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溫馨
摘 要:“讀書無用論”為何會再次卷土重來?這是值得我們探索其原因的問題。新“讀書無用論”是否成立與經濟條件、“讀書觀”有關,也會受到社會流動和社會分層的影響。因此,只有通過合理控制高等教育費用、增加農民收入、樹立正確“讀書觀”、緩解就業難問題、推動城鄉教育協調發展才能緩解新“讀書無用論”,促進社會上好讀書良好風氣的形成。
關鍵詞:“讀書無用論”;新“讀書無用論”;對策
古語有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歷來被人們置于神圣的地位之上。“讀書”絕非字面意思的對于書本的閱讀,其指稱從廣義的整個人類經驗傳遞活動到狹義的學校教育①。很多人因為讀書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因此老百姓對于讀書有著特別的情愫。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也出現了對讀書的質疑,近代以來更是產生了三次“讀書無用論”浪潮。
這一社會現象應該引起社會大眾的反思。到底是何種原因使部分大眾的思想從“知識改變命運”轉變到“讀書無用論”呢?本文旨在從多個角度出發,探討新“讀書無用論”的產生根源并希望提出筆者關于緩解新“讀書無用論”現象的應對措施,以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以及全民素質的提高。
一、三次“讀書無用論”浪潮
新中國成立以來,依次產生了三次“讀書無用論”浪潮。第一次出現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學校停課以及學生停學成為當時的普遍現象,知識分子被貶成“臭老九”,成為被批斗的對象。受到當時的政治因素以及社會氛圍的影響,整個社會自上而下地向老百姓傳遞著知識無用的思想,但從1977年恢復高考時的1160萬考生便可看出知識在老百姓心中仍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二次“讀書無用論”出現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受到“允許少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政策的影響,很多沒有接受過較高層次教育又沒有穩定工作的人抓住了時代機遇并開始步入個體戶的行列,他們用豐厚的收入向社會證明了通過做生意等渠道也可以享受優渥的生活,“讀書無用論”再次被推向高潮。
第三次“讀書無用論”即新“讀書無用論”,萌芽于農村,繼而席卷于整個社會。很多人尤其是農村底層勞動人民由于受到經濟因素以及社會因素等的制約,不能使自己的兒女接受較高層次的教育。沒有接受過較高層次教育的學生便另辟蹊徑,走上了其他發家致富的道路。部分人通過努力也獲得了和大學生差不多的工資等,這一現象對很多人產生了深刻影響。他們認為,不讀書在可以節省高昂學費的同時又能夠多獲得好幾年的工作薪酬,這無疑是更加劃算的。新“讀書無用論”便卷土重來。
以上便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的三次“讀書無用論”浪潮。在科技進步及經濟發展如此迅速的當今社會,本是需要大量人才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好時代,但“讀書無用論”浪潮卻又一次卷土重來。隱藏于此現象背后的種種原因的確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這對于我們深刻理解新“讀書無用論”以及采取相應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讀書無用論”的產生原因
為何“讀書無用論”會一次又一次地卷土重來,隱藏于其后的到底是何種因素?筆者試圖以目前的社會背景為大前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負擔不起子女的教育費用
新華社一項調查顯示,大學學費10年上漲20倍,而同期國民收入增長不到4倍。另有數據顯示,一個本科生培養成本相當于一個農民35年純收入。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是遠遠跟不上大學學費的上漲速度的,何況培養一名學生從九年義務教育到初高中再到大學也需要一筆不菲的費用。農村經濟條件呈現劣勢,因此由于受到經濟因素制約而負擔不起子女的教育費用的情況多出現在農村地區。
即使一對農村父母竭盡所能將自己的子女供到高中畢業,在高昂的大學學費面前也只能望而卻步。在殘酷現實的重壓下,即使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也只能含淚走上打工的道路。更有甚者,很多農村父母根本不能負擔起孩子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以及初高中教育的費用。那么,他們也只能給孩子灌輸“讀書無用”的思想,從而使自己的孩子過早地走上賺錢養家的道路,以減輕父母及家庭的壓力。
因此,經濟因素是導致很多家庭尤其是農村家庭產生新“讀書無用論”思想的重要原因。
(二)功利“讀書觀”作祟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很多人在對子女進行教育投資時,便不可避免地會考慮到將來的回報問題,如薪酬等。但是現實表明近幾年畢業后的就業情況并不樂觀,很多高校畢業生還面臨著找不到工作以及薪酬低甚至零薪酬的狀況。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很多家長意識到對子女進行了十幾年的教育投資,最終換來的卻是找不到工作以及薪酬極低的風險,因此他們便產生了“讀書無用”的想法。家長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將“讀書”即接受教育看成了一種獲得經濟利益的手段,功利“讀書觀”在他們心里作祟。他們原本以為接受教育最終會換來高收益的工作等,但是現實表明接受教育后的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因此便開始宣揚“讀書無用”思想。
