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男性幼師身份認同面臨極大挑戰,專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從男性幼師的身份掙扎和身份認同兩個方面,剖析建構男性幼師身份認同的背景和路徑,以期從政府、社會和個人等方面加速男性幼師行業的良性快速發展。
【關鍵詞】男性幼師 ?身份危機 ?身份認同 ?有效建構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8-0208-01
一、身份掙扎:男性幼師的“現實規訓”與“漂浮無據”
1.社會傳統文化桎梏男性幼師擇業動機
中國傳統社會文化中蘊含著根深蒂固的男女兩性二元對峙,撫育幼童自古就被歸類為女性的家事范疇與工作主項,男性則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這種“男女有別”的性別觀念文化深刻地桎梏著男性幼師的職業選擇與自我認同。
2.教育工作場域壓抑男性幼師自我效能
男性幼師的工作情境長期處于女性群體集聚的異質化空間中,既缺乏同性之間的情感共鳴與支持,又疏離異性之間的事務交流與合作,很容易成為游離于集體的“邊緣人”,同時,居于以女性為主導的幼兒園行政管理體制中,男性幼師的領導權與話語權都被進行了過濾與壓制,人際關系的緊張不安、管理層級的低端滯后使得男性幼師很難建立起良好的職業忠誠感與集體歸屬感。而且,幼兒園的日常工作具有繁雜瑣碎、機械單調、平淡無常等特性,需要教師具備超強的耐心、細心與責任心,微不足道的日常、無法言說的心情常常讓這些大男孩們身心疲憊、不知所措,不斷吞噬著對這份職業的忠誠與熱情。
3.現實經濟利益限制男性幼師發展前景
近年來支持學前教育發展的主要經費來源中的事業收入(含擇園費、學雜費等)的比重不斷提高,而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占比卻在持續下降,學前教育的國家財政投入不足直接影響了幼兒教師的薪酬水平與福利待遇,過低的工資嚴重制約了幼兒教師工作積極性與隊伍穩定性,尤其是年輕的男性幼師群體往往還負擔結婚生子、養育家庭的責任重擔,經濟壓力與生活壓力共同消磨著男性幼師的教育信念與信心。
二、身份認同:男性幼師的“職業回流”與“成長之道”
1.政府重于引導,提升職業認同
首先,建立科學合理的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加快制定學前教育生均財政撥款標準,并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從源頭上提高幼兒教師整體的經濟收入水平;同時,完善作為薪酬待遇補充的福利保障機制,尤其是針對男性幼師的利益分配補償,可以包括住房、交通、進修等相關的補助津貼。其次,加強幼兒園的組織建設與文化建設,在組織架構上要明確發展并提拔一定比例的優秀男性幼師進入領導層與管理層,暢通職業生涯的晉升渠道與發展空間,通過行政賦權來提高男性教師在幼兒園場域中的話語權;在文化建設上要充分關注男性幼師、認真傾聽合理訴求,創設開放包容、和諧多元的園區文化,給予歸屬感與安全感。最后,將國培計劃、地培計劃和園本培訓有效結合,把師資培訓作為一個重要手段,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社會地位。
2.社會樂于宣傳,提升民眾認同
首先,理性定位男性幼師的社會身份,這就要求充分發揮媒體傳播的正向引導作用,讓社會大眾理性認識到男性在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中的重要性意義。其次,合理關注男性幼師的身份存在,當前新聞媒體過度聚焦男性幼師的性別差異、以刻意渲染來博得大眾關注,忽視了男性幼師真實的價值訴求與角色期待,因此,需要引導社會輿論對男性幼師群體理性關注與客觀評價。最后,科學看待幼兒教育的保育功能與智育取向,“非知識化身”的幼兒教師往往因其學歷低、門檻低而被主流教育文化排斥,只有回歸幼兒教育的本質與初心,才能真正建構男性幼師的生存之道。
3.個體精于專業,提升自我認同
首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進行人生定位。圍繞“我是一名幼師”的職業命題,在“我何以屬于這個群體”、“我扮演什么角色”、“我遵循什么規范” 等問題上形成清晰的身份意識并表現出相應的主體行為[1],進而才能明晰擇業動機與就業方向,矢志不渝地堅守幼師崗位。其次,要加強知識技能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幼兒園要重點鼓勵教師通過參加公開課、賽課、評課、外校觀摩課、外出培訓、各級各類比賽、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升課堂教學水準與活動組織水平,全面促進自身的專業化成長。最后,男性幼師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反思現實的自我存在,并在與他人互動交流中不斷優化身份定位、改良發展路線,從而構建與現實契合的身份認同。
參考文獻:
[1]王聲平,楊曉萍.幼兒教師專業身份認同的困惑及其重塑[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1):1—4.
作者簡介:
周姍琳(1975-),女,學士,一級教師,安徽省濉溪縣新城中心幼兒園教研組長,主要從事學前教育課程、幼兒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