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珊 于善波 劉宇會
摘 ?要:自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人民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思想之后,為中國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國際舞臺和更加廣闊的國際空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達5000年來積累下來的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的“魂”與“根”。本文首先闡述了打造文化品牌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戰略要求,深入探討了“一帶一路”背景下加強民族文化對外傳播影響力的路徑。
關鍵詞: “一帶一路”;民族文化;對外傳播路徑;創新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8JYE684 )。
一、前言
“一帶一路”2013年提出,2014年成為國家三大戰略之一,2015年完成頂層規劃設計,2016年以來已經進入全面落實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都反復重申“一帶一路”是一件造福千秋的大好事,既是惠民舉措,又是國家戰略決策。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但凡是國家強盛時期,均有“文化包容”、“政策開明”、“對外交融”三大特點,例如:漢代踏出了絲綢之路,唐代則是各國商賈云集長安城,長安城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明代則由鄭和下西洋開拓出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中國人的足跡達到了非洲東海岸與紅海沿岸;但是清朝則由于思想觀念蔽塞、閉關鎖國,導致中華堂堂泱泱大國變得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時代。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開放已經持續了40年的時間,中國社會經濟取得了迅猛的發展,源于民族復興的話語復興也被黨中央、國務院提上了議程。尤其是最近幾年,中國的制度性話語權、經濟話語權在全球的地位逐步提升,在達沃斯論壇、G20峰會、APEC峰會都大放光彩,中國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引領者、推動者、捍衛者,更是將經濟全球化的新形態向全世界展現。但是中國還沒有在國際上占據絕對的話語權,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和困難,而這些問題和困難并非是在價值觀層面和文化層面,而是在于需要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二、打造文化品牌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戰略要求
(一)文化自信已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所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文化自信已經成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價值保持的堅定信心與充分肯定,并以實際行動來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共產黨第18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多次提及文化自信,明確指出要增強價值觀自信與文化自信。而建黨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更是用堅決的態度、鮮明的觀點、莊嚴的語境來傳遞出文化自信不僅是文化理念,更是指導思想。為什么要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還要加上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正面的回答:思想文化是民族之魂、國家之根,沒有思想文化的國家或者民族,都是無法屹立于世,這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道德建設、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當前我國所采用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文化傳統、歷史傳承、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通過長時間演化與發展而得到的結果。更是因為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才能夠開拓前進、走向未來,若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創造性轉化,也就不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讓中華文化走向全球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必由之路
中國雖然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中國還并非是文化強國,還僅停留在文化大國的層次,由此可見,提高文化軟實力事關國運。基于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來看,讓中華文化走向全球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必由之路,尤其是要將那些具有當代價值、跨越時空、跨越民族、跨越國度的文化精神傳播出去,這就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既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又要對新時代精神進行弘揚,通過對外文化交流方式的創新、對外文化交流機制的健全等多種方式來展示中華文化魅力。2004年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建立的孔子學院已經開辦了14年,截至到2018年9月1日,已經在海外建立了中小學孔子課堂1073個、孔子學院511所,注冊學員人數已經高達210萬人,孔子學院的中外專兼職教師人數高達4.6萬,中華文化魅力已經通過孔子學院等多種方式在全球各地生根發芽。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直接關系到中國夢的實現,直接影響到“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若沒有硬實力,那么很有可能一戰而敗;但是若沒有足夠的軟實力,那么甚至就會出現不打自敗的情況。由此可見,打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品牌、提高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戰略要求。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對外傳播創新路徑
(一)弘揚中華文化,凝聚中國力量
文化從來都不是單獨出現,而是服務于特定的文化主體或者依附于特定的文化主體。在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務必始終清醒地意識到中華民族才是文化主體。若要加強民族文化對外傳播影響力,就需要堅持強化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意識,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中華文化長期以來都是出于世界文明之巔,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心“爆棚”,但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呈現出明顯下降趨勢,而西方文明卻成為了世界各國推崇的文化,“文化自卑”代替了“文化自信”,甚至還有部分國人喪失了獨立的“精神自我”。但是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華文化又重新恢復了生命力,中華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不斷博弈與沖突中發展壯大。由此可見,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更要堅定“精神自我”,要將中華文化中那些凝心聚力的東西挖掘出來,創造性轉化中華傳統文化,不斷增強中華傳統文化的感召力與影響力。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種類繁多,是億萬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若能夠將中華傳統文化背后蘊含的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那么必然能夠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符號。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加快文化產業與中華文化的深度融合,讓更多、更好、更能夠引起民族共鳴的文化產品被創造出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產品應該要具有“創新性”特點,否則的話,那么必然不利于中華文化的發展。總之,只有堅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才能夠為“一帶一路”背景下加強民族文化對外傳播影響力打下扎實的物質基礎。
(二)凸顯中國元素,提升文化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中華文化之所以沒有像古埃及文化、古希臘文化那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較強,能夠不斷地吸取外來文化的營養,以此來提前自身文化的生命力。當今時代若想通過加強民族文化對外傳播影響力,那么就應該采用“積極開放”、“兼收并蓄”的態度來對待外來優秀文化,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兼收并蓄
眾所周知,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就是文化,若沒有文化來作為底蘊,那么就不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化在5000年以來都始終以包容的態度與開放的胸懷來吸納外來文化, 例如,佛教原本誕生于古印度,但自從傳入到中國后就與中國本土的道家思想、儒家文化相互融合之后就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給中華民族文化帶來了難得與外來文化交流溝通的機會,務必要兼收并蓄。
2.積極開放
古語有云“文以化人、文以載道”,文化已經成為了新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相互交流溝通的重要媒介,為了能夠讓中國更好、更快地構建屬于中國特色的新型國際話語體系,那么就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向全世界傳播中國聲音、向全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特別是要在4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中發現新問題、構建新理論。第一,構建與時俱進的話語體系,覆蓋哲學、經濟、政治等多個領域,并且立足于中國的現實情況來予以提煉與總結,最終升華為中國理論。第二,進一步加大人才培養。21世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素質的高低會對中國特色新型國際話語體系的構建造成較大影響,通過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對于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通過這些優秀的人才來向全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唯有如此,才能夠讓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所作所為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與理解。
(三) 國際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融合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帶動沿線64個國家、多達30余億人口的發展,沿線各國通過密切合作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必將促進國際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當基礎設施做得越好,當經濟發展越快,人民與人民、社會與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就會搭建更多了解和溝通的橋梁,這樣一來,國際經濟發展反過來還會促進文化產業融合,正如中國古話所云“倉廩足而知禮儀”,物質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中華傳統文化本質上屬于一種強大的生產力,為了實現百年來中華兒女一直魂牽夢繞的“中國夢”,那么就必須要對文化生產力進行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不斷促進文化產業的“大繁榮”、“大發展”。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驅動之下,中華傳統文化將與外來文化交流溝通,實現多民族文化產業的相互融合。當然,我們務必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既不能盲目自大,又不能妄自菲薄,要積極吸取其有益養分,去其“糟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與影響力,不斷推動民族文化對外傳播。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
[2]李偉,王建婷.鄧小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重慶郵電大學(社會科學版),2014,20(6):67-74.
[3]李繼高.論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9(5):105-109.
[4]屈菡.以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界黨員代表熱議十八大報告[N].中國文化報,2012-11-12.
[5]楊瑞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題——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的幾點體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8(12):101-105.
作者簡介:
吳明珊 (1996—), ?女,漢,黑龍江鶴崗,佳木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生。
于善波(1969—),男,漢,黑龍江佳木斯,佳木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
劉宇會(1973—),女,漢,黑龍江佳木斯,佳木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