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樞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目標的課程。它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自主性等特點,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教師作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積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才能真正落實新的課程目標。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校園;家庭;社會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為小學生中高年級段兒童開設的一門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一課程主要注重的對學生生活實踐的體驗,注重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的到的品質的形成,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拼的基礎。所以,在小學《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使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進行思考和感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到的觀念,從而促進學生的外化行動。
一、結合校園生活進行活動教學
學生大部分生活的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校園是學生學習實踐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道德發展和社會性成長的重要環境,小學生道德行為的形成與學校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教師在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的時候,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充分利用校園相關活動例如少先隊活動、課外活動、班會課等機會對學生進行教育。小學生在校園生活相處的過程中,同學之間發生沖突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沖突出現的形式卻是以校園暴力的角色出演的,校園暴力對于學生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對受害學生而言其創傷也是持久深刻的,所以校園暴力事件值得所有人關注。例如,在進行《做好朋友吧》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場景模擬演練,對學生之間的小矛盾進行列舉,小學生對于身邊事會有所感觸自然會積極的參與討論,大家共同出謀劃策解決矛盾,這樣學生就會理解到遇到事情或者沖突的時候,要先冷靜下來,然后學會溝通、寬容和理解。這樣小學生慢慢的就會培養出處理好情緒,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的處理人際關系,明白是非,建立起正確道德觀念。
二、結合家庭生活進行活動教學
每個小孩的第一任教師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在小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生活對小學生的影響是最深的,但是在小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生活也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一個環節,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小學生加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
例如,教師在《敬老節》教學中,學生通過教材內容會從情感上感受到父母的無私關愛,從內心中有所感激。這時教師就可以在學生情感到位的時候引導學生討論一下“如何回報父母”這話題,這時學生也會進行積極的思考給出不同的答案,這樣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表揚并總結,為學生布置一項家庭作業,為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腳,并寫出感受。這樣這一堂課就會非常的有意義,使學生、學校、家庭以及教師和家長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小學生受到的教育更加道德規范化,有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的樹立。
三、結合社會生活進行活動教學
小學生是品德形成的關鍵期,但是品德的形成不僅僅只是在學校,最終是要融入到社會中,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適當的為學生創造機會引導學生融入到社會中。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一些社會調查、社會宣傳、社會服務等,使學生在社會中進行現實磨礪,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例如,在《生活中的環保問題》這一內容的學習中,小學生通過教材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為了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教師要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將知識落實到自身的生活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馬路、公園中讓學生做一天的環保小衛士,對環境知識進行宣傳,使小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增強環保意識。
四、結合社會發展趨勢教學
兒童的天性是幼稚的、天真的、又無私的,好像一張白紙,他們對外界的認識與感知往往是通過具體形象事例開始的。那些具體的情景、鮮明的圖像、親身經歷體驗的東西往往在頭腦中頻繁出現,激活了頭腦中潛在的認知能力,從而使兒童獲得豐富的知識能力和生活能力。但聯系現實的教學過程看,有些內容和經驗是無法或難以讓學生親歷、體驗的,怎么辦呢?這就需要教師有目的的去創設一種適當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而且這種情景與生活背景越貼近,越好,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越高。例如我教學《我該不該這樣做》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上可伊始,請一名同學急匆匆地進入教室,慌亂中把一名同學的書本碰下了桌子,這名同學看都沒看一眼,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然后請同學們就這件事展開了討論:說一說,遇到這種情況你該怎么辦?于是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了,有的說:“剛進來的同學做得不對,碰下了人家的書,應該給人家撿起來,并給人家說聲對不起才對。”有的說:“是呀,碰下了人家的書,一聲也不吭就走了,擱誰身上誰也不愿意,要不是老師在的話,甚至還能打起來呢?”剛才被碰下書的同學站起來說:“老師,他不懂禮貌,我自己撿起來,不跟他一般見識。”說完彎腰撿起了自己的書。可看上去,也不是那么情愿。在這種情況下,我引出了今天的課題:同學之間有了矛盾怎么辦?這節課學生學得非常投入,他們很快就名明確了同學之間要和平相處,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產生了矛盾,要及時溝通,相互寬容,退一 步海闊天空,……教學效果非常好。生動形象的教育情景的創設觸摸到了兒童的心靈,并且能夠得到兒童心靈的真誠認可和體驗,也是學生經常遇到的事,伴隨學生的成長,也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總之,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化改革與更新,增強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使其更貼近兒童的生活,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針對這一課程的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把課堂與生活體驗緊密結合起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教學開展就是將生活知識呈現在課堂上,讓小學生從意識中感受到品德生活的重要性,再將自己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回歸到生活中,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生活實際設計教學方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