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小志?
摘要:古華創作的《芙蓉鎮》是一部具有鄉土特色的作品,獲得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憑借語際翻譯、符際翻譯兩種傳播手段,將這部鄉土文學作品譯成各種外文,通過改編、拍攝制成電影,《芙蓉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讀者,也斬獲許多獎項。《芙蓉鎮》的成功不僅是對鄉土文學創作價值的肯定,推動了更多優秀鄉土文學作品的產生,還擴大了中國文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吸引著更多的讀者關注中國以及中國文學。
關鍵詞:鄉土文學;《芙蓉鎮》;傳播
一、引言
鄉土文學是與城市文學相對的一個概念,鄉土文學以農村生活為主要創作題材,圍繞著生活在農村或者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人物展開敘述。在中國,關于鄉土文學最早的闡釋,來源于魯迅。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中說:“蹇先艾敘述過貴州,裴文中關心著榆關。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其自稱為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方面來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1]盡管魯迅對鄉土文學沒有給出具體的定義,但還是勾勒出了鄉土文學的概貌。鄉土文學的一大特征是鄉土語言的使用,鄉土語言是“具有地方特征、口口相傳、通俗精煉并流傳于民間的語言表達形式”[2]。鄉土文學的不斷發展,推動了鄉土小說流派的產生,如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藥蛋派”和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淀”派等。此外,還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鄉土作家群的產生,如浙東作家群、巴蜀作家群、關東作家群、湘楚作家群等。沈從文是湘楚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他把湘西文化傳播到世界,廣受贊譽。在沈從文的影響下,湘西作家古華也不斷進行具有湘西特色的鄉土小說的探索。古華的長篇小說《芙蓉鎮》于1982年獲得首屆茅盾文學獎,成為該項獎項最年輕的獲得者。談到《芙蓉鎮》的創作背景時,古華曾說:“‘四人幫倒臺后,我們的黨和國家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翻開了嶄新的篇頁。新的時代提出了新的文學要求。于是我探索著,嘗試著把自己二十幾年來所熟悉的南方鄉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濃縮進一部作品里,寓政治風云于風俗民情圖畫,借人物命運演鄉鎮生活變遷,力求寫出南國鄉村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調來。這樣,便產生了《芙蓉鎮》。”[3]不難看出,鄉村為古華提供了創作的沃土,其生活體驗為作品提供營養,因此,古華的《芙蓉鎮》的成功與那片鄉土密不可分。
二、鄉土作品的對外傳播—以《芙蓉鎮》為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發展戰略,我國對外交流、交往的程度也不斷加深。中國的文化,也日益在國際舞臺上煥發光彩,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際讀者。鄉土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個分支,主要是以描寫具有鄉村特色的生活環境、美麗風光,刻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以《芙蓉鎮》為例發現,鄉土文學作品向外傳播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語際翻譯,另一種是語際翻譯。語際翻譯是指將語言符號以不同的語言來翻譯,這是嚴格意義上的翻譯。符際翻譯是指將語言符號以非語言符號的形式翻譯,本質上是一種轉換。
(一)《芙蓉鎮》向外傳播之語際翻譯
語際翻譯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翻譯。由于各個國家使用的語言不同,將鄉土作品翻譯成適當的語言,可以促進該部作品的傳播。通過對國內最大的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http://www.nlc.cn/)進行檢索,發現《芙蓉鎮》被翻譯成了七種不同的語言:英語、德語、俄語、法語、日語、匈牙利語、波蘭語。各語種譯作的產生擴大了《芙蓉鎮》的影響范圍,受眾也不斷增加,越來越多其他國家的人了解到這部中國鄉土文學作品,領略到芙蓉鎮的美麗風光。一般來說,為了使鄉土文學作品享有更多的受眾,譯者和出版社的選擇就顯得至關重要。以《芙蓉鎮》英譯本為例,譯者戴乃迭在牛津大學求學期間,攻讀過中國文學,對中國文學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此外,與丈夫楊憲益共同生活、合作翻譯大量典籍的實踐經歷,也為其翻譯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于外籍譯者的身份,促使其有更多的國內外讀者。1981年,《中國文學》主編楊憲益倡議出版“熊貓叢書”,叢書主要用英語、法語兩種文字出版中國優秀作品,包括古代到現代的作品。后來,為了滿足需要,也出版了少量其它語種的譯本。因此,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熊貓叢書》的質量也比較高。換句話說,譯者和出版社兩大因素促使其享有更多的受眾。此外,譯本的產生也促使更多的研究型著作的產生,在國外各大圖書館也有很多以《芙蓉鎮》為對象的書評、論文等,從多角度解讀這部作品,這也推動了《芙蓉鎮》的傳播范圍。
(二)《芙蓉鎮》向外傳播之符際翻譯
符際翻譯實質上是一種轉換,通過使用不同的傳播媒介將《芙蓉鎮》向外傳播。傳播媒介有兩種含義:第一,它指信息傳遞的載體、渠道、中介物、中介物、工具或技術手段;第二,它指從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傳播的社會組織,即傳媒機構。[4]《芙蓉鎮》獲得第一屆茅盾文學獎之后,謝晉導演將其改編成電影,于1987年3月5日上海首映。這部電影傳達出了《芙蓉鎮》中各樣的人物,美麗的湘西風光等等。《喜歌堂》是故事發展的一條線索,在芙蓉鎮一帶山區,女子出嫁前夕,鎮上的姐妹、姑嫂們會陪信任坐歌堂,唱上兩天三晚。電影片段中也多次出現了《喜歌堂》的音樂片段。其中,《芙蓉鎮》中特色的美食--米豆腐,電影片段中也多次再現了米豆腐的制作場景。由于電影業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劇作家會對作品進行相應的改編,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受眾。由于電影版篇幅的原因,《芙蓉鎮》中葉省略了一些不影響情節發展的細節因素,并進行了一些改編,但故事的整體脈絡還是完整保留的。電影版《芙蓉鎮》的大獲成功,斬獲多枚國內國際大獎。國內方面,1987年獲得第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1988年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國外方面,《芙蓉鎮》也斬獲多枚大獎,如1988年在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獲水晶球大獎[5],1989年獲法國蒙比利埃第三屆國際電影節獲金熊貓獎[6],等等。從這些國內外獎項來看,將《芙蓉鎮》這部作品進行改編,拍攝成電影是成功的,也為鄉土文學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模式。
三、結語
鄉土文學作品是具有時代特色的一種文學現象,其產生、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多樣化文化的需求。將《芙蓉鎮》翻譯成多種外文譯本,吸引了更多的讀者全方位、多維度地去解讀這部作品。此外,采取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媒介---電影,也進一步擴大了《芙蓉鎮》的受眾,他們聆聽縈繞在作品中喜歌堂的聲音,從熒幕上體會那鮮活的人物形象。關于符際傳播,除了電影以外,筆者覺得還可以改編成其他形式,如話劇、音樂劇等,凸顯其湘西特色。此外,通過不斷的傳播,《芙蓉鎮》電影取景拍攝的王村,后來也更名為“芙蓉鎮”,成為了國內著名的景區,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等服務行業的發展。《芙蓉鎮》借助傳統的媒介與現代媒介,可以吸引更多的受眾,提升作品的傳播范圍。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M].上海: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9.
[2]周領順.“鄉土語言”翻譯及其批評研究[J].外語研究,2016(4):77-82.
[3]古華.芙蓉鎮[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213.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5.
[5]賈銳軍.1988年我國影視獲哪些國際獎[J].電影評介,1989(2):20.
[6]銳軍.一九八九年我國影視在國際上獲獎一覽[J].電影評介,19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