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王淑霞 許艷波
【摘要】微課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微課設計中滲透生物學的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選擇合適的微課制作技術和發布平臺能較好地保證微課的制作品質及使用效果。本文以微課《心臟結構識記》為例,淺談如果進行微課的設計、制作和發布以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生物科學素養 ?微課 ?心臟結構 ?多元智能理論 ?現代教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170-02
本文以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學(五四制)》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物質運輸的途徑》中的微課《心臟結構識記》的設計和制作為例,淺談如何利用微課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一、“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內涵
2003年出版的研究報告《核心素養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時,首次使用了“核心素養”一詞.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此次公布的核心素養共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1]。
二、“微課”的特點
2008年秋,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提出微課程這一概念。微課是課程教學的一個片段,它是教師針對課程的關鍵內容所做的精細化教學設計,涵蓋了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學方式及促進師生互動等環節。微課的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精煉,集合了多種媒體技術,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另外,微課的資源容量較小,便于在線觀看和在移動設備間傳播。
三、微課如何選題
微課的設計以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為目的。2011年《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形成“循環系統”這一重要概念,而其中“心臟”的概念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因此,將“心臟結構的識記”作為微課的主題。此外還有學習任務單、教學設計、課件資源等輔助教學資源。
四、微課內容的設計
培養生物學科思維方式和科學研究方法是提高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微課《心臟結構的識記》的設計中,將相關的觀點及科研方法滲透其中。
在微課《心臟結構的識記》中,設計了“細觀察”、“畫簡圖”、“編歌訣”三個環節,從語言智能、運動智能、涉及韻律和節奏的音樂智能等方面充分發揮學生在不同方面的認知優勢,以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2]。
五、微課制作技術及使用平臺的選擇
微課《心臟結構的識記》以微視頻為載體,由于微課內容涉及學生的多種智能,因此微課的制作應用了多種現代教育技術和軟件。
Power Point作為經典的演示軟件在制作課件時十分便捷,Prezi平面化的內容呈現方法可以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因此在微課制作時將這兩種軟件結合,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畫簡圖”環節可以選擇windows 自帶的繪圖工具
使用Camtasia Studio 錄屏軟件,可以將錄制好的視頻進行可視化的編輯,操作簡單、人性化。
為了增強微課學習過程中的交互性,《心臟結構的識記》微課中使用Edpuzzle在視頻中插入問題,學生回答出問題才能繼續觀看視頻。由此,可以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目前有多種平臺可用于微課的發布。比如視頻網站、教學軟件中的網絡平臺、教師個人主頁等等。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選擇。微課《心臟結構的識記》發布于自制的《初中生物微課程資源庫》中。
六、微課應用效果及反思
1.微課改變了傳統的課堂結構與學習模式,加強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2.微課的選題和內容設計都基于一定的理論研究和課程標準,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一系列問題,遵循了從已知到未知,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規律,滲透了生物學的學科思維和方法,更有針對性地提高了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3.微課的制作涉及多種現代教育技術,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不同感官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習興趣,大大增強了學習效果。
4.微課的設計中還應根據多元智力利用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注重差異化教學。
5.微課的制作中應不斷優化多媒體軟件,縮短微課制作的時間、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2016
[2]《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