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思
摘 要:“師帶徒”培養模式在培養青年編輯人才、建設高素質編輯人才隊伍過程中具有顯著作用。本文旨在將PDCA循環這一經典管理學模型引入青年編輯“師帶徒”培養之中,為提高和鞏固編輯“師帶徒”人才培養模式,使其形成良性循環和長效機制提出具體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PDCA循環 師帶徒 人才培養
“師帶徒”培養模式是出版企業培養青年編輯人才的重要方法和良好途徑[1]。“師帶徒”培養模式有其獨特的優勢,對新入職和轉崗編輯全面學習工作流程、掌握工作方法、適應工作環境,對青年編輯人才提高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完成新老編輯間傳承和職位交替,對企業人才儲備和增強核心競爭力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PDCA 循環是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一個持續改進模型,它包括四個持續改進、不斷學習和循環反復的步驟,主要包括: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處理),其最大特點就是階梯式上升,每循環一次解決一部分問題,取得一部分成果,水平上升一個臺階[2]。將其應用到研究編輯人才培養過程中,使整個編輯“師帶徒”培養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標準化,同時利用其循環上升的特點,能夠使整個培訓體系更加完善。
一、編輯“師帶徒”培養的現實困境與PDCA的應用概述
“師帶徒”培養模式是眾多出版企業最常用的人才培養方式,然而當下許多出版企業為圖短期利益,編輯入職即上崗,“師帶徒”培養的質量和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形式化、表面化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和人事部門健全完善的制度是營造“師帶徒”培養模式良好環境的基礎;其次,編輯的成長需要較長時間,“師帶徒”模式周期長、短期內效果不明顯,與出版業高速發展和激烈競爭的現實語境形成矛盾;再次,出版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大、考核任務重,導師工作日益繁忙,又無有效的激勵機制,因此無暇顧及“師帶徒”工作;最后,“80、90后”青年編輯大多學歷高、專業知識水平高,但對編輯業務不熟悉,缺乏對新行業和職業的了解和認同。
PDCA循環理論模型是一個有效改進、提高質量的閉環,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上述矛盾與困境,不失為一種推動青年編輯人才“師帶徒”培養機制良性發展的好方法、新途徑。具體來講就是由人事部門作為管理者制訂編輯人才培養計劃大綱和相關考核管理體系,由“導師”與“徒弟”共同參與制定具體培訓方案,包括出版行業理論基礎、編輯業務實操、職業素養和行業規范等內容;“導師”與“徒弟”共同執行該培訓方案;進而根據執行情況通過青年編輯技能水平檢查、導師滿意度反饋以及對不足之處的總結與分析,形成具體解決方案,不斷改進;同時,在每一個執行階段又可以通過小范圍的PDCA循環進行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循環的完善,以此達到及時修正培訓計劃和執行方案的目的。
二、PDCA在編輯“師帶徒”培養的具體實施
1.計劃(Plan)
明確人事部門在編輯人才“師帶徒”培養中組織和管理地位。一是要制定師帶徒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導師入選標準、徒弟出師標準等;制定“師徒協議”,明確雙方權責利。二是制定“師帶徒效果評價量表”等考核評價體系和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三是制訂培養計劃大綱,包括培養整體周期、主要內容、時間安排、預期的培訓效果和目標。
在人事部門培養計劃大綱的基礎上,具體學習計劃由導師和青年編輯共同參與制訂。策加一體化背景下,編輯人才培養整體原則是根據青年編輯的教育程度、學習能力、性格特質等的不同進行因材施教,通識培養能夠加工、管理稿件,策劃圖書稿件的編輯匠人,并選拔培養優秀的策劃編輯人才。
2.執行(Do)
(1)青年編輯培訓的組織工作
由人事部門組織,公開選拔品德高尚、專業過硬、操作規范的導師,充分尊重其意愿,選擇主觀上愛教、善教的導師。其次,定期對帶教老師進行培訓: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教授一定的帶教方法,因材施教;并準備系統化、標準化、規范化的培訓資料。最后,積極搭建學習平臺,為參與“師帶徒”培訓的導師與青年編輯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
