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彤年
【關鍵詞】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026—01
一、留守兒童性格、心理困境初探
1. 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尚小就離開父母的關愛與呵護,從情感上容易缺乏依靠。盡管他們有爺爺奶奶的疼愛,但由于爺爺奶奶也年邁體弱,又缺乏正確的情感疏導觀念,使得孩子們遇到不順遂之事無人傾訴,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沉默寡言、內向、孤僻、缺乏自信等性格。
2. 自卑敏感。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由于長期不在父母身邊,與其他孩子相比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參加學校或社會活動時,他們的自卑心理更加強烈。他們時常會形單影只地進行活動,脫離集體組織,并由此感到孤獨和寂寞,長此以往難免會形成自卑、敏感的性格。
3. 失衡叛逆。留守兒童由于是隔代教育,老人與留守兒童的思想觀念差異巨大,因此得不到應有的束縛和教育。長此以往,這種潛意識的厭惡心理影響了他們與人的交流與溝通,也造就了他們失衡與叛逆的心理。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疏導、教育的策略
1. 交流溝通,掃除陰霾。學校是孩子主要的學習活動場所,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與教師相處。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應像學生的家長一樣,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性格和心理了如指掌,給予他們自由與平等的交流氛圍與空間,這樣他們才能夠得到強烈的情感依靠,同時產生傾訴的意識,從而對教師產生更多的信任與感情,得到教師充實的教育與疏導。如,教師應積極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將他們的姓名、性別、年齡、習慣、品質、愛好、性格特點、智力水平、學習態度,甚至是病史、病癥、家庭融合度、與務工父母的溝通狀況等都一一記錄在案。然后,根據檔案記錄分析留守兒童的各種困境與心理,積極地與他們進行交流和溝通,這樣才能與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改善他們沉默寡言、內向、孤僻的性格,為他們掃除心中的陰霾,從而建立起純凈、自信、自強的心理堡壘,為今后的心理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2. 鼓勵關愛,陽光永駐。教師的鼓勵和關愛是孩子心中的柔順劑,能夠幫助他們推動心理的變化。在留守兒童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一句鼓勵的話語能夠給予學生及時的疏導,使得他們能夠將學習中的問題變成強勁的動力,從而激發出他們良好的學習積極性。而在學生生活不順之時,教師的一句關懷之言,則能夠很好地轉嫁他們對于父母的思念,從而使他們能夠感受到來自“大家庭”的溫暖,放低自卑、敏感的性格,融入正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同時與旁人建立起交心的關系。如,教師可以在學習中為留守兒童構建互幫互助的“學習對子”,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或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或社會實踐,來強化他們的集體參與感,消除他們莫名的孤獨感;還可以多跟他們外出務工的父母建立聯系,及時反饋給他們孩子在家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這樣父母及時掌握孩子動態能夠更加安心地在外打工,而孩子也能及時了解父母情況,感受來自遠方的關愛。教師默默的付出、濃濃的關懷,會使學生心中陽光永駐,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
3. 情感互動,留守心田。為了更好地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學校可以采取多樣的情感交流活動,使他們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加自主自覺地參與到活動中來。例如,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課程”來對他們加強心理素質教育;也可以利用現代化網絡開設“親情視頻”,讓留守兒童與外出父母能夠時常“會面”;還可以讓教師用“臨時父母”、“愛心媽媽”等角色,在生活中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與呵護。這樣一來,教師在與留守兒童單獨的相處中,能夠針對他們的心理特點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使他們在“家”中暢所欲言地講著私密的話語,談著心靈深處的感受,不僅能夠帶給留守兒童正常的家庭溫暖,還能改善他們羨慕、嫉妒的心理,從而使他們放開心中的包袱,形成積極向上、健康陽光的心理。
總之,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已經不僅僅只是家庭或個人的問題,它還關系著社會經濟與學校教育的深化發展。一個健康的校園心理教育氛圍,為他們帶來了更多的溫暖與撫慰,改善了他們留守家中監護人教育觀念的滯后,感受到溫馨的呵護和備至的關懷。因此,無論是社會還是學校都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使他們能夠在離開父母懷抱的同時依然能夠感受到來自大家庭的溫暖,從而使得他們的心理充滿陽光,進而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