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亦芬
摘 要:語文教學中滲透兒童哲學教育,要從兒童的認識規律出發,挖掘語文教材中能夠滲透兒童哲學教育的支點,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感悟,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語文教學中滲透兒童哲學教育的方法是:在漢字教學中凸顯,在閱讀質疑中思考,在詩詞啟迪中發展,在習作表達中創新。
關鍵詞:語文教學;兒童哲學教育;滲透;思維能力;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4-0078-02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滲透兒童哲學教育,就要從兒童的認識規律出發,通過語文課堂教學,挖掘語文教材中能夠滲透兒童哲學教育的支點,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感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讓語文課堂煥發嶄新光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兒童哲學教育。
漢字作為語素文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它是不斷發展演變的,蘊含一定的哲理。在漢字教學中可以滲透兒童哲學教育,使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
1.漢字演變顯智慧
漢字的字形演變過程蘊含著漢字的字理,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潤物細無聲地進行滲透。例如,本校陳劍妹老師執教《月之文化》一課時,引導學生對“月”字的演變過程進行深入探究,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引發了積極思考。學生們積極投入到研究中,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回家問家長,還有的去請教有經驗、有研究的老師。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探究,在收集資料中發現“月”字的演變過程與月亮的形狀有關系,有月旁的字有的與月亮、時間有關,如“期、望”等;有的與身體部位有關,如“腰、膀”等;還有的只是記號,如“朋”等。學生在活動中領略到漢字文化的源遠流長,嘆服先哲的智慧,并學會科學分析漢字,掌握系統識字方法。
2.探索字源引思辨
學習和認識一個字,也是一次哲學思辨的過程。教學時,教師可適時根據天氣情況或結合二十四節氣,向學生講解有關的漢字或詞語,引導學生討論辨析,實踐探究。例如,去年九月份開學初,臺風“山竹”來襲,教師抓住這一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師:同學們,你們猜一猜為什么把臺風叫做“臺”風?生1:因為它是從臺灣地區吹來的風,所以叫臺風。師:當然不是啦,雖然臺灣地區每年都有很多臺風。生2:它是不是從英語typhoon音譯而來的呢?師:雖然typhoon讀起來很像臺風的發音,但這個詞卻是從中文音譯到英文里的。生3:我覺得它有可能是從閩南話“風臺”演變而來,閩南話不是把臺風叫風臺嗎?師:嗯,有可能,因為閩南話中,“篩”與“臺”剛好同音。生4:那它也可能是從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吧……答案真是五花八門。師:我們借助班班通、教育信息網絡平臺,查一查吧。通過查閱資料,學生了解到,“臺風”很可能是從閩南語“風篩”演變而來,因為閩南文獻中有“風篩,謂颶風篩雨”的說法。
學生們還把學習延伸到課外探究,有個學生找到了這個“臺”字的來源,他告訴大家:其實我們現在寫的這個“臺”字,金文里就有了,《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喜悅”的意思,也有學者認為是“胎”的本字。“臺”字以簡潔的字形,悠久的歷史,還合并了“臺”字,這個“臺”的本義是高臺的意思。臺風的臺,應該是借用“臺”字的讀音,跟喜悅,跟高臺沒有什么關系。其實人們還造了一個“颱”字,但因其字形太復雜,大家就一直用這個“臺”字。
3.指導書寫促影響
漢字的書寫體現了對立統一的哲學觀,教師在指導寫字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注意漢字的左右相諧、高下相傾、穿插避讓、結構布局,在書寫的過程中帶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兒童哲學影響。例如,在教學《風》一文時,在書寫“戲”字時,教師可讓學生注意左邊的“又”第二筆變成了長點,就是為了給右邊的“戈”的那一撇留出位置,這就是漢字的穿插避讓。還要注意右邊“戈”的第一橫落筆要稍微低一點,再斜上運筆。“戈”的一撇要往下,挽住“又”的那一長點,做到結構布局合理,左右對稱,這樣寫出來才好看。
如此教學實踐,既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開發學生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教學“快與慢”這一主題單元時,教師可把兒童哲學教育理念融入課堂,引導學生感受哲學中的相對論,讓他們發現問題,質疑問難,主動探究,提高學習和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例如,在教學《欲速則不達》一文時,教師要以質疑為起點,以問題為紐帶,以精細教學為追求,以學生思維發展為核心。上課伊始,教師可引導學生就課題進行提問,學生的問題緊扣住課文的內容:誰欲速?為什么欲速?欲速的結果如何?而在教學《和時間賽跑》一文時,學生提出很多疑問,如“時間究竟能不能留住”“在時間的長河中我們留得住的是什么,留不住的又是什么”“對于不能留住的事物,我們究竟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這些問題的探討,實際上已經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哲學對話,難怪人們都說“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在中國光輝燦爛的文化中,有許多詩詞富有哲理,讓后人在誦讀吟詠中獲得啟迪。例如,在教學宋朝著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詩時,對于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同學們提出:作者已經游玩了廬山各處的風景,為什么還是無法看清廬山的整體風貌呢?通過討論,大家明白了只是因為作者始終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了限制,不能跳出廬山來觀賞它的全貌,從而悟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明白了要想認識事物的真實面貌,只有走到更遠、更廣闊的地方,才能看清楚。有學生馬上想起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中的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認為這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他們的表現手法極為相似。于是,由一首詩的學習引發到另一首詩的學習,學生在對比中,對這兩首詩蘊含的哲理理解得更加透徹。又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討論:“誰是第一個在江邊看見月亮的人?月亮是哪一年開始照到人的?”這一哲學上的追問,讓學生在討論、思辨中感悟到了詩的豐厚底蘊。在這首詩的誘發下,有的同學居然開始辯論起“是先有豬,再有人腦里豬的形象?還是先有人腦里豬的形象,再有豬”的問題,這已經涉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中的誰為第一性的討論了。不管辯論的結果誰勝誰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辯論中學生的語言、思維都得到了發展。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例如,在習作教學“ 的我”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聯系平時的生活實際,學生寫出了《愛哭的我》《調皮的我》《獨一無二的我》《弟弟眼中的我》《你們不知道的那個我》……
總之,把兒童哲學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能使學生思想更開闊,思維更靈活,思路更清晰,能讓他們更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讓語文教學充滿思辨的哲理。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兒童哲學教育,教師要在漢字教學中凸顯,在閱讀質疑中思考,在詩詞啟迪中發展,在習作表達中創新,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讓語文課堂煥發嶄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王飛宇.兒童哲學走進小學語文課堂[J].教學研究,2013(02).
[2]宋海燕.新教育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探索[J].黑河教育,2017(03).
[3]鄭宇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兒童哲學教育的行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4]蔣陸霞.教學對話需走進兒童精神世界[J].教學與管理,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