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摘要:文章對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現狀和發展中存在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并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合理的建議,以期為更好地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關鍵詞:海洋產業 經濟發展 制約因素 問題及對策
從全球角度看,經濟全球化的加快,科技技術的創新,國際產業分工轉移增速和創新科技的推廣運用都促進了全球海洋經濟迅猛發展,這一全球背景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對海洋的開發利用關系到國家的長遠發展,海洋經濟必然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沿海國家把海洋經濟發展提到了戰略高度,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先后將國家發展戰略重心轉移到海洋,如日本、韓國、美國和英國都對海洋發展戰略給予了空前的重視,紛紛把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環境列入本國的重大發展戰略。未來幾年恰逢全球科技與經濟產業變革的關鍵期,經濟的發展很可能將依賴于新一輪技術革命,海洋產業經濟的發展如能搶搭這趟“快車”,將極大提高我國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另一方面,在促進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和更大規模的海洋經濟國際合作的同時,全球海洋經濟市場仍然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能源競爭導致全球對海洋資源權益的爭奪會越來越激烈,而國際主要航線也面臨著各種保護主義沖突的威脅和地域性的摩擦,海洋污染和災害對海洋經濟的突發性影響日益明顯,這些因素對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從國內的角度看,中國的綜合國力穩步提升,工業化和城鎮化不斷發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潛在的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科技教育水平明顯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宏觀調控能力得到明顯提升,為海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海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加劇,保障發展機制的不健全,這些因素仍然制約著我國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中國海洋產業經濟發展分析
(一)中國海洋產業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是一個海洋自然條件優越,海域遼闊.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萬公里,海洋資源種類繁多,海洋生物、油氣礦產可再生能源、濱海旅游資源儲備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海洋并發展海洋經濟的國家之一。從古代直接利用海洋“興漁鹽之利通舟楫之便”到現代開發海洋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石油天然氣資源等,我國海洋經濟經歷了由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轉變的過程。尤其是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迅速。
(二)中國海洋產業增長速度較快,發展初具規模
近年來中國海洋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海洋業發展迅速。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只有海洋鹽業、漁業和交通運輸三類傳統基礎海洋產業,21世紀交接處我國開始發展了海洋汽油業及旅游業等,而近十年來,我國開始出現并迅猛發展的又包括了海洋生物醫藥和海洋化工、發電等等。我國海洋產業隨著新興海洋產業的快速興起發展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程度也愈來愈多。尤其是近十年.中國海洋產業年平均增長速度都保持在10%以上,海洋產業增長速度較快。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海洋經濟不斷發展,海洋產業規模持續擴張。據統計1979年中國海洋產業總產值僅為64億元,2003年就達到10077.71億元,2007年達到_r 24929億元,2015年達到了64669億元,2017年達到了77611億元,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9.38%(數據來源: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當今中國成為世界上擁有億噸港口最多的國家。2017年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與集裝箱吞吐量已經連續15年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喬吐量均保持世界港口第一。
目前中國海洋產業基本呈現出以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經濟區內主要港口和主要城市為中心,以海域和海岸帶為載體,以海洋資源開發為基礎的海洋產業的發展以及臨海產業帶為軸線的區域布局體系。
