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思雅
(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范疇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該理論中的基本層次范疇、上級范疇及下級范疇共同構成了人類范疇化的等級系統。由于范疇具有語境和文化依賴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范疇的內涵的理解有時會存在差異,譯者在翻譯時應對這些差異進行恰當處理,提高譯文可讀性。許淵沖提出的詩歌翻譯技巧“三化”——等化、淺化、深化——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就是翻譯時三個范疇間的互相轉換。
中國古代文言小說深受詩歌的影響,語言簡潔,文化意蘊豐富,具有濃郁的詩化特征,是一種介于詩歌和小說之間的體裁[5]。因此本文從基本層次范疇理論視角出發,探討許淵沖“三化”在中國古代文言小說英譯中的應用,以圖使“三化”走出詩歌翻譯,又不至于跨度太大,為譯者在其他體裁的翻譯工作提供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翻譯技巧思路。
基本層次范疇理論由Brown(1958)[1]和Rosch(1976)[1]([1]、[2]引自于[1])提出,他們認為我們的客觀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事物,而人類認知方面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將外界事物進行分類或歸類,使世界在我們的認知中形成一個多層次、多成員的系統,這個過程就叫做范疇化。范疇化的結果就是將事物劃分成基本層次范疇,上級范疇以及下級范疇三大范疇,其中基本層次范疇在人們的心理中占有特別顯突的地位,在此層面上人們觀察區分事物最容易、最直觀[6]。我們可以通過圖1來進一步認識該理論:

圖1
圖1中“米飯”為基本層次范疇,是人類對事物進行觀察和區分最高效一個層面,即當人們說到主食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米飯”、“面條”等具體的主食,而不是“主食”這個抽象的概念,“糯米飯”、“圓糯米飯”這些范疇則由于細節信息過多,人們一般也不會馬上想到,那么“米飯”、“面條”這個范疇就是基本層次范疇。
在基本層次范疇的基礎上,范疇可以分別向上下擴展為上級范疇和下級范疇,越往上越抽象,越往下越具體,圖1中“主食”為“米飯”的上級范疇,“糯米飯”為“米飯”的下級范疇,上級范疇包含所有下級范疇以及這些下級范疇的子范疇,同時一個上級范疇還可能是一個更高級別范疇的下級范疇[6],比如“主食”為“米飯”的上級范疇的同時又是“食物”的下級范疇,而“食物”包含了“主食”、“米飯”、“糯米飯”和“圓糯米飯”。
但正如引言中所說,范疇具有語境和文化依賴性,對于中國人而言,我們說到主食時腦海中映射的基本層次范疇一般是米飯,但對于西方國家的人而言則往往是面食,這種差異十分常見,影響著中西交往的方方面面,在書籍翻譯中也是如此。如果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沒有對這些差異進行恰當的處理,外國讀者往往會產生誤解或者無法理解譯文內容。
許淵沖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被稱為是將中國古典詩詞譯成英法韻文的唯一專家[4]。他提出的詩歌翻譯的本體論“三美”、方法論“三化”、目的論“三之”等理論對中國詩歌翻譯有巨大的指導作用,本文將從基本層次范疇理論視角出發探討其提出的翻譯技巧“三化”。
“三化”即等化、淺化、深化。所謂等化,包括形似的對等、意似的動態對等、詞性轉換、句型轉換、正說反說、主賓互換、主動被動互換、同詞異譯、異詞同譯、典故移植等;所謂淺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減詞、合譯、化難為易、以音譯形等;所謂深化,包括特殊化、具體化、加詞、分譯、以舊譯新、無中生有等。
許淵沖在《翻譯的藝術》中說到:“直譯專門詞語不能傳達原文的‘意美’時,需要變通用淺化或深化的方法;變通而有損于原文的民族風格或地方色彩時,又以等化或直譯為宜……”。拿典故打比方,如果直譯典故,對中國歷史文化沒有深入研究的外國人往往無法理解其內涵,正如呂叔湘先生在《中詩英譯比錄》中所說,若典故不變通,則“非加注不可,讀詩而非注不明,則焚琴煮鶴,大殺風景矣”。在小說、散文等體裁的譯文中也一樣,如果直譯典故,需要讀者另讀注腳才能明白譯文所言,則會打斷讀者的思路,使閱讀的樂趣大打折扣。至于要對典故作深化還是淺化的處理,則要看具體語境。
筆者認為,如果中西方讀者對同一范疇的理解在表層含義及深層含義上都大致相同,我們在翻譯時可以采用等化的方法;如果等化無法傳達原文的內涵,達到理想的效果,則要考慮使用該詞的上級范疇詞或者下級范疇詞,使用上級范疇詞需要采用淺化的方法,下級范疇詞則需要深化的方法。不變通時具體用等化中的哪個方法、變通時用淺化還是深化、具體用淺化和深化的哪個方法則要根據上下文語境以及譯者的理解來決定。閱讀他人優秀譯作以及勤加練習可以幫助譯者更加準確、合理地使用這些翻譯技巧。下面筆者將從基本層次范疇理論的角度出發,將“三化”中的各個技巧在中國古代文言小說中的應用列舉出來,以供讀者學習、參考。
(一)中西方讀者對同一范疇的理解在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都大致相同時,可采用等化譯法,等化譯法包括形似的對等、意似的動態對等、詞性轉換、句型轉換、正說反說、主賓互換、主動被動互換、同詞異譯、異詞同譯、典故移植等翻譯技巧:
1.形似的對等:
既而遂坐母側。
She took a seat by the side of her mother.
(蔣防 著《霍小玉傳》——蔣防 等著,顏惠慶 英譯.中國古代短篇小說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P11)
形似的對等是翻譯中最常見最普通的翻譯方法,當中英句子的意義和語序都大致相符時可采用該方法。
2.意似的動態對等:
玉恨嘆曰:“天下豈有是事乎!”
“Can such dishonourable conduct be possible?”she

