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雙 李天淋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今的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數字處理技術的不斷創新和信息化進程的不斷進步,無不標志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而與之衍生形成的互聯網思維,也是近年來世界各國企業家持續關注及研究的焦點所在。平臺型企業(如阿里巴巴、拼多多等)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所孕育出來的企業新型組織結構,也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企業類型之一。然而,部分傳統的科層制企業,如海爾集團,逐步打破原有的內部組織結構,開始向平臺型企業轉化,隨之帶來的風險和不可預測性還是一個有待研究及實踐的方向。本文將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海爾平臺化所帶來的風險進行分析。
關鍵詞:企業平臺化;倒三角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風險
一、引言
(1)什么是企業的平臺化
企業的平臺化是以職能職務為依據進行權力劃分的傳統科層制組織管理形式為主的企業向平臺型企業轉化的過程。對于平臺型企業,目前尚無準確且公認的定義,有學者認為其是指打破了傳統科層制組織的邊界,連接了兩邊或多邊(人才、資源、市場機會等)實現價值創造(陳威如,2014),使人才、資源與市場機會直接對接,創造單獨一方無法創造的價值,例如平臺組織通過設定規則、提供支持系統、設計機制吸引各方資源,孵化創業,形成新的業務和企業(韓沐野,2017)。平臺型企業即“平臺+項目+資源”,其不直接研發生產產品進行銷售,企業內部沒有權責層次分明的管理人員和工作內容嚴格劃分的各職能部門,權利集中度較低,是一種扁平化的組織管理模式。
(2)海爾平臺化進程概述
海爾自1984年成立以來,戰略部署一直是海爾這些年來穩扎穩打的基礎所在,先后經歷了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和國際化戰略。從2005年開始,海爾集團開始采用全球化戰略布局來實現本土化策略,深入挖掘當地顧客的實際需求,嘗試建立“自主經營體”,初顯轉型“倒三角”的趨勢;到2012年,海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開始實施其網絡化戰略。張瑞敏對海爾的未來進行了初步規劃,并提出海爾將在未來走向“三個轉化”——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和用戶個性化;逐步下放“三權”——自主用人權、獨立分配權、場決策權;實現“三贏的價值”——用戶價值、員工價值和企業價值的轉變方向。在未來,海爾里只有三類人:平臺主、小微主和小微成員。
二、海爾平臺化風險分析
(1)無前車之鑒,海爾“邊破邊立”
近十年來,平臺型企業的確在以驚人的發展速度占領市場,其未來發展趨勢也被各界人士所看好。但縱觀目前世界上知名的平臺型企業,絕大多數在建立之初就以平臺化的組織形式建立,市場定位十分明確。而要打破幾十年來以科層制為基礎發展壯大的組織結構轉而重建平臺型組織結構,海爾可能是第一個,在這種情況下,海爾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先例與經驗,只能步步為營。用海爾高層的話來說,海爾目前的轉型策略為“邊破邊立”,以求實現平穩過渡。海爾能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世界企業的前列,靠的是其過硬的技術、雄厚的資金、清晰的戰略目標而建立起來的品牌實力,而按照海爾平臺化的思路來看,轉型后的海爾將成為眾多小微企業的資源庫,借助海爾的力量來實現自身的發展。那么,一旦海爾平臺化在“邊破邊立”的推進過程中出現問題,那么帝國危機帶來的將是無法預知的后果。即使海爾本身有能力去應對這些突如其來的風險危機,但那些正在孕育中、實力欠缺的創業項目,或許缺乏相關的能力與實力來防御和抵抗這些風險,而在平臺上孵化的這類中小型企業占多數。無先例參考,一邊探索一邊實踐的海爾需要強大風險保障機制,一旦沒有做好應對處理措施,本應利用網絡效應原理,成為連接多點創造更高價值的初始源點,也將成為觸發大面積危機的引爆點。
(2)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海爾平臺化的風險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的,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他認為人類的需求有5類,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其中,前三者可以劃分為低一層的需求,后兩者為高一層的需求。當較低層的需求得到滿足后,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出現并希望得到滿足,即人們的各種需求存在一定的高低順序(崔詣晨,2013)。通過這個理論我們可知,當一個人的前三個需求得到滿足,即擁有基本的生命特征、身體機能,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感受到“我是安全的”后,再去追求高層次的需求,如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在這個社會中尋找并實現自我的價值。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僅依靠自身是無法滿足前三個基本需求的,人們還希望通過融入到“群體”、“組織”中,尋找安全感、歸屬感。同理,人們進入企業工作,也就意味著成為了特定組織的一員。員工們在海爾的特定崗位工作,通過內部有序的科層制組織結構聯系起來,上級與下級之間溝通協同,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合作,共應風險,共創佳績,對于幾十年來走過風風雨雨仍然屹立不倒的海爾更是如此。此外,員工在一個世界級的品牌企業中工作,不單是從企業內部得到安全感與歸屬感,也能夠從外界獲得。張瑞敏領導的海爾人共同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的品牌形象,其強大的品牌效應會在全球培養大量忠實的“粉絲”、“堅定的執行者”,他們信賴海爾,信任海爾人,而員工也能夠在這種外界給予的信任感中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被企業所需要的,也是被消費者所需要的。所以通過融入強大的組織,人們能夠較好的滿足自身的基本需求。而海爾的平臺化,一方面會削弱品牌效應所帶來的力量,另一方面會打破這種強大的企業組織帶給安全感和歸屬感。