(三)形成四大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中國目前基本形成了濱海旅游業、海洋漁業、海洋工程建筑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四大支柱產業,各主要海洋產業均呈現良好的增長勢頭。海洋電力業、海洋生物醫藥業和海水利用業屬于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占海洋產業總增加值的比重還較小,但近年來發展迅速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二、中國海洋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制約因素
近十年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海洋產業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在快速增長的背后另一方面也掩蓋了發展中的一些弊端現象,我們需要在繁榮的表象下深入挖掘出海洋經濟發展的毒瘤,制約海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因素。
因為發展階段及政策制度的原因,我國沿海各省政府管理機構對海洋經濟的發展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大部分省份內部海洋開發管理機制不完善,政府宏觀指導效率不高,海洋執法體系與執法能力建設相對滯后,而省份之間嚴重缺乏互相信息交流和協作,不僅導致各省及全國海洋經濟投入產出效率低下,也是導致無法遏制海洋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隨著全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升級變革,我國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迫在眉睫,占基礎地位的海洋漁業其重要性并無減少,但海洋漁業粗放型發展狀況卻并無改善,導致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海洋傳統優勢產業面臨嚴峻挑戰。另一方面,海洋第三產業等新興海洋產業與歐美國家相比,競爭力仍然很差,海洋服務業等在我國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因勾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其發展優勢存在各種限制,海洋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創新科研能力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不足,海洋人才培養匹配度較差有待提升。
海洋管理和法規方面。目前中國的海洋管理職能部門是國家海洋局,海洋管理體制已經日漸完善但隨著對海洋權益和海洋資源爭奪的趨勢日益激烈,中國現行的海洋管理體制的弊端和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因為管理經驗的缺乏有關海洋綜合性法律也較少,各地各機構出臺的政策法規又有顯著的交叉和沖突,直接影響到海洋法律法規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又會反過來導致海洋的管理體制不健全。
統計數據是政府管理部門海洋政策制定和科研部門研究的必要基礎,而相比陸域產業我國海洋數據統計方面有極大的缺失和不完整。有關海洋產業經濟方面目前僅有《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和《中國海洋統計年鑒》兩份較權威的數據統計資料,而這兩份統計資料又存在統計指標選擇不合理、不科學、不全面。統計數據存在矛盾差異性等致命問題。對于現代經濟決策來講,數據是其最基礎的要素,海洋統計數據的缺失,會直接影響政府管理部門和科研部門對海洋產業經濟發展的決策和科研,直接對中國海洋產業發展造成惡性影響。
三、中國海洋產業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優化升級海洋第一產業,提高漁業生產效益
按我國目前的情況,海洋第一產業比重逐年減小,但這并不意味著海洋漁業的重要性減少,海洋漁業生產變動對海洋產業生產有著顯著影響,海洋第一產業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海洋第三產業的發展反而迫切需要海洋第一產業為其提供經濟基礎。我們需要做的是改造傳統海洋產業。傳統海洋漁業是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接下來的幾年里海洋第一產業能否實現優化升級將直接關系到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數量和質量。另一方面,漁業是生產“優質糧食”的產業,優化升級漁業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海洋漁業粗放型發展方式必須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改變,增強科學技術對海洋漁業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改革漁業價格體制,促進以中高端出口為導向的水產品生產、加工體系完善,鼓勵發展休閑觀賞漁業,通過大力推進海洋環保及加快漁業法制建設來恢復和保護漁業生態資源,引進第一產業外資和技術,促進外向型漁業發展。
(二)增加涉海勞動力規模
沿海各省常住人口增長會對其海洋生產總值增長產生正向的影響,說明當前我國海洋經濟以勞動力密集型為主,特別是海洋漁業和濱海旅游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最大。加大勞動力的投入量一方面可以擴大海洋產業生產規模,高素質的人口產生積極性的創新更有助于海洋資本累積轉變為海洋產業生產力,增加海洋產品產出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當地人口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們需增加涉海勞動力投入,擴大海洋教育廣度,提高海洋知識教育高度,進而提高海洋經濟生產能力與效率。