文中所講述故事已是過去發生的,這一概念中文中并沒有專門的詞性曲折變化表現出來,而是暗含在讀者的理解之內,英文中則用cried,mixed這些動詞的過去式表達事件已過去這一概念。
3.詞性轉換:

The merry gathering lasted till evening when Mrs.

in the west courtyard.(同上,P13)
中文中為動詞“憩息”,英譯文中轉換成了名詞quarters(住處)。
4.句型轉換:

How can I possibly think of other loves,when the good
fortune has been granted me to satisfy my longing for
you and to grow old with you alone?(同上,P17)
原文為陳述句,英譯文轉換為問句。
5.正說反說:

頗為相宜

being a homely person,and would really make
a suitable companion for you.(同上,P9)
原文正說教育程度低,英譯文則反說教育程度不高。
6.主賓互換:
……,生當時憤怒叫吼。

(同上,P33)
原文中中李生為主語,他所發現的事物為賓語,英譯文中將二者互換,李生所發現的事物為主語,而李生成了賓語。
7.主動被動互換:

Drink and food was then brought to celebrate the

meet the visitor.(同上,P9)
原文為主動句,英譯文轉換成被動句。
8.同詞異譯:


To frighten her into good behaviour he used to relate



原文中用三個“某”字表舉例,英文則分別用where,how,misdeeds來譯。
9.異詞同譯:

You love me for my looks,but I fear that as my


雖然修飾的是不同的事物,但原文中的“衰”、“移”、“替”在英文中都譯成了fade.
10.典故移植:

It will not be too late then for you to contract your

春秋時代秦晉兩國交好,世世代代為婚姻,以諧秦晉指締結婚姻[3],如果直譯的話沒有這一知識背景的外國讀者肯定會不知所云。西方國家也有名著Lady of Quality,英譯文中采用典故移植的手法,用英文典故來譯中文典故。
(二)淺化譯法包括一般化、抽象化、減詞、合譯、化難為易、以音譯形等:
1.一般化:


consideredthe girl as born of a woman of humble
status and refused to recognize her.(同上,P5)
由于夏、商時期中國為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所以原文中為“諸弟兄”,如果直譯成his brothers,外國讀者將無法體會其內涵,英譯文中采用了其上級范疇詞his Legitimate heirs(王的繼承人),使特殊的概念一般化,這樣外國讀者讀起來就通順易懂了。
2.抽象化:

Mrs.Bao has transmitted to me your proposal for my
daughter’s hand,and I am quite ready to order her

原文中為具體的女子服侍丈夫的內容——“承奉箕帚”——即拿起簸箕和掃帚干家務事,但考慮到外國并沒有中國傳統的簸箕和掃帚,且原文中所說“箕帚”代表了所有的家務活,英譯文中采用了該詞的上級范疇詞 wait on you as her lord and master,使具體的概念抽象化,提高譯文可讀性。
3.減詞:


