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純才,鄢海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創新”一詞先后出現了66次之多,從國家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到高校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方式的探索,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斷得到強化落實[1].創新人才是在精神、意識、思維和能力創新的基礎上獲得創新成果的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新人格的塑造和創新能力的提高[2-5].《綱要》明確指出,“提高人才培養素質、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是當今高等教育的發展任務.因而,如何培養創新型藥學人才已經成為當前醫藥院校教學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應該有機統一于大學教師的教學科研活動中.錢偉長院士說:“教學沒有科研作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教學與科研是現代大學的兩大主題,二者的良性互動則是大學發展的策動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高校需進一步促進教學與科研的互動.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教學與科研的定位失衡,重視科研獎勵,忽視教學激勵[5].問題的根源在于有關政策的制定并由此影響利益獲取.一是個人的利益.通過科研可以申請課題,獲得較大的經費資助,可以發表被廣泛認可的高水平學術論文(如普遍認可的SCI論文,甚至于唯SCI論),這也是學校衡量教師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會得到同行的認可,更是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二是高校的需要.高校申請到的課題和發表的科研論文是高校的社會認可度和社會影響力重要評價指標,也是學校開展績效考核甚至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標.個人的利益及學校的導向使得教師將有限的精力主要投入科研,有的教師甚至把教學任務當成了額外負擔,不愿意在教學上投入時間和精力,因而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甚至下降[5].
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教學和科研發揮著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作用.高校應充分認識到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教學與科研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重視科研在大學教學中的基礎性作用,使“教學為要,科研為基”成為大學教師職業活動的基本原則,更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6].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可以通過科研解決,從而使科研更有深度,有連續性,更有動力;科研成果可以更好地充實教學的內容,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認清教學與科研互動的必要性是實現教學與科研互動的前提條件.平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促進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和良性互動,是高校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重大難題[7].
(1)科研活動教學化,科研促進教學.對于高等學校來說,教學工作是首要任務.教師應首先做好教學工作,這反映了教師的職業態度[6].科研人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創新主體.高校在保證教學工作的同時,應鼓勵學生開展科研活動,培養創新能力[8].教學有科研作支撐,教學內容會更加豐富,課堂活動會更加充實,成熟的學科知識會得以傳授,從而促進學科的發展[9].如在講授藥物分析理論課中有關指紋圖譜的知識點時,作者結合近些年科研中的具體實例,如瓜蔞提取物指紋圖譜的建立,來進行講解,在講解目的、意義的同時,還會講授在建立指紋圖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活動科研化,教學促進科研.要深化教學研究,更新教育觀念.要鞏固本科教學地位,構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體制機制,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學校工作中的根本地位,在本科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中的核心地位,在教學建設中的優先地位,強化全員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意識.把本科教學作為學校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領導精力、師資力量、資源配置和績效評價要優先保障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教學方式、方法,通過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互動,觀察、發現、完善和總結教學中的一些閃光點,打破慣性思維,使教師產生科研靈感,發現更多的科學問題,促進科學研究的開展.如在講授“藥劑學”課程中滴丸劑時,對于滴丸劑的硬度及圓整度尚無合理的評價方法,學生積極討論,獻言獻策,提出了一些建議.結合科研實際,最終建立了滴丸硬度和圓整度的評價方法,并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
教師科研活動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通過科研活動可能會有新的發現,會把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并進一步解決教學科研中遇到的新問題和新挑戰,使教師的科研思想有創新,教學內容有更新,傳授的知識充滿生機與活力,讓學生可以了解更多與時俱進的新知識和新應用,增強學生探索意識,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學生可以多種形式參與教師科研活動,在科研中學會科研問題的思考與探究,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社會競爭力.如荸薺是生活中較常見的食物,課題組研究發現,荸薺有解酒功效,但不易保存、應用不便.為此,鄢海燕等教師結合所講授的“藥劑學”課程指導學生進行了荸薺顆粒劑的制備,解決了荸薺保存、應用中所存在的問題,并申請了2018年安徽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
在各類高校中,教學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教學理念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適應國家與社會的需要.高等教育不僅僅為社會培養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才.因此,在教學科研互動中,要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及科研精神的傳承,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科研品質和創新能力,以期更好地服務社會.在作者編著的《藥物分析實踐指導教程》中收錄了教師及學生的科研成果,如雙波長等吸收點法測定速潔舒洗劑中替硝唑的含量、菊花提取物的HPLC指紋圖譜等實驗內容均選自于作者指導的藥學本科生畢業論文.這些畢業論文的完成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也為豐富教學內容提供了資料.
