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梁,陳鐘煊,魏文靜,潘 輝
(1.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福州 350002;2.閩江學院旅游系,福建福州 350108)
游憩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游憩空間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于市民的娛樂、鍛煉、交往、旅游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影響。據建設部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福州城市化水平已達到了67.7%,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時間和收入快速增加,休閑需求迅速膨脹,城市游憩用地供給與民眾休閑需求的矛盾也日益凸顯。2016年,在《對接國家戰略建設“海上福州”工作方案》中,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努力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依托“海絲優勢”建設世界級的濱海旅游目的地已引起國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濱海游憩空間是“海上福州”主要的、特色的旅游產品,是福州海洋旅游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支撐,福州濱海游憩空間的研究對于實現世界級、國際化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目標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但從我國的城鄉規劃體系來看,缺少對城市游憩空間的規劃控制和對游憩空間的統籌與整合。對于福州濱海游憩空間分布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對城市濱海區域游憩空間的類型、總體規模、空間結構和空間布局進行全面的了解,對福州濱海游憩空間進行整合,并為福州濱海游憩空間的統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國內關于游憩空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憩空間的設計和規劃策略[1-6]、結構形態特征[7-11]以及游憩質量[12-15]三個方面。如姜洪慶從規劃布局、地域建筑、通道設計、開敞環境和承載內容五方面提出嶺南城市游憩空間的設計策略,探討如何通過游憩空間激發城市活力的策略[16]。許五軍以贛州為例,分析其游憩空間與特色文化相結合的布局模式,詳細闡述贛州在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和堪輿文化等地域文化影響下游憩空間的打造策略,為構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都市提供參考[17]。李明芳利用空間句法分析從宏觀、中觀、微觀的角度來剖析煙臺濱海游憩空間結構協同關系[18]。馮代慈運用內容分析法和空間分析法,對深圳城市生態游憩空間的質量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建議[19]。對游憩空間分布特征的相關研究較少,本文通過對福州濱海游憩空間分布特征進行研究,為之后規劃提供理論支撐。
研究區域為福州市濱海的4個區縣:連江縣、馬尾區、長樂區和閩清市,總面積約4660.2 km2,包括了福州市主要的濱海區域,是福州市重點規劃的區域。據福州市統計局統計,2006—2016年福州市濱海的4個區縣的常駐人口增長了近20萬,2016年有285.1萬常駐人口,占福州市總人口的37.67%。
通過網絡收集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法對數據進行收集,具體分為以下兩個步驟:第一,通過對相關網站對福州濱海游憩空間信息進行收集,如福州市旅游發展委、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網站。第二,進行實地調研,通過集思寶UG905專業版手持GPS定位儀,對游憩空間進行定位,對網絡收集數據進行補充和驗證,最終建立了福州濱海游憩空間數據庫。
吳必虎等針對使用者的不同將游憩空間分為“主要面向本地居民”和“同時面向外來游客和本地居民”的游憩空間兩類[20];秦學依據大小將游憩空間劃分為室內游憩空間、社區游憩空間、城市游憩空間和地區游憩空間4類[21];吳鋒根據游客動機將游憩空間分為主動性游憩空間、伴隨性游憩空間、模糊性游憩空間3個大類[22];蘇平等依據旅游地的資源屬性和旅游活動將游憩地類型分為自然觀光、自然娛樂、自然運動休閑、人文觀光、人文娛樂、人文休閑、人造觀光、人造娛樂、人造運動休閑等9種游憩地類型[23];馬惠娣則將游憩空間類型分為自給性游憩空間和公共性游憩空間[24]。金世勝以城市用地性質、人們游憩活動特征和重要程度,將城市公共游憩空間分為9個大類,28個中類,50個小類[25]。張勛結合城市游憩空間的現狀,將城市游憩空間劃分為2個大類,8個亞類,52個基本類型[26]。錢冶澄則將游憩空間分為了旅游景點依托型、商業設施依托型、公共空間依托型、城市濱水游憩依托型和文化與娛樂場所依托型[8]。李明芳結合每個休閑區域為市民所利用的功能性質和相互關系,將游憩空間分為濱海城市公園、濱海廣場、商業休閑區域、文化娛樂及體育場所、濱水休閑場所、旅游景區(點)、城市內部及郊區大型綠地、其它休閑場所[7]。綜合以上研究,結合福州濱海區域現狀,依據服務人群和場所功能,本文將福州濱海游憩空間分為旅游度假型、公園綠地類型、文化型、商業型游憩空間(表1)。

