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春 鷹
(黑龍江大學 學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信息終端和信息技術手段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SPOC、云課堂、微課、翻轉課堂等基于信息技術的新教學模式不斷涌現,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并逐漸成為創新與變革傳統教育結構的路徑選擇。[1]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基于O2O的理念,[2]即線上線下相結合,將知識講授以視頻為載體發布于網絡平臺之上支持學習者課前自學,知識的內化完善則在課堂上通過師生、生生協作學習的方式來完成,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翻轉”知識傳授路徑,極大地滿足了學習者個性化、碎片化、自主學習的需求。翻轉課堂正在逐漸融入傳統教學中,并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3]
在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的同時,大學生群體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他們把尋求心靈自由,追求有意義的人生作為目標。心理健康是一種狀態,追求心理健康是一個過程,而不僅是一個結果。近年來教育部明確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方向及要求。明確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課程旨在使大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增強大學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4]通過課程的學習不僅能了解相關知識,還可以增加自我探索技能,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在遇到問題時能夠進行積極的自我調適,有良好的生活狀態。
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采取面授的模式,該模式存在三個問題:(1)教學課時不足且內容較多,知識傳授的方式是單向填鴨式的,教學效果較差;(1)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程度參差不齊,個性化學習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3)在教學的過程中,課上無法講授的知識所帶來的知識空白,缺乏必要的彌補渠道。[5]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將SPOC翻轉課堂模式應用于黑龍江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通過應用SPOC 平臺中豐富的功能及優質的教學資源來開展翻轉課堂的教學研究,經過近兩年的教學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學習行為、評價、成績等行程型數據,筆者應用數據分析方法對其進行比對分析,得出了研究結論,基于該研究的相關數據和成果也可以為未來SPOC翻轉課堂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論參考與數據支撐。

圖1 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圖2 學生參與授課方式調查表

圖3 學生對“心理健康”了解情況

圖4 喜歡該課程采用哪種形式
本研究選取2018年參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習的64名學生的學習過程為數據樣本,并基于此進行學習效果實證研究。[8]教師在課前基于SPOC平臺中的調查問卷功能定制并發放三份調查問卷。第一份調查問卷(圖2 您以前參與過以下哪種學習方式)是多選問卷,調查反饋數據匯總分析得知:有96.88%(62人)的學生參與過PPT授課,有46.88%(30人)的學生參與過MOOC授課,有18.75%(12人)的學生參與過SPOC授課,還有2位學生選擇了其他,填寫的是團體心理輔導,面對面單獨輔導。第二份調查問卷(圖3學生對“心理健康”這個概念了解的情況)是單選問卷,調查反饋數據匯總分析得知:有3%(2人)的學生對心理健康的概念非常了解;大多數人都集中到比較了解26%(17人)和一般了解53%(34人)層面,僅有1個學生完全不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第三份調查問卷(圖4 您最喜歡心理健康教育課采用哪種形式)是多選問卷,調查反饋數據匯總分析得知:有48.44%(31人)的學生希望課堂面授,有53.13%(34人)的學生希望網絡授課,有23.44%(15人)的學生希望讀書指導,有25%(16人)的學生希望有小組討論環節,有45.31%(29人)的學生希望有團體心理輔導環節,有42.19%(27人)的學生希望有互動體驗實踐活動環節,有17.19%(11人)的學生希望有問答談話環節。三份調查問卷經過數據統計基本反映出當前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了解程度及其希望獲取知識的教學模式的基本狀況:(1)部分學校對MOOC、SPOC教學形式有接觸了解,這有益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2)學生對心理健康概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3)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學習有較強的學習愿望和知識渴求,希望教師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授課并交流,這也有助于SPOC教學的順利開展。[9]
教師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有針對性地完成教學設計,同時形成教學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根據課程思維導圖中的提示信息有選擇地修讀課程,[10]進而形成符合其自身需要且個性化定制的學習計劃,見圖5。教師在上傳學習資源的同時,還要仔細設計線下教學活動流程,為線下互動學習與討論交流做好鋪墊。學生通過課程導讀、視頻學習、觀看教學資源等方式做好線上學習,在此過程中的疑問可通過SPOC平臺與教師進行交流與溝通。[1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應依據問卷調查的分析結論來優化調整,在學習內容的設計環節,本研究采用了知識單元的概念[12],以“知識單元”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分為八個專題,[13]如圖5所示。所謂“知識單元”,是指一種相對獨立的單元內容和形式,圍繞這個相對獨立的內容可以分解出的若干相對集中的知識點,如“大學生情緒管理”這個專題,可以根據微課的制作要求將專題切分為“情緒知多少、情緒的識別與表達、情緒的管理與控制”等知識單元,這不僅有利于教師制作課程資源,更有利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學習任務。

