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美姝 魯譞

【摘要】本文通過介紹李開復的最新書籍,探討了人工智能對未來藝術教育和學習的前景,并分析總結得出未來教師的職業分流與職能分化的轉變,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將對未來藝術教育產生深遠影響。在“AI+”時代,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于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的數據跟蹤與智能分析,不斷調整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做到個性化、定制化的教學,不斷向終身學習的目標邁進。
【關鍵詞】人工智能 ?李開復 ?藝術教育
【基金項目】該論文為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云智慧感知下的教育APP認知模式研究》,課題批準號:2018-GX-286階段性成果;重慶郵電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JG18232;重慶郵電大學特色示范課堂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TS1819。
【中圖分類號】TP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222-01
人工智能是當前炙手可熱的話題,其正在醫學、農業、銀行、工業等很多行業中大量地應用,在教育中的應用則剛剛開始。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如何應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后會給教育帶來哪些益處和問題呢?由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撰寫的《人工智能:李開復談AI如何重塑個人、商業與社會的未來圖譜》一書,為我們做了這個問題的解答。這本書讀后引發我對未來藝術教育與學習的前景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縱覽全書可以歸納出幾個特點:
該書研究問題具有前沿性。人工智能在金融、工業、醫療、藝術等很多行業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探索才剛剛起步,所以,探討人工智能對人的價值重塑,對教育領域的影響具有前沿性。書中探討了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無處不在的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分析總結給出“深度學習+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結論。讓讀者站在時代前沿深入淺出的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與內涵,同時,對于人工智能對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革做了分析,能夠讓我們對人工智能研究領域形成初步了解,對人工智能促進未來教育的發展充滿希望。
人工智能:李開復談AI如何重塑個人、商業與社會的未來圖譜。
文化發展出版社;第1版(2017年5月1日)
該書案例詳實,可讀性強,既有說服力,又簡單易懂。例如前所未有的自動駕駛正在重構我們頭腦中的出行地圖和人類生活圖景,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也正在翻譯、寫作、繪畫等人文和藝術領域進行大膽的嘗試。我們能夠看到智慧金融、智慧生活、智慧醫療等領域的各種案例。自深度學習理論的提出,我們能看到眾多藝術領域也在逐漸被人工智能所介入,例如機器之心公眾號推出過來自康奈爾大學和AdobeResearch的研究者提出:利用深度學習理論,提出two-pass算法輕松實現快速無痕P圖[機器之心公眾號]。今天,與計算機繪圖使用的風格遷移技術類似,深度學習一樣可以在音樂領域幫助計算機更好地模擬大師的作曲風格。
另外該書探討了一個人人都關心的問題:當人工智能時代成為必然,我們應該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被AI取代?書中給我們總結了一條規律:“5秒鐘準則”,即“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鐘以內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的決定,那么,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書中例舉了傳統股票交易員、汽車駕駛、信息報道這些通過簡單的計算就能完成的工作將會被取單,反之,“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例如人對于復雜系統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對于藝術和文化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由生活經驗及文化熏陶產生的直覺、常識,基于人自身的情感(愛、恨、熱情、冷漠等)與他人互動的能力……這些是人工智能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學習的技能。”因此,我們的藝術教育行業應該如何培養不被AI替代的人才?或者說我們該如何有效利用現有的人工智能技術,改善當前的藝術教育,讓教學這件事變得高效而且有趣?同時能培養更多具有藝術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人才?是“密涅瓦大學”使用的“沉浸式全球化體驗”(GlobalImmersion)式的教學方式?還是清華大學創辦的計算機科學實驗的“姚班”?這些也許都是人們在人工智能時代關于教育所做的探索,例如,在線教育平臺Coursera的聯合創始人吳恩達自從開設“機器學習”系列課程大受歡迎之后,又推出了著名的“深度學習”課程,通過該課程的推廣,將深度學習的理論做了理論到實踐的進一步探索。這些案例都在一定程度上給出了人們思考的答案。
展望未來,我們已經從“互聯網+”的時代進入到了“AI+”時代,該如何在AI時代開展藝術教育與學習呢?我們可能更多的需要利用計算機作為工具,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從實踐中學、通過啟發式的教育方式,培養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人與人之間、人與機之間的協作學習關系,這些學習方法都有一個最終的源動力——那就是興趣。這里的興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情感體驗上的最高層次的滿足。人工智能時代,學習或教育本身不是目的,我們真正的目的,是讓每個人在技術的幫助下,獲得最大的自由,體現最大的價值,并從中得到幸福感。因此,作為教師的角色也應該有所轉變,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于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的數據跟蹤與智能分析,不斷調整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做到個性化、定制化的教學。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內容的提供者,或許更多的是教學的組織者或教學技術工程師,同時,教學的過程也不局限于在校學習,對于社會人的再培訓與再教育體系的關注才能推動教育可持續化發展,從而實現終身學習的目標。
我們無需擔憂和懼怕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要做的,應當是盡早認清AI與人類的關系,了解變革的規律,更好地擁抱新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肖雪梅;夏光富.高校藝術教育問題研究——評《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教育發展研究.2016-06-10
[2]時燕妮;石映輝;吳砥.面向未來教育的新能力發展:ICT素養內涵、演化及其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18-03-10
[3]龔煒博.以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淺析人工智能對未來教育的影響.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8-02-28
作者簡介:
熊美姝(1980-),女,碩士,講師,從事數字媒體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