表1 福州濱海游憩空間分類
本文借鑒王洪橋對景區分布特征的研究所用的方法[27],通過最臨近指數、基尼系數和核密度分析對福州濱海游憩空間的聚集程度、各區域數量差異程度和布局特征進行了研究。
最鄰近指數是表示點狀事物在地理空間中相互鄰近程度的地理指標[28]。在地理空間結構的研究中最鄰近指數得到了廣泛應用,其表達式為:
(1)
其中,R為游憩空間的最鄰近指數;De為游憩空間隨機分布時理論上的最鄰近距離;n為游憩空間數量;Di(Si)為區域內游憩空間到其最鄰近點的距離。當R=1時,游憩空間分布類型為隨機分布;R>1時,游憩空間分布類型為均勻分布;R<1時,游憩空間分布類型為聚集分布。
基尼系數作為描述區域空間的離散分布情況的重要參數,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地理學中,其公式如下:
(2)
其中,G為游憩空間基尼系數,n代表各區域內的游憩空間數量值,Wi為各區域游憩空間累計數量占總游憩空間數量的比重。其中G在0到1之間,當基尼系數取值小于0.2時,表明各區域游憩空間分布屬于絕對平均狀態;當G在0.2~0.3之間時,表明各區域游憩空間分布為比較平均狀態;當G在0.3~0.4之間時,表明各區域游憩空間分布相對合理;當G在0.4~0.5之間時,表明各區域游憩空間差距較大;當G大于0.5時,表明各區域游憩空間差距懸殊。
核密度強度可以清晰地反映區域游憩空間要素在空間上的分散和集聚特征以及這種形態的變化[29],其公式為:
(3)
其中,S為待估計區域游憩空間的位置;Si為以現有區域為圓心的區域游憩空間的位置;h為區域半徑空間范圍內第i處游憩空間的位置。
如表2所示,通過數據庫對各類游憩空間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福州濱海游憩空間共有960個,其中在馬尾區最多,為406個,其次是福清市,為250個,最少的是長樂市,為115個。從不同類型來看,商業型最多,為507個,其次是文化型,為201個,最少的是旅游度假型,為116個。

表2 福州濱海各類型及各區域游憩空間數量統計表
通過ArcGIS平臺的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進行計算,得到不同類型游憩空間的最鄰近指數(表3)。由表3可見,福州濱海游憩空間最鄰近指數R=0.417<1,表明福州濱海游憩空間總體上分布為聚集形態。其中商業型的聚集程度最高,其最鄰近指數為0.24;其次是文化型,其最鄰近系為0.322;公園綠地型和旅游度假型雖為聚集狀態,但逐漸偏向于隨機,它們的最鄰近指數分別為0.573和0.672。旅游度假型游憩空間主要依靠旅游資源,而旅游資源的分布是由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共同決定,所以其分布是偏向于隨機的。公園綠地型的服務受體較為廣泛,各地差異較小,所以也偏向于隨機分布。而文化型和商業型游憩空間的產生,會更多地依靠當地經濟,二者皆會在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聚集。

表3 各類型游憩空間最鄰近指數
由表4可見,福州濱海游憩空間的基尼系數G=0.245,表明各區域在總體數量上差距較小,較為平均,但沒有達到相對合理的狀態。在各個游憩空間類型方面,公園綠地型的基尼系數G=0.159,小于0.2,表明該類型游憩空間在各區域數量差異極小,屬于絕對平均的情況;旅游度假型和文化型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216和0.248,這兩類游憩空間類型的基尼系數在0.2~0.3之間,表明各區域在這兩種類型游憩空間數量上差距較小,較為平均,但沒有達到相對合理的狀態。商業型的基尼系數為0.302,在0.3~0.4之間,表明該類型游憩空間在各區域的數量分布較為合理。

表4 各類型游憩空間基尼系數
圖1為旅游度假型核密度強度圖,總體上看,該類型游憩空間呈現南部強,北部弱的分布格局,分布較為廣泛,有連片的趨勢,其中形成了兩個核密度強度高的區域,一個在長樂市,一個在福清市,連江縣的大部分區域核密度強度較弱。從圖2可以看出,公園綠地型游憩空間總體上呈現北強南弱的格局,分布范圍較廣,在長樂市、連江縣和馬尾區形成了一個核密度強度高的區域,其中在長樂市和馬尾區核密度強度最高,福清市核密度強度較弱。從圖3可以看出,文化型游憩空間總體上呈現“三足鼎立”,形成了福清市、長樂市和馬尾區、連江縣三個核密度強度高的區域,而且在此三個區域高度聚集。如圖4所示,商業型呈現南強北弱的分布局,福清市形成的區域核密度強度最高,馬尾區和長樂市次之,連江縣最弱。如圖5所示,福州濱海游憩空間整體上呈現中南強而北弱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兩個核密度強度高的區域,一個在福清市,一個在長樂市和馬尾區。連江縣形成的核密度強度區域弱于前者。

圖1 旅游度假型游憩空間核密度強度

圖2 公園綠地型游憩空間核密度強度

圖3 文化型游憩空間核密度強度

圖4 商業型游憩空間核密度強度

圖5 福州濱海游憩空間核密度強度
游憩空間是城市游憩系統的載體,對城市的健康運轉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對城市居民的心理和生理都有非常重要影響。本文通過建立福州濱海游憩空間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對福州濱海游憩空間進行了統計分類和分布特征研究。結果表明,福州濱海游憩空間主要分為4大類,總體以聚集形態分布。其中商業型的聚集程度最高,旅游度假型聚集程度最低。福州濱海游憩空間的基尼系數為0.245,表明各區域在總體數量上差距較小,較為平均。在核密度方面,旅游度假型和商業型呈現南部強,北部弱的分布格局。公園綠地型呈現北強南弱的分布格局。文化型總體上呈現“三足鼎立”,形成了三個核密度強度高的區域。
通過上述研究,在基尼系數方面除商業型游憩空間之外,其它游憩空間類型都尚未達到數量上的合理,尤其是公園綠地類型的游憩空間基尼系數為0.159,屬于絕對平均水平,這就需要政府在進行城市游憩空間規劃時注意各個區域不同類型游憩空間數量發展的問題,要統籌兼顧,確定各個區域將來要發展游憩空間的類型及數量。通過核密度分析圖,可以直觀地了解到各類游憩空間的分布情況,政府可以結合各個類型的土地測評,來對那些開發適宜性高但核密度強度低的區域進行優先開發,以此來優化游憩空間的分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