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培培 阮梅 李子玉 孫冉 李影
【摘 要】 教育部在2016年頒布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生活適應、勞動技能”與培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聯系最緊密。作為核心素養“文化基礎”落實在課程中主要由“生活語文、生活數學”來承擔;作為核心素養“自主發展、社會參與”落實在課程中主要由“生活適應、勞動技能”來承擔。
【關鍵詞】 培智學生核心素養 培智學校義務 教育課程標準 課程建構
由于核心素養或技能具有強烈的統整性、可遷移性和跨學科性等特質,作為整體的人的學生素養單憑分離的學科教學無法達成,跨學科的教與學成為教育發展趨勢。培智學生核心素養如何達成?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已經把培智學生核心素養考慮在知識體系中。
一、培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出
根據培智學生的群體差異,依據智障的分類,把培智學生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類。結合我國提出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構成,包括文化基礎(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自主發展(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社會參與(責任擔當、實踐創新)三個方面六大素養,歸納整理出“培智學生核心素養”(見下表)。
二、培智學生核心素養與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的融合
結合培智學生核心素養與“課程標準”,我們可以看出:作為核心素養“文化基礎”落實在課程中主要由“生活語文、生活數學”來承擔;作為核心素養“自主發展、社會參與”落實在課程中主要由“生活適應、勞動技能”來承擔。下面以培智學生(輕度)中年級(4—6年級)為例,結合培智學生(輕度)核心素養的三方面,看看培智學生核心素養是如何體現在“課程標準”之中的。
在“生活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課程性質”說到“生活語文課程是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的一般性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生活語文課程應使培智學校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溝通交流,具有基本的適應生活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文化素養,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提到“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在“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中的“課程性質”說到“生活數學課程的學習能幫助學生掌握必備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初步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為學生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奠定重要的基礎”。
在“生活適應課程標準”中的“前言”說到“培智學校生活適應課程是一門幫助培智學校學生學會生活、融入社會的一般性課程。本課程應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旨在培養學生生活自理、從事簡單家務勞動、自我保護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和態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盡可能地成為合格、獨立的社會公民。”其中理念與要求,剛好與培智學生(輕度)核心素養中的“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是一致的。說明按照此課程標準執行能夠達成培智學生(輕度)核心素養中的“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的目標。
在“勞動技能課程標準”的“課程性質”中說到“勞動技能課程是以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掌握生活必備的勞動技能,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為目標,且以實踐學習為特征的必修課程”;在“課程總目標”中說到“學生通過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生產勞動技能的學習,形成獨立或半獨立的生活能力,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和就業打基礎”。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按照“課程標準”執行能夠達成培智學生(輕度)核心素養中的“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的目標。
因此說,“課程標準”雖然頒布得晚了些,但是比較緊跟時代潮流與步伐,更凸顯出培智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與要求。
參考文獻
[1] 劉晟等.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課程、教學與評價.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