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韜
[摘要]2012年9月27日我國政府部門頒布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政策,對重污染企業進行了諸多管控,該霧霾治理政策的實施引起的政治成本對重污染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以及這些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是否與該政策立法力度的不同相關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因此本文對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盡的整理,對政策背景到主流學派的政治成本假說,再到政府環境基礎理論的文獻逐一介紹,以期為進一步探討霧霾治理政策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和不同時點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指引方向。
[關鍵詞]政治成本;重污染企業:盈余管理
2013年以來,我國霧霾日益嚴重,由最早的重災霧霾區“京津冀”蔓延到今天的包括成都地區等十九個省份持續“霧霾鎖城”的現象,成都2017-2018年冬季空氣污染甚至比北京還更加嚴峻,并引發群眾對“彭州石化”等重污染企業的聲討。所以現在不僅僅是京津冀地區“談霾色變”,霧霾儼然成為了全國性的“談霾色變”。霧霾成為了危害社會、阻礙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2017年在北京召開的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把霧霾問題稱之為“硬骨頭”,但也一再表明除霾之心的堅決,霧霾成為了備受大眾的關注的話題,政府實施的治理霧霾政策在治霾之路上成就如何呢?治霾政策立法力度又會對對重污染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有何影響?不同地區立法力度又會怎樣影響企業進行盈余管理?
一、政策背景
(一)政府環境治理責任背景
我們國家提出了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對待環境問題政府部門倡導“先污染,后治理”,這也是造成霧霾天氣最直接的原因。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忙于追趕經濟發展,而環境問題任由其發展,導致了如今的環境狀況不斷惡化。霧霾就是經濟增長代價,政府慢慢也意識到國家的發展不能以環境污染為代價,所以政府對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二者也開始了均衡考慮,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突出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到了一個新高度。“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公眾參與,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的管理部門,治理環境問題更是不可或缺。
(二)霧霾治理政策背景
2017年在北京召開的兩會期間,霧霾問題再度成為熱門話題,在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回答了60個問題,談論兩次治污,并提出設立專項基金研究霧霾成因。
《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是在“PM2.5爆表”事件后國家頒布的第一個綜合性大氣污染防治的規劃,這一事件的發生也把重污染企業推向了導致霧霾成因的罪魁禍首,各種矛盾也日益增多,公眾在面對日益嚴重的霧霾問題,公眾更是對重污染企業充滿怨恨。有的甚至會出現地方性的暴力解決事件。政府部門面對如此嚴重的負面關注,也迫使政府對重污染企業進行政策上的打壓和嚴厲的監管,重污染企業也為了減少政府的懲罰和民眾的不滿,盡量減少政治成本帶來的負面關注。重污染在這種儼然成為了霧霾的制造者情況下,會毫無保留披露企業經營業績還是害怕引起公憤從而進行盈余管理呢?
二、文獻綜述
(一)政治成本假說
自Watts和Zimmerman于1986年提出會計選擇的“政治成本假說”以來,不斷有學者研究對其進行檢驗,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在國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研究主要集中于驗證“規模假說”以及研究哪些變量可以作為政治成本的替代變量,進而考察企業規模與會計信息生產之間的關系。
第二階段的研究聚焦于特定事件(比如進口救濟、環境污染,政府補貼,政府扶持計劃等),有針對性的考察與特定事件有關的某一類企業政治成本的變化對于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這一階段就是主要從外生事件來研究政治成本對會計盈利數據之間的關系。
第三階段的研究則是通過尋找普遍的外生情景來拓展政治成本假說理論。研究政治成本從普遍的外生情景入手,更進一步拓展了政治成本假說發展的內涵,也為政治成本的下一步發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同時豐富了政治成本假說的文獻研究。
(二)政治成本與盈余管理
國外關于政治成本假說下的盈余管理行為的研究有很多,無論是在會計市場還是資本市場,盈余管理問題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從國外的文獻來看,企業之所以如此費盡心機進行盈余管理,研究如何進行盈余管理,最主要的因為就是因為政治成本的存在,因為政治成本會給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上的壓力,還有各種不可預測的無形的壓力。
國外研究政治成本是比較早而且也是最成熟的,在引用借鑒了國外學者對政治成本假說的研究前提下,國內也有許多學者研究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我們國家的資本市場和國外的不同,從我們國家特殊的資本市場研究表明,我們國家的企業也不可避免的進行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而上市企業中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比非上市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更為隱蔽,更有壓力與動機。
(三)政府環境責任基礎理論
政府部門應該為霧霾的不斷蔓延負責,這在現代社會已成常識。理論界以往對政府的環境責任的認識沒有現在的深刻,他們僅僅認為政府就是管理部門,對社會利益的關注沒有那么全面。政府部門作為公眾的管理部門,首先就最基本的責任就是社會利益,而公眾環境利益本質上就是社會利益。近年來,我國的一些學者對政府環境責任也有過研究。徐祥民認為,政府環境責任就是指政府在對出現的環境問題進行決策管理時,要對所做出的環境決策負責。
三、總結
通過總結,我們也可以發現,我國在霧霾治理措施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影響的研究領域還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間。
在中國這樣一個轉型經濟國家中,作為霧霾治理政策的受益者,政治成本將會對其會計信息質量產生什么影響?霧霾治理政策地區差異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影響是否一致?關于這些問題的研究,不僅加深我們對“政治成本假說”理論的理解,更有助于看清宏觀環境如何影響會計信息的塑造過程,為政府在轉軌期規范資本市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提供啟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