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麗,張 捷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28)
隨著全球老齡化的加劇,中國已成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龐大的老齡群體與有限的護理資源嚴重失衡。因此,加強專業(yè)人才技能培訓,培養(yǎng)大量高素質的醫(yī)療護理員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心肺復蘇術(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利用人工方法來恢復心臟驟停患者的自主呼吸、循環(huán)和意識,提高復蘇后生存率的重要手段[1]。為開展規(guī)范化、標準化、專業(yè)化的醫(yī)療護理員職業(yè)技能培訓,提高其心肺復蘇實操能力,我院作為國家醫(yī)療護理員職業(yè)技能培訓基地,采用PWW教學法結合數字法對醫(yī)療護理員進行心肺復蘇培訓,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次我院培訓 60 名醫(yī)療護理員,平均年齡為(41.5±9.35)歲。其中男性 13 人,占 21.7%;女性 47 人,占 78.3%。學歷:大專4 人,占 6.7%;中專 10 人,占 16.7%;高中 12 人,占 20.0%;初中34 人,占 56.7%。民族:漢族 34 人,占 56.7%;回族 4 人,占6.7%;維吾爾族 22 人,占 36.7%。
護理部主任擔任培訓組長,由3名已取得《職業(yè)技能鑒定考評員合格證》的急診專業(yè)護士長和護士擔任培訓教師,按照培訓內容提前進行集體備課,統(tǒng)一重點和難點。同時根據培訓內容準備模擬場地,并保證各項培訓物資齊全充足。
由第三方某公司統(tǒng)一招募。招募標準:(1)年齡在50周歲以下(以身份證為準,身體健康可延至55周歲);(2)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具有較好的溝通能力,身心健康;(4)無犯罪記錄的社會人員。
由于接受培訓的醫(yī)療護理員全部來自社會招募,有漢族、回族、維吾爾族等多個民族,并且文化層次相對較低。為保證和增強培訓效果,學員除使用統(tǒng)一教材外,我院培訓教師還以《2015年美國心臟協(xié)會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為標準[2],將心肺復蘇操作流程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并配以維漢雙語的文字注解,方便學員理解記憶。
采用PWW教學法結合數字法培訓模式。
2.4.1 成立小組 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3],將學員分成6人一組,由小組組員選出組長,負責協(xié)調組員分工、學習和實操訓練。在進行小組分配時,結合學員的性別、年齡、民族、性格及學習能力綜合考量,盡量做到分配均衡。
2.4.2 組內訓練(1)培訓教師播放AHA的培訓錄像,各組學員先采用邊看錄像邊實踐的PWW教學法熟悉心肺復蘇的操作流程,組長負責本組學員的實操練習,與組員共同探討操作步驟和練習方案,共同完成學習任務[4]。(2)然后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去發(fā)現和記憶在心肺復蘇操作流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所對應的數字。(3)再將這些數字按“120—180—100—90—2—30∶2—5”的順序排列,與相對應的操作流程步驟串聯起來共同理解、記憶和模擬練習,具體為:“120”對應“快速啟動急救醫(yī)療服務體系”;“180”對應“擺放的體位”,指心肺復蘇時將患者置于復蘇體位(仰臥位),即頭、頸、胸、腹和下肢在一條軸線上,呈180°;“100”對應“心臟按壓”,指按壓的頻率至少100次/分;“90”對應“開放氣道”,指開放氣道時,患者下頜和耳垂連線與地面呈90°;“2”對應“人工呼吸”,指人工呼吸時吹氣2次;“30∶2”是指持續(xù)心臟按壓30次,人工吹氣2次,此為一個周期;“5”即為5個周期,指每做5個30∶2的心臟按壓和人工吹氣,應重新判斷一次呼吸和循環(huán)體征。(4)在分組練習過程中,培訓教師對操作重點及難點反復強調,嚴格把關,發(fā)現錯誤及時給予糾正,保證培訓的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5]。
2.4.3 總結分享 全體學員培訓結束后,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然后再在不同的小組間相互進行觀摩演練,相互討論、總結、分享,取長補短,最后由培訓教師進行點評、總結和分析。以培訓—應用—評價—再培訓的PDCA循環(huán)方法持續(xù)培訓,確保培訓效果。
