡結果顯示息肉體積縮小范圍30%~69%為有效;治療后胃鏡結果顯示息肉體積無縮小為無效。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記錄本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行統計學軟件SPSS17.0計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61%顯著高于對照組84.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0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6.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胃腸道息肉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由于初期無顯著性臨床癥狀導致大部分患者未能及時發現疾病,多因胃腸不適癥狀或體檢時行胃腸檢查發現。腺瘤性息肉及伴隨低級別以上瘤變的息肉為胃腸癌前病變。因此及早治療對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該疾病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常見手術方式包括內鏡下高頻電切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等[6-8]。內鏡下高頻電切術的工作原理是通過高頻電流的流通產生熱效應,對病變組織進行凝固處理后使其壞死,進而將息肉切除以達到治療的目的。該種治療方式在胃腸道息肉治療中的應用較為廣泛,但是該術式治療過程中若電切過淺,則可導致患者息肉病灶難以完全切除,而電切過深則可造成患者消化道穿孔,由此可見該種手術方式術后并發癥風險更高,會對患者臨床療效及預后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9-11]。同時還有研究結果顯示,帶蒂型胃腸息肉與隆起性胃腸息肉患者病灶有明顯的深度差異,因此這兩種類型患者通過電凝切除術可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但是針對扁平型胃腸息肉病灶,常規內鏡檢查無法明確區別病灶深度界限,因此通過電凝電切手術治療時,醫生無法準確把握病灶的切除深度,導致電切術在扁平型胃腸息肉疾病治療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息肉電切術以及黏膜下注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逐漸發展起來,成為消化內鏡領域中的新技術之一,因具有操作簡單、并發癥少及臨床療效理想等特點,在臨床平坦凹陷性腫瘤疾病以及消化道無蒂隆起性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愈加廣泛[12]。在患者病灶黏膜下行注射處理以保證病灶處充分隆起,進而形成液體墊是該術式的關鍵技術,該種做法能夠保證肌層與病變處的分離,進而使得手術切除息肉過程中不會對患者外膜或肌層造成損傷,大大提升了手術的安全性[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風險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對胃腸道息肉具有顯著療效,且該術式安全性更高。
胃腸道息肉患者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時因息肉病變部位的不同,其治療操作也有一定的差異[14]。一般情況下,胃部息肉患者的注射應始于肛側,而腸道息肉患者的注射則應始于口側,以保證病灶能夠充分隆起的同時面向內鏡鏡頭,便于后續切除操作的順利進行。若此步驟出現偏差可導致患者病灶隆起后而背向內鏡鏡頭,導致后續息肉套取難度加大,臨床手術醫生也難以判斷套取息肉時是否將鄰近黏膜一同套住,容易對患者基層和黏膜造成損傷,嚴重者可引發患者穿孔[15]。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需要配合黏膜下注射進行,由此可見黏膜下注射材料對手術療效也具有一定的影響[16]。內鏡下黏膜切除術中理想的注射材料應具備以下特征:可提供較厚的黏膜下水墊;可持續較長時間隆起;不會對組織標本完整性產生影響以保證其可明確病灶的病理分型或分期;價格合理且獲取難度低。一般臨床中可用的注射材料包括生理或高滲鹽水、甘油果糖、透明質酸鈉、葡萄糖等,材料的選擇應以患者、醫院的情況為參考依據,才能保證手術順利及手術安全性。
消化道出血及穿孔是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胃腸道息肉常見并發癥,可對患者手術效果造成不良影響,在本次研究中本組患者發生消化道出血2例,占比3.39%,穿孔1例,占比1.69%,因此為提升手術療效及安全性,需要為患者提供以下幾項預防措施:當患者息肉直徑≥2cm時,應實施分塊方法逐漸切除息肉;實施息肉切除前應在患者息肉底部黏膜下注射適量生理鹽水,保證息肉底層和黏膜層充分分離;若患者胃腸息肉數量較多,應實施息肉病灶分次切除方式,同時注意兩次病灶切除時間的間隔期應超過30d;主治醫生術前應排除患者具有凝血功能異常疾病,明確患者的用藥史,若患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術前應告知其提前一周停藥,若患者正在服用抗血小板類藥物,術前一周應停用以避免對其凝血功能造成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胃腸道息肉患者實施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可有效清除息肉病灶,且操作簡單,術后并發癥少,安全可靠,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潘良,張小平,趙凱.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消化道難治性息肉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6,39(5):463-465.
[2]李倩,李楠杉,勞月瓊,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結直腸息肉437例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7,23(6):34-39.
[3]陳慕維,植中敬.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老年胃腸道息肉的臨床療效觀察[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14):1538-1540.
[4]周海華,袁帥,石勝利,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消化道巨大息肉臨床觀察[J].海南醫學,2016,27(10):1662-1663.
[5]李興紅,馮裕容.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結腸廣基息肉的臨床可行性分析[J].安徽醫藥,2017,21(5):907-909.
[6]陳文婷,王銳,高會斌.內鏡黏膜切除術對腸道廣基大息肉樣病變的治療價值[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6,37(7):828-831.
[7]陳彩林,趙冰.胃腸道平坦型息肉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后出血的原因及處理措施[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6,36(2):125-126.
[8]孫金鋒,耿江橋,張智高,等.窄帶光譜成像技術應用于內鏡下分片黏膜切除術治療大腸息肉的臨床效果觀察[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5,20(5):513-515.
[9]檀心廣,胡志方,李福祥,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與高頻電切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6,24(9):690-692.
[10]田曉鋒,劉林霞,馬潔云,等.內鏡下黏膜切除聯合氬離子凝固術治療大腸扁平息肉的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3):91-92.
[11]黃長玉,吳攀,晉瓊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與高頻電切術治療直徑>20mm結腸息肉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病案,2018,19(4):98-101.
[12]陳麗芬,黃理,姚朝光.內鏡下黏膜切除大腸寬基息肉的治療價值[J].海南醫學,2016,27(12):2016-2018.
[13]王雙平,王桂周.內鏡下黏膜分片切除術治療結腸巨大惻向發育型腺瘤性息肉26例臨床分析[J].安徽醫藥,2017,21(8):1456-1459.
[14]李江虹,黃國進,成翠娥,等.內鏡黏膜切除術與高頻電凝圈套切除術治療結直腸無蒂息肉的療效對比[J].中國臨床醫學,2017,24(1):115-118.
[15]朱友.內鏡下黏膜剝切術聯合氬離子血漿凝固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臨床價值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22):3168-3170.
[16]牛永杰,吳凱.經內鏡治療胃腸道息肉的臨床護理路徑及對療效的影響[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7,22(6):89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