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梓淳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網絡新媒體與共青團思想工作不斷實現新融合,“互聯網+微團課”這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形式逐漸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之中并成為高校共青團聯系青年、服務青年和組織動員青年的橋梁。本文通過透視“互聯網+微團課”模式下,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意義與開展實效,從價值引導、主體性發揮以及組建模式等角度探討“互聯網+微團課”深入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微團課”;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
一、問題的提出
為了有效應對時代發展的新特征與新趨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更新管理理念并努力探尋網絡新媒體發展下的應變之路,以更好發揮思想引領的核心功能。在已有研究中,學者較多地借助網絡新媒體發展的特性與青年學生發展的年齡特性這兩個角度,闡述網絡新媒體時代帶給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挑戰;同時網絡新媒體具有的時效性、互動性與廣泛性又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凝聚功能、教育功能與宣傳功能的發揮有著促動作用,成為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新機遇,并從中探尋網絡新媒體對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發展路徑。
而對于“互聯網+微團課”這一創新模式,學者僅指出它是對大學生意識增強與團組織凝聚力的創新途徑,并未結合其實踐層面的開展實效進行深入研究。因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重要窗口,高校共青團在開展工作時如何利用“互聯網+微團課”這一創新模式加強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從而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教育發揮引領作用,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二、“互聯網+微團課”創新模式的理論意義
(一)“以青年為本”青年觀指導下的創新舉措
“互聯網+微團課”這一創新形式的出現是“以青年為本”的青年觀指導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在實踐層面上的創新舉措。與傳統的青年學生觀不同,“以青年為本”社會青年觀強調社會對青年的要求的同時又從青年本體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關注青年本體的需要與感受?;诖耍盎ヂ摼W+微團課”立足青年大學生的實際需要,打破團課集中教育的組織形式,克服了傳統團課的缺乏時尚性、針對性、吸引力的缺陷;它創新團課形式,豐富團課內容,提高青年學生參與度,從而將團中央對高校共青團員的要求與發揮廣大共青團員的主體性結合起來的同時,不斷激活基層團組織的活力,提升青年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強化“網絡育人”功能的創新模式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深入發展,新媒體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并以其傳播速度快、受眾廣泛等優點,不斷地融入進人們的生活,在各個領域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深化高校共青團改革大局中,為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共青團中央、教育部明確指出:要強化“網絡”育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重要方面,以此為基礎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加強學生互動社區、主題教育網站、專業學術網站和“兩微一端”建設,運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微團課”孕育而生。它旨在以網絡新媒體如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為載體,將黨的方針政策、團的理想信念等宏大理論與學生身邊的小事例相結合,配合各種互動渠道進行教育宣傳,主動適應青年大學生群體的需求,也因此成為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發揮“網絡育人”功能的新模式。
三、“互聯網+微團課”的開展實效
(一)覆蓋面廣,參與度高
為調動高?;鶎訄F支部的活力,促進班團一體化建設,廣州大學團委積極響應團中央號召,在全校開展“微團課”大賽,鼓勵全員參與。在歷時兩個月的活動中,全校23個學院,590個團支部共同參與此次大賽,并且有不少優秀“互聯網+微團課”獲得優秀榮譽稱號。在訪談中,不少團支部表示雖然缺乏一定的表演經驗,但在校團委與班團委的指導下,班級團干部認真選題,班級全體團員認真對待,積極參與選題設計與活動開展,在互動模式之中演繹了精彩“微團課”。
(二)內容形式豐富多樣,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溫度
在此次大賽中,各個班級團支部選取貼合大學生活的內容,兼顧理論性與通俗性。通過手繪漫畫講歷史、動畫設計講思想、場景劇場生活化、參觀革命紀念館等創意新形式,用青年的語言開展理論學習,既體現理論深度,有不乏實踐溫度。在潛移默化之中青年團員學生感受到共青團的活力,增強了對團組織的認同感;同時,也拉近了與黨政理論思想的距離,在行動中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三)借助新媒體宣傳,實現雙提升
