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玲玲
曾幾何時,課堂教學實施各類教學方法,如火如荼。說課一直靜靜地站在一邊,現在,通遼教育科學研究學院專家和領導對我們進行培訓,系統地學習說課的八項要求,在實際的教學中說課堂而皇之登堂入室了。
培訓前教學重視教學設計,尤其是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現在依然重視教學設計,但是要在八說的指導之下。
1 教法的改變
一說教材,把課文放在整本書的框架中進行分析。如《致橡樹》,先以知識樹的形式展示六個單元的教學內容:詩歌、事理說明文、哲理說明文、科學說明文、演講詞、古代詩文。然后以單元的形式對《致橡樹》進行教材分析。在研讀單元目標的基礎上,確立本課目標。第一單元是詩歌單元,整個單元目標首先是誦讀詩詞,理解其基本內容,第二品味語言,積累、感悟和運用,最后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本課是朦朧詩的代表作,作者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要介紹朦朧詩的特點以及舒婷以橡樹與木棉為意象宣告女性是獨立的,與男性是平等的愛情觀。從朦朧詩內容含蓄雋永、多層意象迭加的角度理解本詩。
2 學法的改變
說學情這一環節,改變以往教學盲目性的情況。傳統教學中,學生常常被當成未知的少年,傾注全力地講解,循循善誘地引導,唯恐孩子們的思想步入歧途。在說課中,說學情這一環節對學情進行了分析。分為已知知識與經驗和待充實知識與經驗。已知的知識與經驗分為三部分:情感基礎、寫作基礎、閱讀基礎。要求教師對學生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針對性比較強。如《致橡樹》一文,從情感基礎方面分析,學生正值青春,尤其熱衷言情類作品,對于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有一定的朦朧認知。作為零零后的新生代,學生們更崇尚獨立、坦誠、樂觀。就本校學生而言,幾乎全部來自農牧區,情感更單純,更需要教師的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講解《致橡樹》時學習目標更明確,而這首詩更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它不僅表達了對愛的誠摯、堅貞和熾熱追求,更主要在于表現對愛的理解和信念。這首愛情詩,有清醒的理性傾向,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人際關系的一種向往。這一環節,體現了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改變了僅僅為了傳授知識而教學的風格。學生是一個個有感情的個體,教師只有了解他們情感需求的基礎上,因勢利導,才能在講解新課時取得良好的效果。
3 教師的改變
課堂教學六步法,讓沉寂的課堂動起來,課堂容量增大,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增強。說設計這一環節使教學六步法更加嚴謹。每一步的設計意圖,都是教師對課堂設計深思熟慮的結果。比如:課前演講,不再是一個環節,而是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過程。課前演講安排計劃:高一上學期,學生演講內容為哲理小故事,要求讀準字音,舉止得體;高一下學期,兩個人為一組,演講同一篇文章,體現學生不同的演講風格;高二上學期,兩個人一組選取一篇美文,分別談談所感所想,演講時要求學生流暢自如;高二下學期,以小組為單位,選取一個辯論題,正反方進行辯論。演講不只是課前的一個環節,更是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長期任務,是一個階段性成果。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飛躍,教師有了明確長期的目標,更有利于學生發展。
4 學生的改變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隨堂仿寫成為課堂拓展訓練的熱點。仿寫一般情況下就課文內容而進行的延伸。如:《飛紅滴翠計黃山》仿寫訓練:如果你是導游,你會怎樣向大家介紹你的故鄉呢?如:《背影》仿寫訓練:聯系自己的生活,想想父親給你留下了怎樣的背影?如:《論美》仿寫訓練:用心發現身邊的美,并寫下來。這些仿寫的訓練意圖是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其實,仿寫就是訓練學生的借鑒、模仿能力。同時也考證本課寫作方法掌握的情況。比如《論美》,學生在寫的時候注重語言的流暢、精煉,事件的真實、準確、生動。忽略議論文的語言問題,論點、論據、論證這三者的關系未必明確。有的學生贊美美德,極盡鋪陳之勢,抒發贊美之情。辭藻華麗,讓人嘆服。卻只是停留在表面,語氣適當,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而忽略了仿寫議論文的結構。學生學習議論文的語言和行文結構,才會有更高的提升。
我們的課堂發生了變化,教師變了,學生變了,這些變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說課對教學改革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教師之間加強了科研能力,學生開闊視野。說課這項環節讓教師不僅僅專注課文內容,而且有了新格局。愿說課繼續推動教學改革,乘風波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