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涵 肖豆
摘要:韓城行鼓歷史悠久,已經經歷了800多年的傳承,其表演形式獨特,極具文化和歷史價值。2008年,韓城行鼓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當地政府和行鼓愛好者在行鼓文化搶救和傳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仍然面臨著保護資金不足、從業者收入低、傳承人培養困難等問題。在新媒體背景下,韓城行鼓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機遇和挑戰。為保障韓城行鼓的健康傳承,政府應加大政策上的引導和經濟上的扶持;應借助新媒體平臺的流行音樂創新表演形式,多方位加強宣傳;可以嘗試和地方高校對接,借助專業團隊的力量培養新人,提高創新能力以適應現代演出需要。
關鍵詞:行鼓 新媒體 發展現狀 傳承 保護意義
韓城行鼓具有文化、審美、娛樂等多重價值,已擁有“韓城名片”的美稱。自誕生以來,韓城行鼓以鮮明的地域特色、表演方式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不斷適應著社會的發展,因其獨有的活動性、完整性不斷傳承下來。在“互聯網+”融媒體時代,韓城行鼓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新的問題,我們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對韓城行鼓的歷史淵源、表現形式、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促進行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策略建議,這一工作對保護和發展韓城行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韓城行鼓的歷史淵源
韓城市位于我國陜西省東部黃河西岸,關中平原的東北角。韓城行鼓俗稱“挎鼓子”,它是韓城市的一種傳統音樂舞蹈,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滅金后,蒙古騎兵用敲鑼打鼓來慶祝戰爭勝利,它最初是蒙古騎兵的軍樂,現在的鼓陣、鼓譜包括鼓手的著裝仍保留著蒙古軍鼓樂的特色,再后來,人們把軍鼓樂與當地的法王祭祀結合,就具有了更鮮明的地方特色。
二、韓城行鼓的表現形式
韓城行鼓樂器主要由鼓、鑼、鐃鈸組成,還有“嗡號”(即海螺)、“馬鑼”,都帶有古時軍樂的特點。表演時以鼓為主,有挎鼓、車鼓、抬鼓,打擊時鑼、鐃鈸與之相配合,其中鑼、鼓均為打擊樂器,擊之作響發聲,特別是鼓聲如雷,震撼人心,催人奮進。據《韓城市志》記載:舊時鼓手頭戴紅纓涼帽,身披黃馬褂,腰束白色布裙,足蹬戰靴,馬步蹲襠式擊鼓。擊鼓時仰面朝天,保留了蒙古族騎士的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韓城行鼓吸收其他地區的民間藝術因素,表演形式和表演內容都更趨豐富。比如花稈隊的引入就成為突破原有表演形式的一大亮點,幾十至上百身著艷服的姑娘配合鼓點,手中裝飾有彩綢花束和銀鈴的長繞桿在鼓隊上空翻飛,場面熱鬧非凡。
韓城行鼓音樂有自己的特色,能夠模仿生活中的某些聲響,如《老虎磨牙》就是鼓手用鼓槌旋擊鼓邊鐵釘,發出一種酷似野獸餓急磨牙的聲響,模擬逼真。目前,當地還保留有20多種鼓譜。1984年,韓城市文化館編寫《韓城市民間音樂資料匯編》一書,其中記錄了《上坡》《老虎磨牙》《肚里痛》《呆鑼子》《走鑼鼓》《釘圪巴》《摘豆角》《司鼓子》等十多種典型鼓譜。
三、韓城行鼓的發展現狀
1997年,韓城行鼓赴香港參加香港回歸大型慶祝活動,并贏得了“中華第一鼓”的美譽。2008年,韓城行鼓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此后,在陜西省政府和韓城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韓城市文化館從發掘、搶救、繼承、弘揚行鼓藝術出發,成立韓城市民間藝術團,多次組織鼓手進行專業培訓,不少村落也因此建立了自己的鑼鼓隊。目前,比較活躍的民間鑼鼓隊有10多支,其中表現突出的有西塬村鼓隊、橋南村鼓隊等。近年來,韓城行鼓以驕人的風姿參加了上海世博會、臺灣新竹國際藝術節的演出,并遠赴莫斯科、愛丁堡等地參加國際軍樂節等,但仍然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一些頗有造詣的鼓手由于年事已高,他們的絕技面臨失傳的危險。
(二)年輕人更傾向于快節奏多元化的娛樂方式,難以接受傳統民間藝術。
(三)韓城行鼓尚無專職表演者。
(四)行鼓表演帶來的收入較少且不穩定。
(五)表演者的性別比例失衡,男少女多。