2.5.1 技能操作考核 采用教考分離的方式進行考核。培訓結束后,由自治區(qū)衛(wèi)計委組織專家對學員統(tǒng)一進行心肺復蘇操作考核,滿分為100分,評審教師3人,操作成績?yōu)?名教師的平均分,60分為達標。
2.5.2 滿意度 自行設計醫(yī)療護理員對培訓效果的滿意度評價問卷,包括主動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臨床實踐能力、溝通交流能力5個維度,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極不滿意”至“非常滿意”分別計1~5分,得分越高表明滿意度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36。考核結束后,由研究者本人分別向參加培訓的每位學員發(fā)放調查問卷,并獲得學員的知情同意,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解釋調查目的與填寫方法,受試者獨立填寫,當場回收。共發(fā)放調查問卷60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
應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
(1)醫(yī)療護理員心肺復蘇考核成績?yōu)椋?0.21±6.18)分,通過率達90%以上。
(2)醫(yī)療護理員對培訓效果的滿意度評價見表1。

表1 醫(yī)療護理員對培訓效果的滿意度評價
培訓結果顯示,醫(yī)療護理員心肺復蘇培訓結束后實操考核成績?yōu)椋?0.21±6.18)分,通過率達 90%以上。有文獻報道[6],全國30多萬從事養(yǎng)老護理工作的人員中僅有6.67%的人員取得了養(yǎng)老護理員職業(yè)資格。心肺復蘇術是提高心搏驟停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7],也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急救技術。參加培訓的醫(yī)療護理員全部來自社會招募,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醫(yī)學知識培訓,如何使醫(yī)療護理員準確掌握心肺復蘇術的操作流程及各個環(huán)節(jié)成為培訓的一個重要問題。針對學員文化程度和學習能力,同時結合新疆地域特點,我院培訓教師將心肺復蘇操作流程以圖片的形式來表達,旁注用維漢雙語,使學員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豐富了培訓內容。PWW教學法(Practice While Watching)是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心肺復蘇培訓課程中采用的核心教學方法,是以學員掌握技能為最終目的的心肺復蘇培訓方式[8]。在此次醫(yī)療護理員心肺復蘇培訓中,我院采用了PWW教學法結合數字法培訓模式,學員根據視頻的標準化操作技能分解說明,熟悉了心肺復蘇的操作流程;同時在視頻中有生動具體的急救場景,使學員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急救現場的緊迫感,做到課堂與急救現場的“零距離”對接;再將整個操作流程用“120—180—100—90—2—30∶2—5”這條數字線串聯起來,使培訓內容更加豐富、實用,有效提高了培訓效果。表1結果顯示,有97%的學員認為此培訓方式能激發(fā)學員的主動學習能力,98%的學員認為有助于加強臨床實踐能力。
表1結果顯示,學員對PWW教學法結合數字法培訓效果的總體滿意度為96%,表明大多數學員對此種培訓模式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醫(yī)療護理員的服務對象多為生活不能自理、失能、需要臨終關懷的老人,對醫(yī)療護理員開展心肺復蘇培訓,不僅能使其綜合素質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9]。在培訓過程中應用PWW教學法結合數字法,將培訓過程融“視聽思”于一體,給學員帶來更多感官上的反復刺激,使培訓過程更為生動、直觀,更容易吸引學員的注意力,有助于學員對心肺復蘇操作重點、難點的掌握[10],有效激發(fā)學員的自信心。學員通過組間自評和他評,將訓練心得相互分享交流[11],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且激發(fā)了學員的團隊合作意識,充分發(fā)揮“第一目擊者”的作用[12],同時也有效提高了急救能力,讓學員對自身工作產生了職業(yè)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穩(wěn)定和發(fā)展職業(yè)隊伍,改善醫(yī)療護理員“招不來”和“留不住”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