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佩汝 邢斐斐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其核心是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儒家優秀文化。得益于儒家優秀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被賦予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使儒家文化在民辦高校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方面發揮了不可小覷的影響。本文基于當代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實際,探討了儒家文化在民辦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塑造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出現這種問題的制約因素以及實現儒家文化融入民辦高校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儒家文化;民辦高校;大學生;構建;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力量的凝聚。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的講話中強調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和引導高校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等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民辦高校大學生在塑造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中,需要儒家優秀傳統文化在被賦予新時代活力的同時,充分發揮其雄厚的文化底蘊,進而探索出儒家文化融入民辦高校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新契合點和突破口。
一、儒家文化融入民辦高校大學生價值觀構建存在的問題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在價值觀構建的過程中出現偏差
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種文化思潮在國際市場上交流傳播,讓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構建趨向發生了改變,如誠信水平降低、社會責任感減弱以及集體觀念淡退等一系列扭曲的價值觀。并且在民辦高校的校園里,存在著對公共設施的亂涂亂畫、打飯不排隊、圖書館占座不常在等現象;雖然這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但正體現了“勿以惡小而為之”的不良行為習慣。
(二)儒家文化在民辦高校環境中的存在度不高
此處的環境既包括校園里的實際環境,有包括立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觀念之上的抽象環境?,F如今的民辦高校建筑都比較嚴肅莊嚴,有關于儒家文化的墻報是很少見的;而且校園里的宣傳欄里大多是展示學校、教師以及學生所取得的榮譽,還包括國家部分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對儒家文化板塊的設計較少,即使是有這一內容,也會較長時隔去翻新一次。除此之外由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形成的有關儒家文化學習的氛圍也是淡薄的。
(三)民辦高校的教育者對儒家文化的融入趨勢把握不穩
首先,民辦高校的大多都是專業性較強的教育者,所以其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傳授的知識多是緊扣相關專業的,而較少的進行儒家文化的教授。其次,由于民辦高校的教師課前忙于備課、課后忙于下節課內容或趕班車的緣故,未預留出足夠的時間和學生溝通交流,了解他們階段性的價值取向,導致民辦高校的教育者不能根據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儒家文化的融入態勢。
二、儒家文化融入民辦高校大學生價值觀構建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當代民辦高校大學生缺失對儒家優秀文化的科學認識
其一,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以后,更多的是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缺乏對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的了解和認識,從而導致民辦高校大學生對傳統美德的培養意識相對薄弱。其二,文化市場上各類思潮相互撞擊,使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取向呈現出多元、扭曲的態勢,但這也凸顯了民辦高校大學生缺乏對多元文化的辨別和選擇的能力。三是民辦高校大學生尚未妥善處理好儒家文化認識與價值觀構建之間關系。優秀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激勵,推動文明發展,在此基礎上并產生新的精神文明。[1]說明民辦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培養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兩者整合的現象。
(二)民辦高校未真正認識到儒家文化學習環境的重要性
首先,目前民辦高校的課程內容較多涉及的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型人才,而較少或從未開設過有關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這不便于儒家優秀文化在教育教學環境中的滲透。其次,民辦高校的教育者在課堂上講授的儒家文化內容枯燥冗長,使學生學習儒家文化的氛圍沉悶低落。最后,有些民辦高校較少的開展有關儒家文化的教育活動或開展的活動過于功利化,也影響了儒家文化教育氛圍的健康渲染。
(三)民辦高校的教育者忽視了儒家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構建的作用
如今民辦高校的教育者只是一味強調大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而沒有真正的發揮儒家文化在民辦高校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的價值。雖然在課程安排上涉及了部分儒家傳統文化的學習,如“大學語文”,但只是把它作為某一學期的課程來設置,忽視了儒家思想在整個大學時期對學生價值觀的教育作用。另外因為專業的硬性要求和教育者過分強調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讓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專業知識和英語知識的學習考證上了,從而忽視了儒家文化的豐厚內涵。
三、推動儒家文化融入民辦高校大學生價值觀構建的實現途徑
(一)發揮民辦高校大學生構建價值觀的主體作用
一是增加民辦高校大學生對儒家文化的認同感。因此,需要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充分理解儒家文化中寶貴又豐富的意涵,主動接受儒家文化中的科學理論,提升學習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加深對儒家思想的認同。二是增強民辦高校大學生對儒家文化的鑒別能力。處在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各種新潮文化紛至沓來,這就需要民辦高校大學生提高對儒家傳統文化辨別的能力,學會在百花齊放的文化市場中運用辯證的眼光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并且要積極主動地汲取外國優秀的文化成果,給予儒家文化發展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讓儒家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久彌新,從而促進民辦高校大學生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價值觀。
(二)營造濃厚的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儒家優秀文化的氛圍
一是加強民辦高校中有關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它以某種特有的潛在作用影響著大學生的文化素質的提高,滋潤著大學生的心靈,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揮著重大作用。[2]因此,民辦高校要創設良好的儒家文化環境,并把其作為大學生價值觀構建的有效載體,將儒家思想融入到學校的環境建設、教育活動、以及校規校紀中,讓民辦高校大學生們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來自儒家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教育者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同時激發民辦高校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共同營造和諧的儒家文化學習氛圍。
(三)發揮民辦高校教育者在儒家文化繼承中表率作用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有著優質的教學質量,會對民辦高校大學生言行舉止產生深刻的影響,即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儒家傳統文化傳承與教育學生的績果。因此,民辦高校的教育者要不斷增加對儒家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儲備,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并且教師在教授學生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挖掘和鉆研儒家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作為重點講解,推動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孔凡霞.儒家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7.
[2]白春玲.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開展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110-112.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儒家文化與民辦高校大學生價值觀機制研究”(18CSZJ30)成果。
作者簡介:紀佩汝(1976-),女,漢族,山東煙臺人,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協和學院人文藝術與教育學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邢斐斐(1997-),女,漢族,山東日照人,山東協和學院教育學院2016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