四、韓城行鼓的保護建議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針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搶救第一,謹慎利用”,這體現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因此,我們建議地方政府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專職表演人員并為其每月發放生活補助;每年對優秀團隊和杰出個人給予獎勵;可設立專項貸款用于行鼓文化的創新;為優秀行鼓文化傳承人提供一定就業崗位,每月發放1000至1500元工資補助;組織當地表演人員免費外出學習交流等。
(二)培養優秀文化傳承人
從省級傳承人吉勝虎那里我們了解到,截至目前,行鼓文化傳承人國家級僅有1人、省級1人、市級7人。而傳承人的培養只有韓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班招收38位青年學習行鼓文化,但培訓機構的專業性和層次都有明顯的局限性。因此,我們建議應該大力支持和鼓勵大專院校畢業生,特別是熟悉農村生活或有一定文藝特長的青年學生接受專業訓練和學習做民間老藝人的接班人,同時將行鼓文化設立為地方性課程引入當地各級學校的課堂,從孩子抓起,喚醒地方文化自豪感,培育行鼓藝術發展的文化氛圍。
(三)借助流行音樂創新表演形式
韓城行鼓的表演形式由打擊樂和傳統舞蹈組成,極具傳統特色,卻難以吸引年輕受眾。基于華陰老腔與流行音樂結合的成功經驗,我們建議,韓城行鼓可以聯系專業團隊及音樂人與流行文化相結合,配合流行音樂創新表演形式同臺演出,增加曝光度,也可以嘗試與其他非遺文化如綏米嗩吶等聯合演出,強強聯手,打造“中國非遺品牌”。
(四)借助新媒體背景加強宣傳
在新媒體發展愈漸良好的趨勢下,它為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們應該進一步擴大韓城行鼓文化的影響力,并促進韓城行鼓的繼承與發展。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新媒體也給傳統文化帶來了不小的沖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愿意選擇“快餐式”的娛樂文化。因此,我們提議應借助新媒體平臺拓寬行鼓的宣傳渠道,比如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關于行鼓文化的文章,利用微博、論壇等平臺設計有關欄目加強宣傳,利用抖音App拍攝表演短視頻發布到平臺上,讓人們在閑暇之余足不出戶就能了解行鼓文化,愿意欣賞和實地學習行鼓文化。
在當下,新媒體的發展十分迅速,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為傳統文化的宣傳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大力推廣宣傳,進一步增強韓城行鼓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隨著各種新型娛樂方式的增多,對傳統藝術表演形式的挑戰越來越大。我們提議以韓城行鼓為切入點,帶動韓城地區經濟,發展當地旅游業。對韓城行鼓表演形式上進行創新,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
韓城行鼓在整個陜西打擊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陜西鑼鼓中的精華。發掘、搶救、保護韓城行鼓,會促進整個陜西打擊樂的發展,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音樂史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歷史悠久的韓城行鼓是中華文化的一塊瑰寶,它有理由讓人們所知,讓大眾所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強調,“堅持人民立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堅持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不僅是國家明確的方向,也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念。
參考文獻:
[1]陜西省旅游發展委員會.韓城行鼓:馬背上遺落的舞蹈表演[N].陜西日報,2018-6-10.
[2]劉曌瓊.萬鼓聲中 雄風激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城行鼓[N].陜西日報,2017-6-14.
[3]閆創.西安至韓城城際鐵路線路走向方案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16(08).
(作者簡介:楊雅涵,女,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2016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肖豆,女,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2016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