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琴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084—01
閱讀不僅是搜集信息、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是線性發展的,而非止于某個年齡階段,要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從小學開始促使他們廣泛閱讀。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1. 學生閱讀興趣淡薄?!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有閱讀興趣才會有閱讀的欲望。然而教師一堂言的傳統教學讓學生被迫接受知識,學生對文章產生不了共鳴,學習語文就毫無興趣可言。
2. 教學重點不突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重點不突出的問題較為常見,主要表現為過于追求閱讀內容所涉及的范圍,忽視了對閱讀內容深度的挖掘,教學效果往往差強人意。但教學的有效性并不是對內容的簡單擴充就能夠有所提升,而是需要教師能夠利用有效的教學時間進行詳略得當的教學設計,并有針對性地進行信息傳輸,重點在于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非蜻蜓點水般的簡單了解。
3. 教學方法不符合課標要求?,F如今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基本上處于千篇一律的狀態,語文教師不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也不注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大部分教師只是要求學生多讀課文,甚至要求學生背誦,但是基于閱讀的理解卻很少有教師提及。此外,在課前的準備上,大部分教師不會告知學生此次閱讀的目標,也并不讓學生去回顧和搜集與本次閱讀課程有關的知識和背景資料,這就會導致學生盲目學習,而且無法與其他知識聯系起來。最重要的是,教師僅僅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但是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實踐,也不關注學生是否真的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導致閱讀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建議
1. 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因此,教師要潛心設計教學內容,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要精心設計導語,一段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能抓住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如,在講授《雨》這篇文章時,可以讓學生描述自己所見過的刮風下雨時的情形,這一常見的情境使學生都能說出點東西,馬上能夠調動課堂氣氛,此時再問學生們:“風是怎么形成的,雨是怎么形成的?”就能夠激起學生了解課文進行閱讀的興趣。其次,要使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提出恰當的閱讀目標要求。如,“課文講了什么事?”“課文中最精彩的描寫是哪里?”使學生有目的地閱讀。但要注意,教師提出的閱讀要求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過淺容易引起學生浮躁。
2. 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是為閱讀課的教學進行鋪墊,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有效,也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的環節。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一味地讀課文,并對所閱讀的課文進行“翻譯”式講解,不僅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會使整個課程進行得沉悶無趣,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所以,教師應該利用身邊可以利用的資源,改變教學方法。多媒體課件的應用能使學生掌握閱讀訓練中的重點,從而讓學生體會課文中的思想,感受作者想要通過文章表達出來的感情,從而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思想感情,并對文章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3.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學生要養成認真的閱讀態度。必須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這樣才有利于準確地從閱讀中獲取信息。其次,學生要養成動手的習慣。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習慣地對重點詞句、不解之處,做上記號,再勤動手去查閱工具書及向教師提問。再次,學生要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讀書動口不動腦,便無法理解課文,更談不上創新,也將失去了閱讀的意義。因此,在讀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讀思結合,促使學生在思考中盡可能地去解決問題。
4. 整合、挖掘教學內容。面對教學內容的單一,教師可以借鑒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的“主題閱讀”法,圍繞單元教學的主題,合理整合,挖掘新的教學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選取的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文章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