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趙君
摘 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建設雖然有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協商民主外在推力不足、協商民主制度規范欠缺、協商民主實踐方式單一、協商民主主體政治素養不高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發展。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如何加強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速基層民主政治進程,成為我國農村基層工作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協商民主;問題;對策
一、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價值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①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眾多,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深入拓展的重要領域之一即為農村。農村基層協商民主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論為指導,通過公開、公正、公平的程序,對農村治理和涉及村民利益的現實問題進行協商,最終達成集體共識的政治活動。
(一)有利于維護公共利益
協商民主是人民參政議政的一種形式,發展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從根本上來講是在村民自治基礎上更好的維護廣大農民的政治利益。協商民主保證了村民參與鄉村重大事務協商、決定的權利,并對協商的過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通過協商民主,明確了農民所擁有的政治權利,鞏固了農民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使農民在農村公共事務的管理、監督中的話語權得到增強,進一步維護了農村的公共利益,推動鄉村協商民主的良性發展。
(二)有利于落實政府決策
在鄉村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有政策,無落實”的現象,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即為村民對相關政策的了解不足。協商民主為村民和基層干部提供了一個平等暢通的交流平臺,有利于培育農民的政治意識,提升農民對政治權利的理解,點燃其參政議政的熱情,有效參與鄉村治理,緩和干部和群眾關系。只有讓村民參與到政策的商討中來,表達自己對政策的意見看法,才能讓政策更加貼合民心、體現民意,使政策具有信服力,從而達到政策推行的預期效果,使鄉村治理渠道更暢通。
二、當前我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存在的問題
隨著中國基層自治制度的完善,協商民主實踐逐漸深入,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呈現出良好態勢,其中較為突出典范有浙江溫嶺的“民主懇談會”和成都的“村民議事會”等。然而,對于中國廣大農村而言,協商民主在實踐中也面臨諸多困境,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協商民主外在推力不足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32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562元。總體來看,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雖然有所提升,但仍遠落后于城市經濟,物質基礎相對薄弱,農村經濟對協商民主的外在推力不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溫嶺“民主懇談會”和成都的“村民議事會”是在其殷實的物質基礎上產生的,如果物質基礎不殷實,農民自然缺少參與政治生活的動力,嚴重影響協商民主的發育和發展。此外,由于農村經濟環境不佳,大批農民前往城市務工,造成了農村協商民主參與主體的缺位,影響其在民主協商過程中的地位平等性與話語有效力,農村協商民主的推進存在障礙。
(二)協商民主制度規范欠缺
我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發展歷程較短,其制度規范存在缺陷,在協商主體、協商程序等問題上缺乏明確的規定。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農村協商民主在實踐過程中容易出現隨意更改的現象,嚴重影響協商民主的權威性、科學性和公平性。此外,農村協商民主缺失監督問責機制,一些地方處理公共事務不協商、不科學、不公平、不公開的現象依然突出。部分基層干部忽視農民參與協商的權利和訴求,致使協商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同時,在基層協商民主的過程中,缺乏對監督的部門、人員、內容和形式等的明確規定。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相關制度規范的缺乏,嚴重影響協商成果和農村公共利益的保障。
(三)協商民主實踐形式單一
現階段,我國農村協商民主主要包括村民議事、民主懇談和聽證會等傳統模式,民主協商形式和載體較為單一。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要想真正將協商民主理念在農村推廣,就必須結合各村的實際情況采用適宜的協商模式,并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此外,由于農民外出務工,鄉村人口稀少,農村協商民主必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新媒體的力量,使農民的政治參與超越地域的限制,通過網絡更好的傳達自己的政治訴求,真正讓農民有事可議、有平臺可依。當前農村的網絡平臺和新媒體建設還不完備,基層協商民主缺乏穩定、暢通的平臺和渠道,影響基層協商民主的有效性。
(四)協商主體政治素養不高