圖5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設計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層次、專業等條件設計課堂中活動環節。[14]本課程活動設計分為五部分:(1)檢驗預習效果:通過查看學生課前預習(視頻內嵌測試、視頻學習、交流互動等)的行為記錄來檢驗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效果;(2)內容講授:通過檢驗學生預習效果,教師要結合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存在的難點問題進行講授;(3)實踐活動:學生在課上要完成教師布置的實踐任務,同時每位學生給得到教師的個別化指導;(4)分組討論:將課上學生分為6個小組,以十人為單位分組,每個組都有討論專題,每個人都要在組內發言并參與組內討論,以達成相互學習的目的;(5)課堂總結: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全面總結,這對學生知識學習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
SPOC 模式強調賦予學生完整、深入的學習體驗,學習者如果學有余力則可以通過課后擴展學習的方式獲取更多的知識,并輔之以教師的課后跟蹤指導。課后擴展自學與教師輔導相結合就能夠有效增強學生思維過程的獨立性,提升其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SPOC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基于SPOC模式的平臺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的吸收教學的知識點,而授課教師則可以通過課后跟蹤指導的方式來幫助學習者完成知識遷移,[15]教師有針對性地基于課堂知識設置課后學習任務,學生則可參照自身的的知識水平與應用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任務,選擇通過何種學習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這些學習方式包括:線上研究討論、線下協作等。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反饋和協作討論的交流記錄,進行跟蹤指導,提出方向性的建議,學生可以圖形、文字、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在學習平臺上展示并可以與教師及每一位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教師還可以跟蹤指導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生可據此完成課程目標。
評價體系是該模式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它基于數據分析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二者相互結合(包括在線學習時間、答疑、作業等環節),共同組成了學生的綜合成績及評價。SPOC平臺可以自動記錄學生的學習行為軌跡,這些軌跡以數據的形式存儲于SPOC平臺之上,可以通過使用統計分析工具進行分析統計,分析結果能夠幫助教師快速、準確發現學生學習中的興趣點、難點,以及隨時調整授課的內容和方式。[16]通過SPOC平臺中的視頻內嵌測試、在線測試、課堂互動、交流討論等環節形成多元化的總結性評價,教師可以隨時調整評價指標的權重,平臺將實時計算出學生的課程總成績,生成成績單的同時也會形成總結性評價,詳見表1所示。

表1 SPOC平臺課程成績權重表

簽到 5分 利用SPOC平臺簽到,簽到時間為每次上課前,全部完成簽到者為滿分,最多不超過上限分數課程視頻 20分 每章節都有課程視頻,全部看完者得滿分,單個視頻分值平均分配訪問數 20分 有效訪問平臺次數越多,此項分數越高,本課程設置訪問數達到100次為滿分,最多不超過上限分數討論權重 5分 教師或學生會發布課程相關的討論內容,同學們積極參與者有加分,有效參與討論10次的同學此項成績可得滿分100分 占期末學生總成績的50%
通過對同班學生兩學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數據進行分析,第一學期的學生人數共有60人,在春季學期進行,教學方式基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出勤率不高,作業環節存在著應付過關的情況,整體教學效果不佳,未能達成教學預期。第二學期的學生人數共有64人(有4名插班生),在同年的秋季學期進行,教學方式基于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基于數據的教學效果實證分析如下:
我站在房間的一邊,一半心思聽艾爾和克里斯蒂娜聊天,一半心思看莫莉和愛德華拼命“廝殺”。愛德華出手要比莫莉快很多,因此,我敢肯定莫莉今天輸定了。
為了從數據的視域實證學生對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認可度,在最后一次課上對全體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調查采取匿名方式,觀測點分為教學環境、教學過程、總體評價三部分。問卷設計基于Likert五級量表法,[17]分析結果如下表。

表2 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滿意度調查表
由表2可知,在教學環境環節,學生對學習平臺的建設及網絡穩定性流暢性滿意度不高(均分4.10),但是普遍對已有課程資源相對滿意(均分4.88),在教學過程環節,學生從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授課內容滿意度(均分4.88)、對教學視頻滿意度(均分4.88)、對整個網上學習成績構成的滿意度(均分4.91)、對與教師交互答疑的滿意度(均分4.94)方面都有較高的認同度,這充分說明教師在授課環節做了認真準備,并且得到學生的普遍認可,但只有對作業量和作業難度的滿意度一項得分較低(均分4.81),這說明學生課后學習壓力較大,應適當減少作業量并降低作業難度。在總體教學評價環節,只有利用學生提高綜合素質一項得分較低(均分4.81),學生對此授課模式比較認可,但是課程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程度仍需進一步確認。文章針對調查問卷詳細分析了學生提出的建議,得出結論為:一是課程預習及作業量較大;二是學生平時課程較多。因此,對于很多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其完成預習和按時完成作業的難度較大。基于以上,要求授課教師在教學設計環節中要適當減少預習量并降低作業難度。[18]調查結論不僅反映出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況,還體現出基于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這為教學模式的改進與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第一學期沒有設置教學環節的分數,只設置了期末考試并記錄最終考試成績,從期末考試的數據分析來看,總體教學效果不佳,學生中普遍存在著應付考試的情況,導致考試成績的有效性和參考性不強。第二學期采取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經過各教學環節的測評,學生成績分析如圖6所示:獲得90分以上的學生22人(14%);80分以上的學生總計44人(70%),統計圖中只有4人獲得了70分以下。這4人成績較低的原因從成績結果構成上可知,其考試分數較高,而其學習環節分數較低,導致其最終成績較低。基于兩學期成績的比較分析可知:第二學期雖然參與學生學習任務比較重,但是最終成績較好,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圖6 第二學期學習成績分析圖
基于SPOC平臺中學生行為數據,利用SPSS19軟件進行兩個維度的數據相關性分析,具體如下:
1.觀看課程視頻和平時作業相關性分析
觀看課程視頻是基于SPOC平臺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利用Pearson 相關性對學生觀看課程視頻和平時作業的數據進行分析,能夠得出結論:觀看課程視頻較好的學生,其平時作業完成情況也較好,反之作業完成情況較差。

