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明云
摘 要:立足隱性教育的視角,在體育教學中發揮德育滲透的功能,不僅可以強化學校德育的功效,更可加深體育教學的深度、強化各學科綜合育人的功能。實現體育德育的有機融合,需要充分關注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態、人格特點及其在體育活動中的主觀體驗,充分重視中小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體育;德育;隱性教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把“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部于2014年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把學校體育納入綜合改革,強化各科綜合育人功能。目前,體育工作者們已愈發意識到,體育教育的價值不僅局限于促進學生身體發育、增強體質等生理層面,而是更深層次的育人功能,包括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和心理發展狀態。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體育德育是指在充分挖掘體育之德育功能的基礎上,有效實現體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與相互促進,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培養中小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一方面,體育作為一項綜合性教育方式,具有教育目的及教育方式的多元性和多樣性;另一方面,德育不僅要求內化于心,還重視外化于行,兩者均可借助體育平臺予以貫徹和執行。
在體育教學中深刻關注隱性德育教育的有機融入,既是構建完善的德育課程體系的理論需求,也是推進中小學體育德育教學改革,加強和提升德育實踐性與有效性的現實要求。
二、體育與德育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現實環境的需要.從客觀環境上看,當代中小學的德育及體育教育都面臨全新的機遇和挑戰。相對于過去傳統、封閉的社會氛圍,目前的學校教育正面臨一個文化多樣、價值多元、社會思潮泛濫、信息化日益加深的復雜環境,這是所有教育面向都在應對的客觀挑戰。傳統的德育、體育模式顯然都無法應對這樣的時代考驗,而多學科之間的融合勢在必行。
(二)德育本質特點的要求.德育的關鍵即“認同”、“內化”,其本質特點決定了立足隱性教育視角,借助體育平臺開展深層德育活動的重要性所在。體育活動的樣式靈活多樣,利于設計和引發學生的內在體驗,實現道德主題的吸收和內化。
(三)學校體育深度改革的必然選擇.面對當前的環境挑戰和中小學生群體特點的發展變化,學校體育教學的深度改革刻不容緩,從德育滲透的角度加強體育教學的深度和延展度就是一個非常必要的選擇。
三、隱性教育視角下體育德育教育的優勢所在
所謂隱性教育,即受教育者在意識層面未明確察覺的一種深層教育方式。在此過程中,教育者為淡化受教育者被動、消極的接受態度,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按照預定的教育內容、教學方案,隱藏教育主題和教育目的,將教育內容滲透到教育對象所處生活氛圍中,使之潛移默化地接受預先設定的教育內容。
(一)隱性教育視角下的體育德育教育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隱性教育的本質即通過把握受教者的主體體驗來實現教育效果,這正是建構主義者不斷強調的核心教育理念,“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①
(二)隱性教育視角下的體育德育教育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正如奈勒所言:“讓教育為個人而存在,讓教育教會個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樣的自發而真誠地生活。”②道德教育必須從知識性教育轉向個體的生活經驗,這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發展需要和內在感受。
(三)隱性教育視角下的體育德育可引導學生多角度切入同一主題或體驗同一主題的不同面向。德育是一個龐雜抽象的宏大命題,借助隱性教育的理念和視角,以體育的豐富內容為平臺,教育者既可以圍繞某一德育主題,多角度切入,也可以通過一個體育形式實現多項德育內容的滲透。
四、隱性教育視角下中小學體育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關注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態和人格特點。中小學生正處于人格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課程設計必須關注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身體特點。此外,教育者還需盡可能顧及個體的人格特點,提高教育的精準性。
(二)關注中小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實際體驗。個體既有的生命經驗、認知圖式、思維模式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其對客觀知識、活動體驗建構出不同的主觀內容因此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實際體驗。
(三)充分重視中小學生的主體性。傳統的教育方式更多把關注點放在德育的宏觀角度,強調德育在合格公民塑造、國家與社會穩定發展方面的價值和意義,忽略了從微觀角度,發掘受教者接受教育的內在驅動力,因此教育者應從中小學生的內在需要和興趣所在出發,做好教學內容的創造性轉化和設計,使德育在宏觀、微觀層面的作用實現良好銜接。這也是隱性教育得以實現的關鍵所在。
注釋:
①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
②轉引自陸有銓:《躁動的百年》,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頁.
參考文獻:
[1]孫玲,唐愛民.《試論“廣義狹義式”德育概念界定的邏輯紕漏》、《當代教育科學》,2013年第15期.
[2]彭智勇.《淺談小學體育教學與德育教育》、《當代體育科技》,2018年第32期.
[3]宋培蕾.《小學體育教學中如何開展德育教育》、《小學教學研究》,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