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歡
為了改善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現狀,規范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地相關規定。但是,上市公司在執行相關規定時,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政策規定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內容缺乏統一的要求。其次,我國上市公司自愿進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動力不足,其信息披露更注重于形式而沒有實質的內容。這些問題的背后,必然存在很多影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約因素。這些因素主要包括企業內部因素和企業外部因素。
1內部因素
1.1企業規模
王宏(2011)以第一批在創業板上市的20多個企業為樣本,從其對外公布的內控報告可以看出,企業規模是決定內控信息披露水平高低的重要變量,相比小企業來說,大企業對外公布內部控制信息的自主性更高。一方面,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受到的市場關注和監管也相對越多,為了在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信息披露的傾向性比規模小的企業更強,其效率與效果也相對更高:另一方面,企業規模越大,對經營者素質和治理水平要求越高,內控也相比小企業來說更健全,需要在報告中說明的內控漏洞及其整改方案也相對越少,信息披露的成本相對較低,公布的內控信息在內容和格式相對小企業來說也就越全面、規范。
1.2董事會的獨立性
董事會的獨立性一定程度上可以采用獨立董事所占比例的高低來度量?;诠局卫淼囊暯?,獨立董事的設置體現了現代企業產權制度的要求。獨立董事是指在公司沒有明確職位,但是有權對經營管理進行自行決定的董事會成員。向宏志(2012)統計分析了上市企業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結果發現:獨立董事占比的高低是制約內控信息披露水平的又一變量。占比越大,說明其對管理層的制衡作用越強,企業就越處于有效的監控之下,從而減少舞弊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管理層對外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會更加真實可靠。這一點與擴大監事會的規模道理相同。
1.3公司負債比例
賈宗武等(2011)通過對近幾年在兩大交易所上市的全部企業對外提供的CAS報告加以研究,結果顯示:內控信息披露水平隨負債比例的擴大而下降。一方面,負債比例代表著公司所面臨的財務風險?;谛盘杺鬟f理論,負債比例越高,表明公司目前需要通過大額舉債來維系正常的經營活動,此時所面臨的財務風險越高,向資本市場傳遞出公司經營狀況不佳、償債能力差的信號,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投資人撤資,很可能存在破產清算的風險,致使管理層很可能不愿意對外披露內部控制信息,在此基礎上披露質量可能不高:另一方面,兩者的負相關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債權人參與企業的管理的比例較低,管理當局對外披露內部控制信息便于債權人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對企業是否能夠及時償還所欠款項進行預期判斷。
1.4公司業績與盈利能力
Branson(2006)發現企業的盈利狀況可以對內控信息披露質量產生積極影響,公司的盈利狀況越好,其內部控制方面信息披露的質量越高。同時,該學者還發現,上市公司的規模增大、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的增加,都會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起到促進作用。王宏(2011)以第一批在創業板上市的20多個企業為樣本,從其對外提供的內控報告可以看出,經營業績好、盈利能力強的上市公司為了向投資者展示公司良好的發展狀況,獲得更多資源,更傾向于對外提供內控信息。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的股價。對于那些不愿意對外提供內部控制信息的企業則會被投資者預期判斷為公司經營狀況不佳,有損企業在投資者心目當中的形象。
2外部因素
2.1經濟環境
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劇了市場競爭。在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為了展示公司良好的發展前景,獲得優質資源,企業需要對外提供內控信息,近年來會計丑聞的頻發,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任程度下降,不僅僅再局限于通過財務報告來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越來越渴望得到較多的決策所需信息。為了迎合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的這種需求,使得企業有必要對外提供內控信息。
2.2法規制度
法規制度對企業對外提供內控信息的深度和廣度是無可厚非的。我國法律規章制度中關于內控信息披露的規定有很多,2012年兩大交易所均將上市公司對外披露內部控制信息寫入法律法規中,內控信息披露成為綱領性要求。《評價指引》中明確要求上市公司應該在緊緊圍繞內控五大要素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內控制度來明確需要評價范圍和標準,對內控制定和實施的有效性做出全面系統的判斷,此外還應該在CAS報告中指明相關內控缺陷以及企業擬實施的具體改進方案。這些法規的出臺規范了我國內控信息披露工作。路曉穎等(2010)對上市公司內控信息披露外部影響因素中的政府監管進行了研究。這兩位學者指出,盡管政府的行政手段不可能督促企業將所有內控信息都公之于眾,但政府監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企業披露更多的內控信息。
2.3行業因素
行業因素也是制約企業對外提供內控信息水平不可忽視的變量,譬如行業特點、商品知名度、商業秘密、競爭程度等。一般而言,面對市場競爭,企業出于擔心商業機密會泄露給同行的顧慮,可能會相對較少地對外提供內控信息。此外,商品知名度較高的上市公司為了避免商業聲譽受損也會比較及時、全面地披露內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