但筆者認為這種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失偏頗的,“讀書”不應該被附上經濟色彩。“讀書”可以起到提高修養、培養高尚品格的作用,“腹有詩書氣自華”正是這般道理。接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在看待問題、進行人際交往以及開展社會活動時的表現是有所區別的。因此,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在畢業之后即使沒有獲得良好的經濟收益,他們也獲得了良好的修養、養成了優秀的品格,這也是他們人生路上一筆難能可貴的財富。所以,功利“讀書觀”作祟也是影響部分大眾產生新“讀書無用論”的原因之一。
(三)流動性導致的選擇多樣化
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在社會關系的空間中由某個社會位置向其他社會位置的移動,實質上是個人社會關系的改變,它是社會開放的重要標志②。如果流動后的社會位置高于流動前的社會位置,那么這就是向上流動,反之則是向下流動,“知識改變命運”便是很典型的向上流動的例子。隨著社會轉型的快速推進,我國的社會流動現象急劇增加。個人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專長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讀書”不再是人們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的唯一途徑。隨之而來的便是很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收益以及較高的社會地位,很好地實現了向上流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知識改變命運”就顯得格外蒼白無力,經濟及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人們實現社會流動、提高社會地位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機遇,“讀書”便顯得沒那么重要。因此,新“讀書無用論”便在社會上盛行起來。
(四)社會分層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
社會分層是指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因社會資源占有不同而產生的層化或差異現象,尤指建立在法律、法規基礎上的制度化的社會差異體系。隨著社會轉型的快速推進,我國的社會分工趨勢也更加明顯,社會分工后的不同行業或職業的重要性和技術性程度便有所區別,從而使在這些不同行業或職業工作的社會成員的經濟收入乃至社會地位有了高低之分,這便形成了社會分層。那么處于不同階層上的人所占有的社會資源尤其是教育資源也具有較大的差別,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他們的思想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城市占據了大量豐富的教育資源,城市的孩子可能一出生就有很多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博物館、科技館以及外教等優勢資源都為城市學生開拓視野、接受更優質的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而農村的教育資源相對于城市來說便顯得較為匱乏。對農村孩子來說,正常的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都有可能受到路途遙遠、學校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客觀因素的限制,擁有其他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對他們來說便是一種奢望。
城鄉教育資源的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等產生影響。那么農村父母很有可能會因為自己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而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因為這與他們在經濟以及時間上的投入是不成正比的。因此,社會分層所導致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便成為引起新“讀書無用論”的原因之一。
三、緩解新“讀書無用論”的應對措施
新“讀書無用論”對于部分大眾的思想以及整個社會的風氣都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在全面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當今時代,只有在學校、社會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緩解新“讀書無用論”卷土重來的現象,才能使我國人民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一)合理控制高等教育費用,減輕家庭負擔
高等教育費用的猛漲也是導致很多人不能接受高等教育以及產生新“讀書無用論”的原因之一。雖然,我國目前大部分人民已經脫貧,但是仍然有部分人被甩在后面,整日掙扎在溫飽線上,這就決定了他們不能負擔起孩子接受教育的費用。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從現實情況出發,通過各種政策方面的扶持來合理控制高等教育的費用并對貧困家庭子女進行一定的財政補貼等,這樣就基本打消了他們對高昂費用的顧慮,使很多寒門學子不再因為費用高昂而在高等教育面前望而卻步。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子的思想修養以及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新“讀書無用論”的思想也會有所緩解。
合理控制高等教育費用是政府可以在經濟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是產生新“讀書無用論”的根源所在,只有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經濟原因,新“讀書無用論”才有可能得到大大緩解。
(二)引導大眾樹立正確“讀書觀”
