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林
【摘要】本文從自己的教學過程總結出,要使初中化學課堂高效,可以進行“班內分層,因材施教”的教學過程,具體從以下方面著手:(1)提前摸底、課中甄別、商討分層;(2)先易后難、不同要求、分層完成;(3)堅持不懈,真抓實干,不斷提高。同時提出了自己在實施過程中的困惑。
【關鍵詞】高效課堂 ?班內分層 ?因材施教 ?摸底 ?困惑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168-02
實施高效課堂,使課堂高效,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教學的要求和目的,我認為高效課堂首先要達到教師課堂教學的高效,學生學習的高效,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最終達到社會資源利用的高效。結合自己近年來對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理論、模式的學習和實施探索,我認為初中化學要達到課堂高效,應采用“班內分層,因材施教”的方式,才能真正實施素質教育。
一、提前摸底 ,課中甄別,商討分層
九年級的學生能力基本形成,因此,在接受新班級后,就可走訪其他教師及班主任,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但化學又是九年級學生才開始學習的新知識,與其它學科知識聯系不強,學生都沒有基礎,所以在上化學課后要用3個周左右的時間去甄別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強弱,再和學生、家長、班主任協商和協調根據學生自愿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層。在上自己的化學課時,讓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坐在距老師最近的前排,中間坐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依次在做能力強的學生。并且每一個單元測評后,根據學生的進步情況,及時適當地調整。
二、先易后難,不同要求,分層完成
學生分層完成后,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先易后難,不同要求,分層完成”的原則進行上課,布置作業,測評。下面以質量守恒定律中的知識為例說明:
例如在密閉容器中,有A、B、C、D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下表:
(1)X是____克;(2)B可能是這個反應的____;(3)該反應是____反應;(4)若要生成10克的D,則參加反應的C 的質量為:____;(5)一段時間后測得容器中有14克的C,則容器中有____克A,____克B,____克D。
講解中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要聽懂(1)(2)(3),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要(1)(2)(3)(4),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1)(2)(3)(4)(5)。
同時對應的作業:
在密閉的容器中有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下表所示,根據表中所示的信息填空:
A)反應后X的質量為____克;B)該反應的的反應物為____;C)參加反應的X,Z質量比為____;D)反應中Y和Z的質量比是____;E)一段時間后容器中有6克Y,則此時容器中有X ____克、Z____克、Q____克。
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只做(A)(B)(C),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要做(A)(B)(C)(D),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做(A)(B)(C)(D)(E)。學生只要掌握了(A)(B)(C)這三問的做題技巧和方法,也就掌握了中考考點對學生的基本要求。
三、堅持不懈,真抓實干,不斷提高
為了實施“班內分層,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和過程,在充分掌握初中化學教材、大綱、中考說明的前提下,首先我有針對性編寫出全套教材每一節課的課件和導學案。其次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課件和導學案,并且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情況作出及時整改,把新穎的考點和考題及時補充到自己已經編寫好的課件和導學案中,周而復始。同時面對家長的期望和升學壓力必須堅持不懈、真抓實干、不斷提高。最為重要的是,在復習的過程時,要以學習能力在中下的學生為起點,能讓學習能力較好和強的學生每一節課都有收獲。
四、實施過程中的困惑
在實施“班內分層,因材施教”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不少難題和困惑,首先來自家長,有的家長開始對分層不理解,以為在歧視自己的孩子;學生不理解,鬧情緒;由于在上課時,學生座位有所改變,給班級的管理也帶來一定的難度;把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進行“一一對應,人人包干”的助學,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增加壓力,特別是復習開始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家長有怨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編寫學案和課件而且要及時的糾正,不僅教師的工作難度大;勞動強度大;要用導學案還面臨印刷費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