(2)學習計劃的具體實施
按照師徒雙方共同制訂的學習計劃,進行專業理論和實操學習、職業素養的培訓、應對突發事件的培訓等。第一階段主要以出版相關知識培訓為主。包括編印發等出版相關內容;并從理論層面全面地講解有關書稿編輯加工、出版流程、選題策劃、圖書成本核算、圖書營銷策劃等具體而必要的基礎知識。第二階段是實際操作層面的學習。以把握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圖書科學性、政治性、實用性為核心,進行圖書編校實操層面的學習,將行業規范、職業素養、突發事件應對等內容融入其中。第三階段,在實際工作中青年編輯嘗試獨立進行選題策劃、項目管理;導師多指導、多講解,營造良好的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學習工作氛圍,從而提升青年編輯創新創造力、溝通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第四階段,優秀策劃編輯人才選拔。在能夠獨立完成圖書出版工作的基礎上需要熟練應用選題策劃的方法、與作者溝通技巧,能夠獨立完成優質圖書策劃,并保證圖書雙效益,以此作為優秀青年編輯人才的選拔基礎。
3.檢查(Check)
青年編輯培訓成果質量檢查是編輯“師帶徒”培養計劃和執行情況的重要考量,應由人事部門專人負責,按照時間和考核主體兩個維度進行分層考核。
(1)人事部門的雙方面考核
人事部門按照年中、年底和四個培訓階段為時間節點,分別對導師和青年編輯進行檢查和考核,也可進行不定期抽查。對導師而言,主要是對培訓質量和實施情況進行檢查,應廣泛收集導師各個培訓階段的教授內容、質量,提取評價結果;青年編輯導師滿意度調查表。對青年編輯而言,采取考試、編輯業務比賽、訪談法和問卷調查等方法,了解其技能掌握情況、工作完成情況,并作為績效考核的參考。
(2)導師對青年編輯的綜合考核
導師對青年編輯在整個培養中全面指導、跟蹤和評價,收集其編輯理論、實操學習情況以及業務完成情況,對編輯業務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參與工作的積極性和完成度、創新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等進行整體評價。如是否定期向導師匯報學習、工作情況,參與編輯部日常的工作情況如何等。
4.處理(Act)
(1)查擺培訓問題,總結培訓經驗
處理階段是PDCA循環的關鍵,在處理階段不僅能夠解決計劃、執行和檢查階段存在問題、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還能為新一個PDCA循環計劃制訂提供依據。一方面將完成PDCA循環培養任務的師徒對子的經驗和方法納入培訓大綱和培養模式,方便今后編輯培訓工作常規化的執行。如是否有新的培訓形式可以融入下一輪培訓計劃?當下圖書市場情況分析是否應該加入此階段的學習?此外,對培訓過程中未解決的問題、分析原因,如青年編輯業務能力提高速度慢,是因為培訓計劃不合理,或是因為導師疏于管理,還是因為青年編輯主觀上不努力造成?由此制定新的解決方案,轉入下一輪PDCA循環。
(2)對優秀師徒對子進行獎勵
“師帶徒”培養制度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不與編輯職稱晉升、績效考核掛鉤,許多出版企業不重視此項工作,也不對導師和徒弟進行物質上的獎勵。想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要對帶教導師給予一定帶教補貼,認可“師帶徒”工作是編輯常規工作的一部分;其次,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對優秀的“師帶徒”對子,在年終編輯大會上給予表彰;再次,“師帶徒”培訓作為編輯崗位競聘、職稱晉升、考核評優、人才推薦的評價依據。
三、結語
青年編輯人才是出版企業人才資源的主力軍和生力軍,也是國家文化產業和企業發展的支柱力量,青年編輯隊伍的素質決定了出版企業的未來[3]。將PDCA管理學理論模型融入“師帶徒”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有效提高青年編輯專業素質和職業成就感,在循環過程中不斷發現、調整和完善,形成“師帶徒,徒變師”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代明剛,王森林,廖玲玲.“師帶徒”是培養青年人才的有效途徑[J].企業文化,2013(2):134-135.
2.劉振宇.基于PDCA循環的教學方法探討[J].科教導刊,2014(1):120-121.
3.左浚茹.專業出版社青年編輯的職業發展[J].科技資訊,2018(1):234-235.
(作者單位系人民衛生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