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讀書”被貼上了功利性的標簽,很多人希望通過“讀書”獲得高收益并實現社會地位的提升。但是當“讀書”不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時,讀書就在很多人心里變得無用起來。但是“讀書”不僅僅能起到獲得經濟收益等功利性的作用,“讀書”在一定程度上對一個人的修養、品性都能夠起到積極作用。我們不能僅僅用所謂的經濟收入等來衡量“讀書”是否有用,這是極不合理的。尤其在當今的知識社會,知識顯得非常重要。
樹立正確的“讀書觀”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社會主流媒體應該肩負起引導大眾形成正確“讀書”風氣的社會責任,通過大眾傳媒等各種途徑向大眾普及“讀書”的積極作用,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好讀書的良好風尚,從而使人們對“讀書”形成較為準確的認識。形成正確“讀書觀”的大眾也會對于“讀書”最終帶來的經濟效益的期望值變小,那么新“讀書無用論”便會不攻自破。
(三)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及就業質量
目前,許多大學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問題。正是因為大學生就業率及就業質量逐年走低,才使部分大眾有了巨大的心理落差,這才產生了新“讀書無用論”思想。
要想緩解新“讀書無用論”,高校以及社會就應該盡己所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提升大學生就業率及就業質量。在筆者看來,政府應該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采取一定措施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形成一套就業機制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對高校而言,不僅要承擔起培養優秀大學生的重任,還應該在就業方面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機會,比如高校可以在畢業季舉辦大學生就業指導座談會等,為畢業生在就業方面提供較為專業的指導。此外,高校也可以和部分企業形成合作關系等,可以將優秀的畢業生推薦給相關企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的就業率。只有采取相應措施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才能使部分大眾充分意識到“讀書”的顯性作用,從而有效緩解社會上新“讀書無用論”思想。
(四)大力推動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在我國大力促進科技創新以及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很多城市的經濟水平都有了長足發展。但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城市之間在教育資源分配方面也顯現出了差距。北京、上海及西安等城市的教育資源相對于其他城市較為豐富,這些城市的學生具有得天獨厚的教育條件。受到教育資源分配較不均衡的影響,學生之間的學習成績以及綜合素質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差異。因此,處于教育資源不豐富城市的學生就會產生心理落差,新“讀書無用論”便由此產生。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二元之間的差異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且表現得更為明顯。國家幾乎所有的基礎設施無不緊緊圍繞城市中心而展開,從而擴大了城鄉二元差距,使得二元社會結構差異更加明顯。那么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分布程度以及教育水平的發展程度也受到了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影響。城市與農村在教育資源的占有程度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使很多農村父母認為“讀書”也換不來好成績,進而形成新“讀書無用論”。
政府應該在教育資源分配方面不斷縮小城市之間以及城市與農村間的差距,努力促進各地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教學質量等方面得到改善,為莘莘學子營造穩定、良好的學習環境,這對于他們接受高質量教育具有積極意義,有助于推動教育水平的協調發展。當父母看到自己的子女在學習成績以及綜合素質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進步時,新“讀書無用論”便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
雖然在當今社會的大背景下,新“讀書無用論”又一次進入公眾視野,但筆者認為,只要政府、學校以及社會齊心協力,共同采取相關措施,新“讀書無用論”便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大眾的綜合素質也會有所提高。
注釋:
①《發展社會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93頁.
②《發展社會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321頁.
參考文獻:
[1]鄧飛.“新讀書無用論的形成機制及其應對策略”[J].教育評論,2017(8).
[2]劉祖云.《發展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盧玲.“新讀書無用論農村教育觀出現的原因探析及對策探討”[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5).
[4]王瑜,秦洋.“新讀書無用論卷土重來?”[J].工人日報,2013(2).
[5]劉宇紅,程成.“新讀書無用論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2(5).
[6]甘燕,劉海燕.“新讀書無用論的根源及其消除”[J].爭鳴廣角,2011(6).
[7]鄒云.“淺析新讀書無用論”[J].教育教學論壇,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