(三)優化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培養海洋新興產業及提高海洋科技含量
傳統產業理論遵循一、二、三產業的演化順序,而結合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現狀,我們需要的是第三產業的發展來帶動一、二產業的發展。我們要保持第三產業的主導地位不動搖,就需要提高海洋科技實力、培育海洋新興產業。培育海洋新興產業并不一定是指增加海洋經濟生產總量,而是要扶持和培養一批有自主創新研發能力,擁有能夠創造價值的核心科技和擁有現代科學管理理念的龍頭海洋企業,產生一批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低資源消耗的產業,提高海洋產業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度,形成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新常態”。提高海洋科技水平,一方面可以提高海洋技術的貢獻度,減少對海洋資源的依賴;另一方面也可以科學調整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在海洋第一產業穩定優化升級過程中,牢固第三產業的主導地位不動搖。
(四)加大政府引導性投入,轉換財政職能
公共財政政策支持對沿海各省海洋經濟產業生產發揮作用明顯。政府對海洋經濟的扶持政策可以起到保護、引導和幫助海洋產業的作用。目前中國有大量的海洋公用事業和基礎建設投資需求,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總體較低,需要出臺積極的產業政策引導海洋產業各行業發展方向,并可以指導海洋相關企業有序競爭的作用,幫助企業克服困難并通過科研投入尋找新的增長點。沿海省份政府部門需要合理擴大與海洋發展息息相關的財政支出總量,與此同時,要針對我國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弱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關鍵性重點支出的需要。
政府海洋財政政策要能夠引導新興海洋產業發展,促進海洋高新技術利用,加快海洋第一產業逐步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化,要充分引入市場機制,要加快法制建設,以加強財政監督,提高財政使用效率。傳統政府財政職能強調生產建設項目,地方政府千方百計引進大項目作為本地經濟的骨架來帶動配套項目和配套設施的發展,而對于現代海洋經濟發展現狀來講,需要轉換政府財政職能,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強調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基礎結構是骨架,而產業項目是基礎結構下的產物。
(五)促進港口經濟對海洋經濟國際化發展的帶動作用
港口是海洋經濟和陸地經濟的交點,作為對外開放全球貿易的關鍵措施,我國沿海港口對當地及全國海洋經濟發展都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沿海省港口國際標準集裝箱吞吐量增長會對其海洋生產總值增長產生正向的影響,港口對當地省份存在聯動發展關系,港口輻射區域發展,區域帶動港口發展,最終形成經濟一港口“圈極化”發展。港口依靠其有利的區位優勢,不僅僅帶動港口城市的發展和港口腹地經濟區域的繁榮,更重要的是擔當著對外交流與合作的窗口。需要各省政府結合自身經濟發展情況。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和集疏運體系建設,改善港口管理機制,加快港口信息化發展,提高作業效率,充分重視港口對于海洋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擴大本地海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合理加大開放力度,促進外向型海洋經濟發展。
(六)因地制宜科學發展海洋經濟
中國海洋產業基本呈現出以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經濟區內主要港口和主要城市為中心的布局體系。對于不同的地區同一個影響因素其影響程度存在差異,沿海各個地區的海洋產業經濟發展的主導影響因素很可能是不同的,國家及沿海省份政府應該根據地區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促進海洋產業的發展,也可通過地區合作縮短地區間的差距。
(七)海洋開發與保護并重,探索濱海旅游和休閑漁業
海洋環境污染的特殊性,即污染具有轉移性,所以想要完全依靠各個省份當地政府出錢出力來治理海洋環境污染是不太可行的。目前海洋環境污染在短期內并不會對海洋生產產值造成嚴重的影響,但是這并不代表環境保護不重要,海洋環境保護能否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將直接影響到海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沿海省份需要加大在海洋資源保護方面的投入,要做好生態環境的恢復工作,建設各種自然保護區,加強污染物未排放前的處理工作。與此同時,各省份政府部門也要結合自身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強化濱海旅游產品建設,促進濱海旅游產品的規模化和特色化。
總之,近年來我國海洋產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在平穩中轉型變動,取得良好經濟績效,但海洋產業規模不足、效率不高、科技含量低等問題被快速發展的表象所掩蓋。我國傳統海洋產業特別是海洋漁業仍占據主導地位,我們仍然需要重視海洋第一產業,提高漁業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益,促進現代海洋漁業發展。與此同時,優化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培養海洋新興產業及提高海洋科技含量,促進港口經濟對海洋經濟國際化發展的帶動作用,增加涉海勞動力規模,想要達成上述目標也離不開政府引導性的資源投入及政府職能的優化,對于各省來講也需要因地制宜科學發展海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