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摘 要:古詩詞經歷了千百年的沉淀,積累了深厚的文學底蘊,是中華文明千百年智慧的結晶,所以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有的老師對古詩的教學還不夠重視,還有的力不從心。怎樣才能在古詩教學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愛上古詩,更好的領略古詩的魅力呢?
關鍵詞:小學 古詩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1
一、走進詩人
我們小學階段,每次學習一首詩,學生都會主觀地認為,詩人就是這樣一個類型的人。那是因為,學生閱讀涉獵的比較少,容易造成主觀的狹隘理解。所以,稍微有一點以詩人為主線的詩詞拓展,會讓我們通過一首詩,走進一個人;通過一個人,走進一段歷史。
通過走進詩人,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引領學生深入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了解詩人的喜怒哀樂,乃至詩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從而融會貫通,深入文本。
許多詩人都值得我們深入走進。比如:“詩圣”杜甫,他的詩篇堪稱“詩史”。如果我們在教學杜甫的詩篇時,能深入走進杜甫,了解杜甫經歷的四段人生歷程,感悟杜甫的一生沉浮,讀書與漫游時期,樂觀自信、奮發向上的杜甫;困守長安十年時期,理想受挫,生活困頓落魄的杜甫;安史之亂時期,攜家逃難的杜甫;漂泊西南時期,定居草堂,憂國憂民的杜甫。那么學生一定能夠更加深刻地與不同時期的杜甫和他的作品對話,深入走進詩人,相信學生們定會有更深刻的思考,更豐富的感悟。
聯系時代依托整個作品,把握詩人的處境,來領悟品味古詩,固然是突破古詩教學難點的重要途徑,但一定要因詩適度。如果教師在課文中碰到什么,就引出什么話題,碰到歷史就說歷史,碰到地理就講地理。或者介紹作家事無巨細,將他的生平像流水帳一樣講出來。那么,這將會使古詩的課堂教學變成“雜貨筐”。這樣的教學猶如斷了線的風箏,隨風飄逝,無目的,無主題。
二、走進背景
比如我在教授《示兒》的時候,就借助當時的南宋疆域圖,介紹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把詩人陸游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生動,具體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只有知道了,理解了這些,才能對陸游的悲憤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說,什么樣的時代背景,就造就什么樣的詩人,什么樣的時代背景,就寫出什么樣的詩歌。
再比如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這首詩是在保守派不斷攻擊變法,王安石憤然辭去宰相職務,一年后皇上再次任命他為宰相上京赴任,泊船瓜洲,徘徊京口,前途未卜,在月下眺望家鄉江南一片翠綠錦繡,還未離家,心已思鄉,不禁心生感慨:明月何時照我還?了解了時代背景后,學生看到了一個偉大的孤寂的改革家形象,對文本的理解,更為透徹。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對一個詩人作品的內容和風格有一定的影響的。 走進時代才能走進詩人,走進詩人才能走進作品。
三、走進詩境
一花一世界、一字一天地,往往一個字的推敲就能帶我們走進整首詩的詩境了。備課的時候我們可以從詩眼入手。
比如,王翰的《涼州詞》中“古來征戰幾人回”中一個“回”字就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將士們視死如歸的勇氣和醉臥殺場的悲壯。王昌齡的《從軍行》中“不破樓蘭終不還”中一個“還”字就將戰士們不除邊患,絕不還鄉的豪情壯志揮灑得淋漓盡致了。李白的《靜夜思》中“低頭思故鄉”中的“思”字將李白遠客思鄉之情點染得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引導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中所蘊藏著的美,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走進詩境,學習文本,更要讓學生走出詩境,運用文本。
在教學《示兒》這首古詩時,筆者讓學生感受詩人彌留之際,仍不忘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后,寫出對當時歷史的理解,將詩人的創作過程改編為記敘文。這就是我們應該給予學生的學習語文的樂趣,感受語言的魔幻。在親近文字的行進過程中,一次一次地讓學生體會到熠熠生輝的不僅僅是書本的語言,更是來源于自己內心的聲音。這聲音可以評歷史、可以敘過程、可以抒情懷、也可以表心情。
就像習主席那樣,講話時能夠自然地引用經典詩句,盡顯詩人情懷。這樣的古詩教學才能煥發出無限的生命活力和感人力量,我們的孩子也才能得到心靈的陶冶和人生的啟迪。
四、走進詩情
古詩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它言簡意賅,意蘊悠遠,所以一首古詩的學習不管怎么樣,都是離不開誦讀,詩就是用來讀的。我們就是要通過帶領學生反復吟誦,入情入境的誦,走進詩情,加深對文本理解。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朗讀處理,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來,或擲地有聲,或低吟淺唱,都是他們對詩的理解的最有力的表達。教師也可以通過引讀的方式,層層遞進,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古詩中的誦讀,就是要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陶冶,在讀中升華。讀出作者的感情,讀出自己的感情,讀者與作者融為一體,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
總之古詩的教學應該重視誦讀,把他它貫穿在我們教學的每個過程中,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環節。
五、走進詩群
古詩教學要有延伸、拓展,學生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以詩帶詩,進而讓學生對古詩內容進一步了解。所以,我覺得可以進行同類詩拓展讓學生走進詩群,進而走進文本。
執教王昌齡的《出塞》一詩時,筆者拓展了同一主題、不同詩人的作品:聯系高適《燕歌行》中的詩句“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引導學生從征人、親人不同的角度品讀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一千古絕唱,真正地帶領學生走進詩歌,走進詩人的內心。讓學生完全沉浸在“人未還”的悲憤情感之中,進而走進文本。
也可以通過對同主題但意蘊不同的詩篇進行對比,從而關注文本,感悟文本、作者的情感的。比如,《山行》就可以讓學生比較描寫秋天的眾多詩篇來感受此篇的獨到之處。大多數描寫秋天的詩篇都比較蕭條、冷清。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還有杜甫的《十六夜玩月》,都有“愁”字,讓人感到悲秋與哀傷。而《山行》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的“愛”卻截然不同,充分表達了詩人對深秋楓林美景的喜愛之情。同一主題,不同意蘊的詩,通過走進詩群,關注文本,更好地幫助了學生理解古詩。
博覽歷代古詩,可以發現很多題材相似但意蘊不同的精美詩篇,其中不僅涉及不同詩人,也涉及同一詩人,古詩教學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采用延伸、對比閱讀的方法,走進詩群,幫助學生理解古詩。
古詩的教學結構可以多樣,教學方法千變萬化。根據不同詩詞,我們可以選擇適合這首詩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擔任和傳承漢語文化,讓古詩豐盈孩子的底蘊、風雅孩子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