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霞
【關鍵詞】 語文教學;德育;教材;多媒體;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109—01
語文教學中的“文道合一”原則是我國古代教育歷來以儒家傳統思想為根本,是將德育列在教育的首位。《論語》所收錄的孔子對學生的教誨,絕大多數屬于德育范疇。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優勢,在教學過程中大力挖掘豐富的德育因素,因勢利導,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寓德育于教學內容之中
語文教師在上課時,對于具有生動性的德育材料要具體分析,可以通過介紹寫作背景,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更加具體形象地接受德育,從而保證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感受人物形象,特別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輝形象,諸如此類都是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重要方法。如,語文《基礎模塊》(下冊)中軍旅作家蘭曉龍的長篇小說《士兵突擊》節選中,講述了許三多、成才和伍六一三個普通士兵,在嚴酷的特種兵選拔賽中“不拋棄、不放棄”的動人故事。以扣人心弦的小說情節,演繹了一段意氣飛揚的軍旅生活,表達了生死與共的戰友情。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主人公許三多,他雖然是一個有缺點的普通農村孩子,但他的精神世界卻很豐富,因為他的笨,讓全連人受累;因為他的認真,讓全連為之感動;因為他的執著,讓全團戰士為之驕傲。
二、利用多媒體手段,寓德育于教學情境之中
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啟迪思維,陶冶情操。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手段,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學生“趣”之心弦,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語文知識并接受品德教育。如,學習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中日本作家栗良平的小說《一碗清湯蕎麥面》,文中母子三人面對逆境時的勇氣和努力,面館老板夫婦經商的人情之美,感動了無數普通讀者。而對于中職學生,面對就業的選擇與挑戰,可以引導學生從這個故事中發現經商的人性之美和感人之處,并懷著美好的心靈憧憬未來商業活動,從而在工作中保持主動進取和樂觀向上的心態。如果只是單純的說教,不僅枯燥乏味,而且達不到品德教育的效果,此時教師如果借助相關的電影片段,不僅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故事中的人文氣息,而且能獲得啟迪。
三、創設教學情境,寓德育于教學過程之中
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除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德育滲透之外,更要見縫插針聯系實際。如課前五分鐘的勵志小故事,讓學生耳濡目染,從身邊人、身邊事學得文明禮儀和道德修養;課前十分鐘的經典詩文誦讀,從名家名篇中習得為人處世的方法與心態。如,教學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中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一文時,可以這樣設計導入語:……一個平凡的母親養育了一個真情的兒子,“母親”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不能因貧窮改變做人的標尺,不能因距離淡化對親人的牽掛。讓我們與作者一同感受:母愛的偉大,做人的率真,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這樣借作者的口吻來告訴學生母愛的偉大,借文本教育學生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四、重視綜合實踐課,寓德育于生活實際之中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會認知、學會理事、學會發展。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說過:“不觀于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于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于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孔子的話形象生動地闡明了知識與生活實踐的關系,使語文與生活“銜接”,語文與生活雙贏。而德育只有與生活實際相貼近,才能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脫離了生活實際,再生動感人的教育也是空洞的。在語文教材中聯系生活實際來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有很多,可以通過開展這些活動來達到滲透德育的目的。如,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中“點亮愛心、奉獻青春”為“空巢老人”服務志愿者宣傳活動,可以大膽帶領學生走出學校,真正走近空巢老人,為老人打掃房間衛生,陪老人聊天娛樂,力所能及地幫助空巢老人,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去關愛空巢老人,愛屋及烏,進而達到尊敬長輩,孝順父母的目的。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追求課堂教學與德育的完美結合,是古今中外為師者永恒的課題。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有機地將德育潤物無聲般地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真正達到語文教學與德育雙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