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梅 李祥平
【關鍵詞】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070—0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是作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一門必修課程而開設的。它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形成使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態度和正確的信息技術價值觀,進而使學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作為支持其他學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工具。由此可見,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在當前教育改革浪潮中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議題。它勢在必行,是一項與時俱進的工程,具有深遠的意義。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改變教學模式,實現人機對話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形式。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粉筆加黑板,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傳統的教學手段受到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人機對話,通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營造生動、逼真的情景,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熱情,使整個學習過程充滿樂趣,課堂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教授《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課件:打開計算機,屏幕上就出現了一個不斷翻動著的地球,牢牢地吸引著我們的目光。《只有一個地球》一課主要寫了人們要精心保護地球的原因。隨著學習的深入,計算機屏幕上依次呈現了“范圍很小”、“資源有限”、“不能移居”三個主要按鈕,按任何一個按鈕進去,屏幕上都會再現課文的有關段落,同時呈現課文中有關的地球知識資料,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或學習取向,自主地利用資料庫中的信息資料進行觀察、思考,或根據計算機課件的要求進行聽、說、讀、寫、議、思等。整堂課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人機對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借助信息技術,增強動感畫面
動態的事物往往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更能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運用信息技術的課件,能化靜為動,化枯燥為有趣,化無聲為有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平移、旋轉、翻轉等方式呈現出生動、有趣的動態畫面,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并直觀生動地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催化”,有效地誘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使教學雙方始終保持昂揚、亢奮的心理狀態。
三、創設學習情境,豐富學生感知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而是將人的高層次認知活動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使學生主動適應。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輔助教學的觀點,從課程的整體觀考慮信息技術的功能與作用,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創設主動學習的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讓學生的聽覺、視覺都參與感知活動,使學生開闊視野,發展智力,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強大的認知工具,從而達到改善學習的目的。
四、巧妙利用資源,提高信息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育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新課程倡導教師要有一雙發現教育資源的慧眼,善于開發利用隱性資源,將寶貴的教育潛能挖掘出來,幫助學生拓寬教材時空和知識領域,不斷提高綜合實踐能力。當前,教學內容主要是以課本為載體,具有封閉性。為此,教師可以將課本內容及其有關資料制作成網頁,以建立校園網并接入互聯網,使學生的學習資源由單調的文字教材變為信息密集、形式多樣、海量開放的資源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在課前將所需資源整理為文件夾或內部網站,讓學生訪問、選擇信息;或提供網址、搜索引擎等,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或課后延伸中去因特網、資源庫收集信息。這樣,教師成為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運用網絡技術收集和分析信息,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參與者,學習資源也由封閉變成開放。
五、通過交流合作,獲得共同進步
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個人競爭精神和集體協作意識的最好形式,它可以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的競爭和組內人員之間的協作,有助于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及合作與交流能力的培養。在此階段,教師利用網絡技術為學生的競爭、協作和角色扮演等合作學習方式提供了技術支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各自的特長,相互爭論、相互幫助、相互競爭、相互補充。他們通過分工合作,獲得共同進步,不僅學到知識與技能,而且在過程與方法上獲得收益,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體驗。這時的信息技術已成為學生生活、學習的協作工具,學習活動已成為學生帶有創意的、真實的主體認知活動。學生在自主發現問題、實驗操作、問題調查與信息的搜集、處理、交流、發布等探索活動中獲得了知識與技能,發展了情感與態度,培養了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