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琴,韓海燕
2016年,安徽省政府決定培養一萬余名鄉村免費定向全科型小學教師,其中一部分學生要求招收優秀的初中畢業生,學制五年,以解決鄉村偏遠地區小學教師年齡結構失衡,隊伍不穩定等問題.[1]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為五年制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契機,這一培養模式符合當前安徽省較偏遠落后地區對小學教師的需求,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
在對小學全科型教師培養的文獻檢索中,發現大部分文獻主要側重于全科型小學教師(本科層次)培養模式現狀的研究,并且關于小學全科型教師培養的意義與必要性研究比較多.其他關于全科型小學教師(如高中起點專科層次、初中起點專科層次)培養的相關論述主要散見于一些期刊論文,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僅僅涉及到其中某一方面的觀點,如師范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問題,極少有針對性地研究初中起點專科層次定向鄉村“五年制小學全科型教師培養”的問題,該文以此為研究對象,來促進專科層次定向鄉村“五年制小學全科型教師培養”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同時,結合高等教育角度來研究鄉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明確高等教育經歷對鄉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是十分有必要并具有重要實際意義的.
設計問卷,問卷由2016級小學教育的定向師范生帶回生源地鄉村小學發放.調查對象為在較落后鄉村小學任教的教師,調查任教的年級盡可能地考慮一到六年級,任教學科教師主要包括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科學、思想品德、信息技術等小學各學科.通過對安徽省282所鄉村小學校的抽樣調查,了解鄉村小學教師基本情況,并且主要調查師范生側重培養哪些能力、影響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的具體因素和文理科教學方法上的區別等.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采用現場調查的方式實施問卷調查.最終回收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83份,有效率達到94.3%.
問卷設計19道題,15道客觀題和4道主觀題.客觀題主要分為以下兩類:教師性別、學校屬性及所在地、學校教師教齡分布、被安排任教學科數量和能勝任的課程數量、教學中主要困難、入職前影響最大的職業素養、培養師范生能力重要性排序等.主觀題分為以下幾類:加強教育科研能力、鄉村小學教師需具備的素質、“全科型”教師的含義理解等.
此次問卷中有282名教師參與調查,教齡在10年及以上有208名,有豐富教學經歷的教師達到73.76%,有149名教師在鄉村小學任教,有119名教師在鎮上小學任教,參與的鄉鎮教師占總數的95.04%.

圖1 鄉村小學教師任教學科和能勝任課程數量情況
從圖1看出,被安排任教學科數量兩門及兩門以上的教師達到了88.9%,有45.7%的教師認為自己能勝任兩門學科.鄉村小學工作量大,急缺“一專多能型”小學教師,需要能教授語文與數學其中一門為主,兼任一門以上的學科,兼任的學科有音樂、美術、地方特色課程、科學、思想品德、信息技術等.
有24.1%的教師選擇“師德—個性心理品質—教育教學能力—學科成績”,有20.6%的教師選擇“師德—教育教學能力—個性心理品質—學科成績”,有12.8%的教師只選擇師德,從以上三個數據可以看出,師德在免費定向師范生培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側重培養師德是教學的前提和重點.

圖2 對教育教學能力的認知側重
圖2中,A表示教學設計、教學實施;B表示教學評價、教學研究;C表示三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D表示課件制作、語言表達、課堂管理、教育科學研究、唱、跳、畫的技能.
從圖2可以看出,在培養教育教學能力方面,對A和D更加注重.調查顯示在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的課程體系中,建議更注重師范生基本勝任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發揮其全部潛力,以學科教學為根本,其次是個性發展.
從調查結果分析,筆者認為鄉村小學教師應具備教書育人、投身鄉村基礎教育事業、扎根鄉村教育、愛崗敬業、終身學習的精神.基礎教育課程表明,小學教師要有責任心、愛心、開朗大方、待人熱情,有積極健康的情感.小學低年級需要有愛心、耐心和親和力強的教師.小學中高年級更青睞于具備學科威信、說理型的教師.
除客觀題外,我們還通過主觀題問答來分析探索初中起點五年制專科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調查發現多數落后鄉村小學緊缺全科型小學教師包班教學,條件相對好一些鄉村小學缺乏音體美、信息、書法專職教師.大部分教師認為在師范生的培養中,師德應該放在首位.
目前高師培養出的師范生與現實要求還存在不小差距,學生藝體基本功和教師基本技能的基本功往往容易被忽視,即使開設音樂、舞蹈、美術、多學科教學論等課程,但實踐效果也不容樂觀,能勝任小學多學科綜合性教學的教師更是匱乏.很多小學的音體美等藝體類課程及英語、科學、思想品德、信息技術課程多由語文、數學主課任課教師兼任,在調查中已得到較好的印證.這一問題凸顯出針對鄉村小學培養高規格的全科型教師的緊迫性.