……(同上,P15)
原文“雅好”意為“高雅的愛好”,由于對于詩書的喜好不論是在東西方都是高雅的,英譯文中采用了其上級范疇詞,只譯fond of(愛好),使譯文簡潔明了。
4.合譯:

A goddess has been banished to this sorry earth:she

Wealth(財富)是由“財”和“貨”組成,英譯文采用合譯的方法將原文中的“財”和“貨”合譯成其上級范疇詞wealth。
5.化難為易:


from her father,……(同上,P15)
原文中的“縑”為一種雙經雙緯的粗厚織物之古稱[7],“越姬烏絲欄素縑”一物帶有濃厚的文化意蘊,就算詳細譯出其內涵,沒有見過類似物品的外國讀者也是難以想象實物的,因此英譯文化難為易,采用了此詞的上級范疇詞collection(收藏品)。
6.以音譯形:

……,but the gallant stranger summoned his servants

side.(同上,P27)
原文中描寫了具體的動作“抱持”,表達強迫性,英譯文中采用了其上級范疇詞willy-nilly(不容分辨的)來表達此義。原文中“抱持”同為提手旁,具有許淵沖所說的“形美”,許淵沖先生的本意是可以通過將英譯文譯成韻文的方法,以英文的“音美”來代替中文的“形美”,但此處的譯文willy-nilly不但以音譯形,也保持了形美。
(三)深化譯法包括特殊化、具體化、加詞、分譯、以舊譯新、無中生有等
1.特殊化:

As so as it was dawn he tried on his most becoming
hat and gown,looking repeatedly in the mirror to see

(同上,P7)
原文中只說“惟懼不諧”,并未指出具體內容,英譯文采用其下級范疇詞,譯出較為具體的內容all was in order和he was appearing at his best,使一般的概念特殊化,增強譯文畫面感。
2.具體化:


her,……(同上,P13)
“平生志愿”可以是中舉、升官、發財等,原文中指的是找到理想伴侶,英譯文采用其下級范疇詞found ideal love,將其內涵譯出,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避免外國讀者產生誤會。
3.加詞:

……,and the following summer in the sixth month,

……(同上,P3)
中國讀者都知道長安為唐朝首都,因此原文中并沒有寫出這一信息,英文中為使外國讀者對Changan這一地名有更準確具體的理解,采用加詞的方法進行解釋。
4.分譯:


his profound affection for and attachment to Jade,
……(同上,P15)
英譯文將原文的“句句”分譯成every word(每字)和every sentence(每句),屬于其下級范疇詞,使譯文更加具體生動。
5.以舊譯新:
許淵沖先生在其《翻譯的藝術》一書中所舉的例子是James Joyce在小說Ulysses最后把yes(是,有)中的“y”和no(否,無)中的“o”合成新詞“yo”,又把no中的“n”和yes中的“es”合成另一個新詞“nes”,可以譯成“是中有否,否中有是”。
眾所周知,漢語為封閉性系統,是通過已有的字的不同組合形成新詞組,以指代新事物,不像英文通過創造新詞的方式來指代新事物,因此“以舊譯新”的翻譯技巧極少會出現在漢譯英中,若英譯漢中英文有新詞出現,則可考慮采用此技巧。
6.無中生有:




expired.(同上,P31)
原文中只說“擲杯于地”,而英譯文則將其后的景象也描寫了出來——breaking into a hundred pieces(碎成了上百片),用無中生有的方法增加了細節描寫,整個場景“進入了下級范疇”,使讀者感受到女主角的心似乎也碎成了上百片。
本文從基本層次范疇理論出發,探討了許淵沖提出的詩歌翻譯技巧“三化”在文言小說英譯中的應用:如果中西方讀者對同一范疇的理解在表層含義及深層含義上都大致相同,翻譯時可以采用“等化”中的各翻譯技巧;如果等化無法達到理想譯文,則要考慮使用該詞的上級范疇詞或者下級范疇詞,采用“淺化”或者“深化”中的各翻譯技巧。文中通過舉例展示各翻譯技巧的使用情況,也說明“三化”不僅局限于詩歌翻譯,還可以應用于文言小說及其他體裁的翻譯,為譯者的翻譯工作提供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翻譯技巧及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