表3 觀看課程視頻和平時作業相關性分析
如表3中所示,觀看課程效果直接作用于平時作業的成績,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提高教學效果。相關系數R=0.684,限制性水平遠大于0.01,表明課程視頻和平時作業呈現正相關,由此可見,學生觀看視頻的效果好壞影響著平時作業完成的好壞。
2.訪問次數與最終成績相關性分析
SPOC平臺是學生課前課后參與學習的重要工具,在課程最后利用Pearson 相關性軟件對學生的最終成績和SPOC平臺訪問次數做分析,能夠得出結論經常訪問SPOC平臺的學生期末總成績較好:

表4 訪問次數與考試成績相關性分析
如表4中所示,顯著性水平表明SPOC平臺訪問次數與考試成績呈高度正相關,相關系數R=0.691,限制性水平遠大于0.01,由此可見,學生SPOC平臺的訪問次數直接影響其考試成績,即學生訪問SPOC平臺次數越多則其考試成績越高,由于平臺訪問次數只占影響因子的10%,因此此項分析能夠說明大多數學生在訪問時都在進行和學習相關的活動,并不是單純的刷訪問量或累積在線時間。
1.教學前內容及任務設計要適當
(1)要注重教學前內容設計的質。教學內容設計要基于調查問卷的結果,教學內容主要以文字、音視頻、圖像、動畫等資源為主,要選擇生動性強、教學意義性強、創造性強、并容易被理解的內容,教學內容不可千篇一律,要根據教學行程性數據的變化對內容進行及時更新。(2)要注重教學前任務設計的量。教學前任務過重,學生就會有較大的心里負擔及逆反心理。在滿意度調查問卷中“對作業量和作業難度的滿意度”這項得分較低,原因在于很多學生有比較繁重的學習任務,很難抽出更多時間完成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因此,給出以下建議:學生預習時間要適當;教學目標設計不宜過多;應適當增加完成作業的時間。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所有教學環節
SPOC翻轉課堂的教學過程需要學生的全程參與與配合,因此,教師要做好充分準備:(1)通過向學生介紹翻轉課堂特點和優勢,讓學生明確教學模式的變化,使其在了解的基礎上積極調整自身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2)讓學生了解并熟練應用SPOC平臺,通過教學前的調查問卷發現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熟練使用SPOC教學平臺,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能力比較快,因此教師要采用多種手段讓學生盡快主動地熟悉和使用SPOC平臺,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到所有教學環節中去,成為SPOC教學的組成部分而非看客。
1.學生學習滿意度較高
通過兩個學期教學對比,學生的滿意度有較大提升。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在課堂學習中的目標更明確,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課堂任務。在第一學期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出勤、作業、考試情況都不是很好,第二學期通過問卷調查中的“SPOC平臺可以啟發學習興趣”(均分4.91分)和“愿意有更多的課程采取這種方式”(均分4.97分)兩項得分可以得出結論,學生學習課程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均有較大提升。
2.有助于實現個性化學習目標
應用課前問卷是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很重要的環節,通過此環節可以及時了解教學的水平層次,授課教師可以根據問卷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教學任務,還可以根據每次課前學生實時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及任務設計,有助于學生實現個性化的學習目標。
3.有效提升學習效果
通過第二學期基于SPOC翻轉課堂的教學,64位學生中,有85%的學生完成了在線視頻學習,有75%的學生在要求時間內完成了作業,參與有效討論的學生占95%以上,參與課上簽到、調查等教學活動的學生占83%,最終完成考試成績在80分以上的學生接近了70%。以上數據,實證了該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課程學習的主動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基于SPOC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從問卷分析到評價體系的五個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從知識的淺層認知到深度學習的過程。基于數據分析的結論表明,學生對該教學方式的認可度較高,具備一定的優化空間,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還需更多研究者深入研究,也為教學模式的革新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