學生科研活動是教師科研工作和教學工作的豐富、發展與延伸,是教學科研互動的結合點.在教師科研活動的基礎上,教師便于開展學生指導工作,有針對性地講授本研究、本學科的新動向.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以后的發展方向來參與科研工作.在學生科研活動中,學生既要用到教學內容中的知識,更要查閱文獻,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科學研究的內容、實質與精髓.教師在指導學生科研活動中,不斷總結經驗,豐富教學內容,推動教學改革.作者曾主持安徽省科技攻關項目《瓜蔞薤白滴丸的制備工藝及其質量標準研究》,安徽高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項目《瓜蔞薤白顆粒最佳處方的篩選及其質量控制的研究》《瓜蔞實與瓜蔞條的功效差異及其關聯物質基礎的研究》《瓜蔞滴丸的處方優化及其質量標準研究-對瓜蔞片(國藥準字Z31020173)的劑型改進》等科研項目,以此為基礎,指導學生申報了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小鼠灌胃最大耐受劑量的研究》《新鮮瓜蔞與炮制瓜蔞有效成分比較研究》《PI3K/AKt依賴性信號通路在瓜蔞薤白滴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機制研究》《瓜蔞薤白湯中槲皮素的藥代動力學研究》《引藥白酒對瓜蔞薤白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樓仁三醇的藥動力學的影響》《不同蒸制時間瓜蔞的物質基礎及藥效學比較研究》《瓜蔞提取物的質量標準研究》等.為此,基于創新型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大學教學科研互動,構建了教學科研互動的網絡圖,見圖1.該網絡的構建成為師生共同開展活動的平臺,促進了教師和學生的良性互動,獲得較高的評價.

圖1 基于創新型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大學教學科研互動的網絡圖
(1)加強政策引導,落實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師生開展教學科研互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在2018年皖南醫學院藥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的評審表中,學生有如下加分項:第一作者單位為皖南醫學院,作為第一作者撰寫的學術論文在I類、II類、III類和IV類雜志(具有CN刊號)發表,每篇分別加20分、16分、12分、8分;作為第二作者撰寫的專業論文在I類、II類、III類和IV類雜志(具有CN刊號)發表,每篇分別加10分、8分、6分、4分.獲批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負責人分別加10分、7分,其他成員加2分;在規定時間結題,項目負責人分別加5分、3分,其他成員加2分.積極參與申報,并提交申報書,但未獲得立項者,項目負責人加3分,其他成員加1分.這些獎勵激勵機制納入學生綜合測評體系中,為本科生開展科研活動起到了較好的引導作用.同時,對指導學生發表論文的老師(通訊作者),學校也制定了相應的獎勵政策,對指導國家級大學生項目并結題的教師,也以二類教學效果計入評價體系中,提高了教師指導學生科研的積極性.
(2)加大經費投入,提供科研場地,激發本科生開展科研活動的熱情.教育部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中提出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學校建立大學生科研資助金,為本科生科研活動提供經費支持,專款專用.如呂文雅等同學的“瓜蔞薤白配伍對小鼠凝血功能影響的研究”等57個項目獲批皖南醫學院2018年度大學生科研資助金項目,為本科生及其課題組和團隊參與科研提供了堅強保障.同時,學校積極開放實驗室,充分調動學生實驗室的利用率,為本科生的科研活動提供場所.
(3)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為教學科研互動提供強勁動力.開展科研工作,可提高教學團隊的學術地位與水平,保持教學團隊的可持續發展;將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學工作中,必將促進教學水平與質量的提高[10].縱觀教育發展史,現在的教學內容是前人科研成果的凝練,現在的科研成果必將豐富未來的教學內容,一些科研成果定會拓展到教學領域,進入課堂[11].教學科研互動為教學團隊的發展與建設提供堅強的保障,使得教學內容能夠與時俱進,使得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科研成果的支持下成為可能.如對于色譜峰的匹配,《藥物分析》教材上是通過保留時間的一致性來進行鑒別,這種方法可用于化學藥品的色譜峰鑒別,對于中藥,由于化學成分較多,色譜峰密集,很容易造成誤判.為此,作者提出了漸進窗口正交投影分析法(中國發明專利申請號:200710190088.8.)用于色譜峰的鑒別,提高了鑒別的準確性.因此,教師要通過科研掌握科技前沿和學術發展的最新動態、最新趨勢,掌握本專業的最新成果和發展方向,善于把好的研究方法運用到教學當中,把科研成果轉化到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中[12-14].
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可以作為科學研究的內容,在科學研究過程中也有利于教學的改進,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成功的教學和科研所需要的能力是統一的.教學和科研都可以看作是知識的交流和傳播.為此,一是逐步完善科研管理運行機制.進一步推進校、院二級管理,強化二級管理的職能定位,逐步探索推進科技工作二級管理目標責任制,探索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政策激勵措施,構建更加合理的科技工作獎懲機制.二是教學科研互動模式依托學校的完善科研機制和強化教學地位的相關要求,不斷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實現管理重心下移,所制定的相應政策,特別是分配制度更能結合本院實際,更加合理化,平衡教學科研的關系,這是教學科研互動的基礎.三是加強學生與老師的溝通與聯系,使深入探討成為教學科研互動的紐帶.四是開放教學,特別是開放實驗教學,鼓勵學生申報課題、參與教師科研,提升畢業設計的質量,是教學科研互動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