針對調查問卷中的問題,鄉村小學全科型教師培養的重點放在“全”上,教師不僅擁有多學科本體性知識、勝任多門學科的教學,還能夠在多門學科知識之間搭建起聯系的橋梁,能夠結合鄉村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生活經驗和鄉村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多門學科教學內容以模塊化形式進行有效教學.[2]這就要求學校必須進行充分地調研,按照科學的論證,設計制定科學合理的專科層次定向鄉村“五年制小學全科型教師”培養的課程方案.
調查問卷顯示,在師范生的培養過程中,“師德”多次被提出.學者們認為師德是高于一般社會公眾道德水準的職業道德.教師這一職業與其他工作不一樣,他們的任務是塑造全面發展符合時代需求的一代新人,他們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是意義深遠的.教師所獨有的特征對教師具備高素質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不僅要擁有豐富的學識,還要擁有高尚的道德;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去影響提升學生的品性,使之成為有抱負、有知識、有道德、有紀律的時代新人.
根據調查問卷的分析,結合師范類專科院校的實際,專科層次定向鄉村“五年制小學全科型教師”應該具備的教師能力是較強的組織能力、一定的教育教學能力、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心理輔導、思想指導能力、初步反思意識、較好的板書設計與書寫能力、信息化技術運用的能力、傾聽并理解學生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等等.除此之外,定向鄉村的小學全科教師還應具備“四心”,即責任心、愛心、耐心、童心,能與小學生進行良好的交往,這樣的教師才是鄉村基礎教育最緊缺的教師.我們在構建課程體系時,要明確以教師職業能力為本的培養目標,注重協調好以上各項能力的發展,做好相關課程的調整,才能滿足時代對定向師范生的新要求.
我們在構建專科層次定向鄉村“五年制小學全科型教師”的課程體系時,要多注重人文知識的廣博,提高定向師范生的文化素養,推進定向師范生思想觀念的轉變,幫助師范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適當增加一些倫理性課程,讓定向師范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教師職業操守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職業責任和擔當.要多挖掘校園中的師德教育隱形課程,發揮校園文化補充課堂的作用,從而形成獨立的師德教育類課程體系,進一步促使師范生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的形成[3].
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把握好各類課程課時的適當比例,完善各層次和門類.在保持總課時不變的提前下,豐富課程內容,協調好學生“全科性”和“師范性”之間的關系.多開設不同類的選修課,如地方性特色歷史、人文地理、鄉土特色類課程等與鄉村環境和鄉村教育相關的課程,讓定向師范生根據鄉村小學教育教學的自身興趣和實際需求來選擇課程,使學生具有鄉土文化知識素養并“有所專長”,將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鄉村小學全科型教師[4].
課程結構是否合理對于課程體系至關重要,對實現定向師范生的培養目標及課程目標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故在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目標確立的前提下,學校在建立課程體系時,首先是調節好模塊課程之間的比例問題,優化課程結構比例使之盡量趨向完善,以此來促使師范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第一,正確處理教育學類和小學學科類課程間的關系.小學學科類課程主要是為了學生掌握小學多學科的學科專業基礎知識,是培養學生“一專多能”必不可少的知識儲備.而教育類課程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應該有的教育教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學生師德的養成.因此,在課程體系構建時,必須調節和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使兩者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第二,正確調節和處理好實踐性模塊課程與其關聯性理論模塊課程之間的關系.建立定向師范生深入優質小學、鄉村小學實踐和鍛煉的長效機制,利用短期教育見習、中期實習、頂崗實習等形式到小學一線開展實踐活動,加強理論課堂與小學課堂之間的聯系和溝通,全面構建基于實踐的小學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促進定向師范生致力服務于基礎教育改革,了解小學教育需求,提高定向師范生的培養質量,促使定向師范生教師素養的養成.第三,正確處理各模塊選修課與各模塊必修課之間的關系.在學生負擔不增加的先決條件下,開設內容豐富、種類多樣、彈性較大的選修課,拓展定向師范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其潛在能力和個性特長的充分發展.小學教師與中學教師以及高校教師有著很大的不同,精深的理論知識不需要具備,更需要的是廣博的知識,應該具備課件制作、語言表達、課堂管理、教育科學研究、唱、跳、畫等技能,通過合理的選修課來實現培養目標,使之優勢互補,充分挖掘各類課程的潛在功能,為鄉村小學輸送一批優質的人才.[5]
總之,專科層次定向鄉村的小學教育專業是一個新興的專業,隨著專業的不斷成熟,對其理論研究還需不斷地深入探索,鉆研鄉村小學全科型教師教育事業的發展道路才剛剛開始.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科學與否直接關系著定向師范生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必須加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科學合理地設置,在加強實踐訓練與理論學習的同時,注重培養其高尚道德品質,使其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真正地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