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基層干部思想觀念保守,對于協商民主缺乏認識,在協商過程中敷衍了事,協商民主“有名無實”。部分干部受政績觀念影響,在協商過程中關注的不是基層的現實情況和農民的利益需求,而是個人的政治成績,違背了協商民主所秉持的公共利益宗旨。此外,一些農民雖然積極參與鄉村公共事務治理,但其政治能力不夠,基層協商民主效果不佳。同時,由于農民長期受小農思想影響,往往只關注自身局部利益,對鄉村公共利益漠不關心。因此,在協商民主中,農民的感性知識較高,理性認識相對不足,在牽扯到個人利益時容易被沖昏頭腦,導致協商民主效率低下。
三、推進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對策
(一)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恩格斯認為:“每個時期的經濟結構將形成現實基礎,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政治、人文等觀念,歸根到底都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②推進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基層協商民主建設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第一,各村政府要結合本村實際,制定科學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經濟,推進農村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新經營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過多樣的經營方式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出更多的財富。第二,政府要加大農業科技投資和農民的技術培訓,將科學技術充分運用于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實現科技致富。通過發展農村電商平臺,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將農產品銷售到更多的地方,幫助農民增收。扎實的經濟基礎有利于推動農民參與協商民主等政治活動中來,推進協商民主在農村的發展。
(二)強化農村協商民主制度化建設
法律制度是推進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重要保障,只有在此基礎上,農村協商民主建設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一,政府要及時出臺基層協商民主的相關法律和制度規范,以法律的形式賦予協商民主合法的地位,將農村協商民主的議題、內容和程序作出明確的規定,使協商民主能夠在一個公正、公開、規范的環境中進行,構建完備、科學、操作性強的協商民主機制,避免協商民主在具體時間過程中出現的內容不確定和隨意更改的現象。第二,要設立專門的機構有效監督協商民主的過程,保證協商民主的公正、公平、公開,使協商結果落到實處。政府要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界定監督的具體范圍,明確其監督的有效權力,實行監督公示制度,保障協商民主真正在陽光下進行。此外,在監督的同時也要建立問責機制,對農村基層協商民主過程中出現的忽視群眾意見、違背群眾利益的行為進行批評,依法依規追究相關干部的責任。
(三)拓展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實踐形式
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建設以參政主體能自由平等地參與民主協商為前提,而各主體自由平等地參與協商必須要有暢通的渠道和平臺。在信息化時代下,政府要推進協商民主的現代化建設,可以采取建立微信群、QQ 群和論壇等協商民主網絡平臺的方法,在新媒體平臺用文字、語音、視頻會議等形式開展協商民主會議,讓外出打工的農民超越地域的限制,及時參與到村級協商民主過程中來。國家和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網絡建設的投入力度,使農民能夠通過網絡及時的了解村內公共事務,關注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從而培養農民參與農村協商民主的積極性,培育農村群眾的協商民主理念,增強群眾的民主參政意識。此外,政府還可以利用電視、廣播等大眾傳媒咨詢群眾意見、說明決策原因,增加村民對相關政策的了解,有利于和村民面對面的進行交流協商和監督反饋。
(四)增強基層干部及群眾協商民主意識
推進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又一重要抓手即增強基層干部和群眾的協商民主意識。首先,要大力提升基層領導干部的協商意識和民主意識,通過黨性教育和政治教育使農村基層領導干部自覺自愿地推動協商民主建設。再次,要大力培育基層干部的服務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切實了解群眾的現實需要,充分重視農民利益訴求,真正維護農民利益。最后,政府要加大對農民的政治教育力度,通過各種途徑加強農民的政治素養,逐步提高農民的參政議政能力。同時,因為協商民主“是基于理性討論的一種對話規則,獲得共識的一種政治實踐。”因此,要注重培育農民的理性精神,在村級公共事務的參與中回避個人私利,充分考慮村內的公共利益,避免被感性沖昏頭腦,學會用理性發聲。
注釋: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02).
②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5.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何包鋼.民主理論:困境與出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02).
[4]曲延春,陳浩彬.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制度化:實踐困境與推進路徑[J].農村經濟,2017, (10).
[5]馮嬌艷.當前中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發展的現實困境與路徑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01).
[6]黃衛平.中國基層民主發展40年[J].社會科學研究,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