設想,當完全去掉了中間管理層,員工都被鼓勵去創立小微企業,成為小微主,采取“按單聚散”、“人單合一”、“迭代量對賭”等方式自主經營,那么意味著這些小微主、創客,需要承擔起作為一家小微企業領導人責任,需要考慮戰略制定、人力資源配置、資金鏈等問題,應對可能面臨的動態市場上各類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能力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馬斯洛和其他的行為心理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要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的。在發展中國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大,而高級需要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小;在發達國家,則剛好相反(盧政營,2007)。多數員工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可以很好的施展自身的才華,但無法達到一個領導人所需要的綜合素質水平,他們在以往的工作中也沒有相關的機會去鍛煉這類能力,自然無法很好的去為一個小微企業掌舵。且近幾年經濟下行,多數行業的利潤空間都在被壓縮,市場變化較大,在這種情形下,一部分人選擇了離開海爾,去尋找其他能夠滿足自身對于安全感和歸屬感需求的組織,另一部分在海爾平臺上開始做小微企業的員工,可能更多感覺到的是危機感和威脅感,而不是安全感及歸屬感。在低級別的需要層次上無法較好的得到滿足,人們便沒有過多的精力去追求尊重和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需求,而創業所帶來的成就感,更多的是一系列高層次的需求。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海爾打破重建組織結構的過程,顯得困難重重。
(3)“豐田綱領”企業文化對比分析
豐田的經營理念是“顧客至上”與“以人為本”,認為“人”是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須構建相互信賴的良好的勞資關系,培養個人的創造力及團隊精神,從而確保世界各地都能生產高質量的豐田汽車(湯鋆嘯,2011)。“上下同心協力,忠實于公司事業,以產業成果報效國家”、“發揚友愛精神,以公司為家,相親相愛”等是豐田企業文化的綱領,從成為豐田員工的那一刻起,“家”的概念便在心中逐漸培養起來,讓豐田的員工們在“家”中得到一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以后,發揮團結合作的力量,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在這樣的環境中,上下級之間、同輩之間能夠互相尊重,并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自己的價值,借助“人”的力量,最終成就了現在的豐田。曾有人提出,豐田的組織結構也是“倒三角”型,不過與海爾平臺化后的倒三角不同,其主要指的是,企業高層充分尊重、鼓勵與支持員工向上級提出對于產品技術革新的想法。有統計數據指出,1976年,豐田全年員工建議總數為463423件,當時職工總數為44000人,平均每天就有2000條建議(不包括假期和節日)。其中,被采納的建議為386275件,采納率高達83%。可以看出,人們在安全需求、愛和歸屬等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才會有更多的精力與欲望去追求高一級的需求,從而為企業創造額外的價值。
三、總結與討論
任何理論都有其優勢與缺陷,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存在著一定的人本主義局限性,區分不同需求的界限比較模糊,沒有統一的標準。Wahba,M. A.和Bridwell,L. G在1976年發表于《組織行為和人類表達》(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的文章《馬斯洛反思:對需求層次理論的研究概述》(Maslow reconsidered: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eed hierarchy theory)中表示馬斯洛理論的需求排名,或者某些特定需求存在的證據并不足。所以僅基于本理論分析的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海爾的平臺化仍然且可能將在未來很長時間內都處于探索時期,離成熟的階段尚有較大的距離。這個過程是層層推進的,每推進一層,都需要面臨與之帶來的風險,轉型的各個階段可以說是困難重重。而平臺化是一條單行道,是不可逆轉的,幾乎沒有后退的余地。就像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說的那樣,“邊破邊立”是海爾平臺化戰略的施行準則,為讓海爾這艘航空母艦轉變為聯合艦隊,海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陳威如,徐瑋伶.平臺組織:迎接全員創新的時代[J].清華管理評論,2014(Z2):46-54.
[2]韓沐野.傳統科層制組織向平臺型組織轉型的演進路徑研究——以海爾平臺化變革為案例[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7(03):114-120.
[3]崔詣晨,印杰.生態心理學視閾下的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探微[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03):24-28.
[4]盧政營.消費者需求拓撲結構演化研究——以葡萄酒業為例[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35-40.
[5]湯鋆嘯.基于路徑依賴理論的后發企業顛覆性創新能力和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
[6]Wahba,M. A.,& Bridwell,L. G.Maslow reconsidered: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eed hierarchy theor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976:212-240
作者簡介:李麗雙(2000—),女,漢族,四川省瀘州市人,本科在讀,單位:西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