活動伊始,廣州大學團委通過微信工作群與微信公眾號,發布“微團課”大賽活動開展的通知,鼓勵全員參與“微團課”?;顒又衅?,學院團委通過公眾號線上投票與組織師生團干代表進行線下眾籌評選的投票方式,遴選優秀“微團課”,并將優秀“微團課”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送給校團委工作郵箱,進行最后的評比?!拔F課”既借助網絡新媒體和掌上公眾號發揮著重要的宣傳作用,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進行直播,隨時隨地宣傳黨團理論知識;又吸引了青年大學生以主體心態參與互動,參與到共青團思想政治的宣傳與推廣中去,實現了團課時效性與青年大學生參與度的雙向提升。
在廣州大學團委“微團課”大賽這一實踐形式中,網絡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著育人作用的同時,也加強了高校共青團的宣傳,增強了共青團的凝聚力與戰斗力,這對網絡新媒體在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四、探尋“互聯網+微團課”創新方式的發展方向
“互聯網+微團課”在高校共青團工作中,其“微”有著以小見大、化繁為簡等優勢,但同時因為其“微”可能存在學習不系統等潛在缺陷。如何防止“互聯網+微團課”變成“上課一陣熱,下課滿腦空”,是深入發掘這一“互聯網+微團課”創新路徑過程中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以正確的價值導向為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共青團作為黨與青年之間聯系的橋梁,其工作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因此“互聯網+微團課”作為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模式,也應該堅持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黨團知識基本知識教育為導向,以學習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最新成果;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教育。通過有的放矢地教育,將黨的基本理論情理交融滲透進青年大學生的心中,使青年大學生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二)以發揮青年大學生主體性為動力,活躍基層團組織建設
共青團的工作對象是廣大青年大學生,必須從青年的生理、心理及其思想特點出發,采用青年人樂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解決青年人所關心的問題。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本的“互聯網+微團課”制作要求充分在“以青年為本”的社會工作青年觀指導下發揮青年大學生的創造力,利用網絡交互模式調動青年大學生的積極性,豐富“互聯網+微團課”的新形式,增強基層團組織的凝聚力;在浸入式的體驗中,吸引更多青年大學生向團組織靠攏,鞏固團組織的發展根基,發揮團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三)以模塊化的組建模式,打造品牌“互聯網+微團課”
在“互聯網+微團課”的設計過程中,可采用專題化的學習模式,深入學習某一專題,有利于青年大學生進行理論化學習。例如開展以感悟《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四進四信”、“爭做‘六有大學生”、“與信仰對話”、“我的中國夢”等為主題的“互聯網+微團課”,同時還可以發揮青年大學生的專業技能,結合青年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感悟,打造具有理論深度與實踐溫度、具有專業特色與班級亮點的精品優秀“互聯網+微團課”;甚至可以聯合不同院系部門的青年大學生,打造院校的專屬“互聯網+微團課”品牌,將優秀“互聯網+微團課”品牌作為團組織建設中的無形資產。
(四)以網絡平臺為載體,加強宣傳與監督
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時代性,要求要緊跟形勢,及時更新思想觀念與工作方法,這便要求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較高的媒介素養。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互動評論的進行監督,積極引導青年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判斷力與思辨能力,同時要加強“互聯網+微團課”教學的宣傳,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受眾廣泛,傳播速度快的優勢,讓高校團屬的網絡平臺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陣地。
五、結語
網絡新媒體對于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要拓寬工作思路,利用網絡時效性、互動性、廣泛性的特點結合“以青年為本”的青年觀,積極發揮思想政治“網絡育人”功能。以“互聯網+微團課”這一創新形式為高校共青團工作助力,為培育培養信仰堅定、素質全面的新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禮享.新媒體環境下增強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實效性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6,(14):41.
[2]李琳.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共青團加強大學生思政工作的實踐與創新[J].才智,2018,(12):68.
[3]沈穎達.新媒體視域下青年工作與團建創新探索[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4,(04):70-71.
[4]陳俊宏.新媒體視閾下高校大學生團建工作創新探微——以微信為研究視角[J].赤峰學院學報,2015(7):253.
[5]于揚.“互聯網+微團課”——新媒體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探索[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8):53.
[6]王若.“互聯網+微團課”在學校共青團工作中的運用[J].教育時空,2017,(24):148.
[7]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
[8]徐鶴.增強高校團組織凝聚力途徑探討[J].新西部:中旬·理論,2016,(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