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有能
【摘要】新課改對學生作業有了新的要求。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既能培養思維,又能提升學生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既需要加大對小學生作業關注度,又需要考慮作業的設置形式。文章探討了小學數學作業設置的問題,探索了改進的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問題;改進策略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置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類型重復,內容過于單一
筆者在工作中發現一種教學現象,即現在雖然倡導素質教育,但在應試思維的影響下,很多小學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使勁占用學生課外時間,布置超出學生能力范圍的作業,使得很多小學生不堪重壓,甚至出現家長代做作業的現象。仔細研究教師布置的作業,發現這些繁多的作業往往是同一問題、同一題型的反復練習,雖然熟能生巧,但超出學生承受范圍的作業容易打消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學生會把完成作業看作一項艱苦的任務,日久必生厭煩之情,那何談作業質量呢?如此作業設置又有什么作用?
(二)作業模式單一化,缺少個性化設置
傳統意義上的作業設置,一般都是針對當天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提升練習。而在大班額制下,教師設置數學作業基本都是針對全班學生。這樣一來,學有余力的學生往往認為作業簡單,時間久了會不思上進,而學困生常常完不成作業任務,成為“欠賬”學生,也成了教師頭疼的對象。于是,小學數學教師的厭煩情緒由此產生,不良情緒往往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狀態,更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新課改下,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學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再用“一刀切”的思維模式,而是根據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有利于學生的良性發展。
(三)作業訓練目的較強,實踐趣味性較弱
小學教師的工作量都比較大,數學教師往往無暇尋找新穎有效的數學練習題,大多照搬課本或者學生練習冊上的習題,甚至私下讓家長購買課外練習題,這一類練習題都是常見問題,缺乏創新性,不足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這樣繁多的作業也無法為學生提供實踐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生只是俯下身子,使勁地做,使勁地計算,留在學生腦海里的大致只有數學公式、解題套路,沒有思考的機會,也沒有探索的動力,時間久了,學生都成了作業機器,這哪里是尊重學生,哪里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作業評價方式傳統,判斷方式不科學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把作業收到辦公室統一批改,然后面對著堆成小山的作業嘆息,日積月累的作業批改搞得自身疲憊不堪,厭煩情緒隨之滋生,常常應付了事。且批改方式也只有“對”或“錯”兩種,學生面對作業,常常不知錯在何處。而且,教師在改數學作業時發現問題也不能及時為學生糾正。這種作業評價方式常常是做無用功,也就是說這種作業評價屬于低效評價甚至無效評價,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二、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作業的設置策略
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一貫堅持“多做題、會做題”的教學原則,意思就是多做多練,熟能生巧。這種作業設置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課改下,小學數學的作業設置需要深入學習,更新理念,創新方法。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置應該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解決問題的動力。因此,小學數學作業的設置應當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讓學生喜歡做習題,讓學生有動力完成作業。例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知識基礎薄弱,理解能力還不強,邏輯思維能力發展不成熟,對于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接受起來還有難度。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心智發展特點,不可太難,以免打擊學生學習興趣。布置作業時,應注重作業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另外,數學作業的設置盡量配以圖片或色彩,純文字性的數學作業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時間久了,學生還會厭煩數學作業。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置應當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
數學學習的目的就是在生活當中運用數學,所以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嘗試生活化教學。在設置小學數學作業時,在訓練學生數學學科能力的同時,應該多設置一些能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作業。這樣既為學生創造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在同學面前或者在家庭成員面前解決一個有關數學的問題,也會增強成就感。學習知識的目的本來就是運用,學以致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當能夠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
小學生的能力參差不齊,思維水平有高有低,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能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靈活設置作業,以適合不同學生。新課改倡導分層教學,因此數學作業設置也應該分層設置。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適當提高作業難度,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對于一些中層學生,設置中等難度的作業,用以鞏固所學知識;對于少部分學困生,需要適當降低作業難度,使其在能力范圍之內輕松而愉快地完成作業,既有完成學習任務的責任感,又有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這樣的作業設置方式,既有對學生的全面關注,又發展了學生的個性,適合新課改倡導的以生為本的精神理念。
(四)小學數學作業評價應留給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
新課改下,我們需要改進小學數學作業的評價方式,既要創新評價形式,又要注意評價內容。作業評價應該改變傳統的“對”或“錯”的單一評價形式,注意多樣化評價,既可采取“A、B、C、D”形式的等級評價,也可采用“優秀、良好、合格”這樣的鼓勵性評價,不要用簡單的“對”或“錯”的形式對學生做冷冰冰的判斷,也不要用確定的分數給學生排名次。作業評價中要注意留給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避免學生為搶分數而完成作業任務,卻忽略了在做作業時的創新思考。在作業批改上,不一定由教師獨自批改,可以面改,也可以由學生互改,還可以安排小組長做檢查性的批改,且要經常更換小組長,調動每位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結語
數學作業設置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盲目死板的作業設置既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也不利于小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發散思維培養。新課改下,每位數學教師都應優化作業設置,做好課堂延伸和補充。
【參考文獻】
[1]王建平.對新課改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6(24):79.
[2]李廣勛.優化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15(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