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美 王俊
【摘要】課改推進幾輪,新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我們的數學課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課堂氣氛變活躍了,師生之間關系民主化了,課堂變成了師生交流互動、共同成長、共同釋放生命活力的舞臺,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成為了主動建構知識的主人。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靜思 ?靜悟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8-0161-02
誠然,“動”的課堂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但也因此,有些課堂中的“活動”成為了一種熱鬧的“時尚點綴”。其實,教學過程中學生適度的“靜”和“動”應該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在有效地“動”起來的同時,也應適時地“靜”下來,課堂教學“靜”中也風流!
一、課堂提問,需要學生“靜”思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的一種常用方式,也是引導學生思考的常用手段。如果教師提問后立即讓學生回答,并且回答得十分流暢,這樣的課多半是虛假的。要么問題太簡單,沒有思考的價值;要么是師生訓練了很多次,學生已熟記答案;要么讓優生的思考代替了全體學生的思考,用虛假的流暢掩蓋了多數學生缺乏思考的實質。因此,教師提出問題之后,要學會等待學生靜靜地思考。
“靜思” 是思維的強化,理解的加深,從認知、思維的規律來說,只有讓學生擁有必要的思維時間和機會,才能保證使學生“悟得”道理。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在談到自己的審美經驗時就很有見地地說:“在獨處的寧靜的情況下,壁上的斑痕也能引起我的注意。一經凝視,斑痕幻化為生動的新奇的形象,它是平時構想不出的……”類似的體驗,恐怕不少人都曾有過。試想,如果不是給予充足的時間,不是憑借“靜思默想”,能得到如此的審美體驗嗎?課堂提問,需要學生“靜”思,學生“靜”思后得到的答案,思維才具有深度與廣度。
二、解決問題,需要學生“靜”悟
解決問題是溝通數學與現實聯系,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是提高學生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數學學習的終極價值所在。解決問題對小學生來說是思維難度最大的一類綜合知識,更需要學生“靜靜地”感悟其理。
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與聯系”。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是綜合地、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數學知識去解決聯系實際的問題的過程。它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鞏固學生數學知識技能,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因此,當學生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后,教師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每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和策略,從而讓課堂教學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達到高效。
三、交流互動,需要學生“靜”聽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經歷一次次的“互動交流”,才會真正地掌握知識、技能與思維的方法,才會真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情感與態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
而當下,我們的許多數學課堂,教師確實注重了學生的交流與互動,每個小組都積極主動地、熱情高漲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想法,卻很少有同學針對別人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質疑或不同觀點,學生交流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是學生不善于“靜”下心來傾聽,沒有將別人的想法進行思考、解讀、吸收。我認為,靜下心來傾聽是數學交流的起點,沒有傾聽作為保障,交流就只是一種空中樓閣。只有學生在課堂中做好了“靜聽”別人意見,“解讀”別人想法,“完善”自我知識結構,并能對別人的交流作出中肯的評價,我們的課堂才是真正互動的,才是真正面向全體、全體參與的!學習才能有效地展開,課堂才會真正在“對話、溝通、交流”中煥發生命的活力!
四、回顧總結,需要學生“靜”析
回顧總結是一堂課的結束環節,巧妙的課堂小結能達到 “課雖終,趣猶存”的境界,有效的課堂小結不僅能總結知識、學習方法,更能啟發學生產生新的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解決完問題,又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進而實現課堂教學的良性大循環。
課堂教學不能草草地結束,也不能由教師包辦歸納總結,教師要舍得并精心安排幾分鐘讓學生“靜”析,即“靜”下心來想一想,分析一下:本堂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哪些?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課后進一步學習與研究?……這樣的結束,不僅有利于學生自我完善知識系統的建構,而且有利于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系統梳理,對教師的教學起到一個自我評價反思的作用,這樣的結束是高效課堂教學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