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萌
摘? 要:本文在介紹生態旅游內涵的基礎上,分析生態旅游管理的基本原則,并從重視科學技術應用、做好旅游發展規劃、加強生態恢復保護幾方面重點探討生態旅游管理中可持續發展得具體措施,以期通過本文研究為相關人員提供一定借鑒參考,促使旅游業朝著生態化和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管理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人們在加強物質追求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品質提升,因此,外出旅游日漸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旅游業發展中時常會出現亂扔垃圾、踐踏花草等不良現象。以九寨溝為例,原湖泊水每年降低6cm到30cm,這與粗放式開發、盲目利用存在必然聯系。再如,武陵風景區二氧化硫含量為0.62mg/m3,高于國家一級大氣標準3倍之多,PH值高達4.44,酸雨酸霧現象嚴重。因此,如何加強對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和科學利用成為相關人員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對此,本文對生態旅游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予以重點探討。
一、研究現狀簡介
Lascurain首次對生態旅游的概念做出明確說明,即“以體驗觀賞、認識觀摩當地具有特色植物景觀或者文化現象的旅游形態”,這是生態旅游概念的雛形。在此之后,1999年世界生態會議的《巴沙宣言》中對生態旅游的概念做出了更為精簡科學的界定,認為游客的生態意識是生態旅游發展得未來。
與國外相比,我國關于生態旅游的研究要相對較晚,但是整體發展勢頭良好。楊桂華、龐振剛等人認為生態旅游對游客具有欣賞體驗價值,是一個地區經濟效益增加和人文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具有較為明顯的文化傳承價值,這也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得核心。張喬喬以桂林旅游業為例,針對當前桂林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對生態旅游形式發展脈絡加以總結,提出以源頭治理為核心的管理模式。王文麗認為生態平衡與發展是影響生態管理的重要因素,政府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通過宣傳、體驗等方式構建全新的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管理模式。
二、生態旅游的概述
生態旅游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思想,強調已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游模式,是旅游業現代化發展得重要表現形式,具有自然性、科學性、可持續性、參與性的多重特征。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存在密切關系,二者寓于同一個有機整體之中,且相互影響、互相滲透、相互促進。
由此可見,若想實現生態旅游目標則需要建立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之上,以多種手段的應用促進生態旅游資源的可再生,達到保護生態旅游資源的目的,創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可持續發展得良性共生局面。
三、生態旅游管理原則
(一)生態學指導原則
生態旅游管理要秉持生態學指導原則,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善于運用生態學理論分析研究生態旅游管理中的各項內容,正確處理人與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環境資源中的關系。從本質上來說,旅游是個體行為活動的重要表現,在景觀游覽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個別個體行為會對環境產生不可逆的負面影響。由此可見,生態旅游管理的過程較為復雜,游客的旅游行為會影響到生態旅游,若想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則需要巧用生態學知識加以管理。
(二)環境容納量原則
生態旅游要秉持環境容納量原則。自然環境是生態旅游業發展得基礎條件,但是值得說明的是,自然環境本身的承載量、容納量有限,如果超出其既定范疇則會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現象的出現。因此,在生態旅游管理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游客人數,確保游客人數控制在環境容納量承受范疇之內,減少因游客增加而導致新問題出現的情況,如人口擁擠、交通癱瘓、垃圾堆砌等。由此可見,生態旅游管理要嚴格控制游客人數。
(三)可持續發展原則
生態旅游管理要秉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者之間的協同進步。對此,在生態旅游管理過程中,相關人員要鼓勵當地群眾積極參與其中,尊重引導當地群眾使用自身的資源經營權形成旅游管理團隊,促使生態旅游資源管理朝著合理性、群眾性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群眾在生態旅游管理參與中也會獲得一定的收益,做好旅游業生態管理的協助工作的。
四、生態旅游管理中的可持續發展措施
(一)重視科學技術應用
以科學技術為手段加強對生態旅游的系統管理將日漸成為旅游業發展得重要趨勢。但是就當前我國旅游業發展得現實情況來看,存在科學技術應用與旅游業發展步伐不協調的問題,若想實現旅游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則需要重視科學技術應用,為生態管理水平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例如,開設電子票,游客可通過網站、APP等途徑購買門票,節約游客門票購買時間的同時,提高游客進入旅游景點的效率。再如,在旅游景點的入園處設置互聯網電子屏幕,及時更新相關信息,包括天氣情況、景點總容納人數、周邊交通路線、園內現有游覽人數、游客須知事項等內容,這對服務質量的提升、管理效果的強化具有良好作用。
(二)做好旅游發展規劃
旅游業要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思想,結合旅游地、旅游景觀的實際情況做好旅游發展規劃工作,深入踐行環境保護思想,為資源再生、環境保護提供必要保證。首先,相關人員要深入到旅游景區的實際當中,通過實地調研的方式了解該地區在地質、生物、環境質量等方面的各類信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達到減少或者消除污染物的目的,提高環境檢測質量。
(三)加強生態恢復保護
對于已經遭受破壞的自然旅游景區要加強有效恢復,包括景觀改造、植被恢復、環境美化等,結合景觀的實際情況、法律法規要求設置具體的管理辦法,如確定旅游者游覽路線、確定入園游覽時間、確定入園的最大人數等。此外,管理者要始終秉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管理,如建立游客實名制度,約束一些不遵守生態旅游管理制度的游客行為,對于情節嚴重的旅游者則可以加入黑名單,以此來達到生態旅游管理的目的。
總結:
綜上所述,旅游業要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要求,以生態旅游為發展方向,秉持生態學指導、環境容納量、可持續發展三大原則,正確處理生態旅游時間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重視科學技術在生態旅游管理中的應用,做好旅游發展規劃工作并加強生態恢復保護,確保旅游業與生態環境處于平衡狀態,為生態旅游發展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曲圣男.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與可持續發展[J].度假旅游,2018(10):165+167.
[2]劉麗娜.智慧旅游視域下生態旅游管理體系的優化設計途徑[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0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