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枝
【摘 要】 《春江花月夜》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本文嘗試從“月”這一意象入手,通過品讀意象,把握意象的多層次內涵,進而指導學生如何通過把握意象解讀文本的能力。
【關鍵詞】 《春江花月夜》 意象 月 意境 盛唐氣象
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中明確對高中階段考生詩歌鑒賞的考點及要求:一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是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其中,意象作為文學作品形象的一大考點,這是古典詩歌教學中重要的內容及考點。本文嘗試結合古典詩歌中“月”的意象,來探討如何準確抓住意象特征并明確意象所要傳達的詩人的情感。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形象,是理解的“意”和想象的“象”的結合。20世紀初,埃茲拉·龐德就給意象下了定義,即:意象是在一剎那間呈現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因而,要準確指導學生把握意象,教師就該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一種思維方法,即詩中“象”有何特征,如《天凈沙?秋思》中“藤”的特征是“枯”,有枯萎、蕭瑟之意;“樹”的特點是“老”,“鴉”對應的是“昏”,暗合“夕陽西下”之景,給人荒涼凋敝之感。把握住這些特征,方能明白該意象想要傳達的是什么,才能指導學生領會詩中的畫面、語言,才能準確把握詩人所要傳達的情感。
下面,我們結合《春江花月夜》,品讀詩中“月”的意象及其多元內涵。
《春江花月夜》,聞一多先生稱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不僅在于全詩圍繞“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闊、清麗、朦朧的畫面,更在于張若虛通過對意象的精心選擇,傳達出他的宏大的宇宙觀,賦予了這些意象以全新的內涵和高度。
全詩以“月”為線索,按照時間順序,呈現了“月生——月懸——月斜——月落”的綺麗過程。“月”統攝全篇,卻不是單一的,作者以月繪景,以月傳情,更通過對月的思考,闡述了人生哲理,把讀者帶進了新的宇宙空間。全詩分為三小節,先繪“月”景,次抒“月”思,后表“月”情。
第一小節起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將“春江”、“春潮”“明月”融為一體,此時,明月初“生”,春潮上涌,江岸齊平,月共潮生,化靜為動,營造出了一幅壯闊、宏大的畫面。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起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著一“平”字,描繪出洞庭湖水煙波浩渺的景象,境界全出,與“春江潮水連海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緊承上句,明月高懸,我們把握住主要意象“春花”、“春江”、“春夜”依次托出,隨著月色,我們見出了婉轉的江流呈現出的曲折形態美,我們從“芳”“照”體悟到“花林”、“芳甸”給我們帶來的嗅覺與視覺上的愉悅感受,隨著時間推移,月色漸濃,天地歸于一體,回到了“江天一色無纖塵”的皎潔空靈之境。“月”在這一小節中,成了美景的一部分,是主色調,起到了渲染清幽、空靈之境的作用,把讀者帶進了美景、美境中。
以月來渲染氛圍,營造不同意境,古代詩歌中多可見。如王維《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鳥鳴澗》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都以月色繪景,點出了山居清麗幽靜的夜景。潘越《秋興賦》中“月朦朧以含光兮,凄清以凝冷”,則寫出秋夜凄涼清冷之色,同是渲染氛圍,意境不同。
《春江花月夜》中,詩人巧妙地以月串聯起諸多意象,主次分明,使畫面層次豐富,結合遠近、俯仰、感官等多種觀察角度,有力推動了整幅畫面的加速運行,令人目不暇接。此為“月”在第一小節的主要作用。
詩歌以“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過渡,承上啟下。此時,詩人不再停留于對月下美景的欣賞,而是進入了更高層次的思索,對“月”發問:“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在此時有了時空永恒的內涵,詩人在此把讀者帶進了全新的理性思考中。李白《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的永恒與人生的短暫易逝形成了對比,由此引發了詩人的惜時之感與巨人式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由月引發,卻也蘊涵著唐詩所獨有的盛唐氣象,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代的孤獨感與詩人的自信、自負極佳地糅合在一起。當然,此時詩人雖然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滲透著詩人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詩人在意象的選擇上是慎重而精細的。《春江花月夜》第三節,作者不再停留于對時空、宇宙人生的哲理之思,而是以“月”之徘徊,引入了游子與思婦之思,“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明月朗照,愁思難以拂去,把愁思寫得真實可感,引人遐思。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在二詩中同樣有了寄托相思與思鄉懷人之感。這種入景入情的方式,把愁思刻畫得淋漓盡致,全詩最后以“落月搖情滿江樹”回歸詩題,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完美地糅合,不愧為“盛唐第一詩”。
由此,“月”這一意象在《春江花月夜》中有了多元的內涵,把握住“月”的意象及內涵,也就把握住了本詩的文脈,也就品出了詩人復雜的情懷。
教師指導學生品讀古典詩歌意象也是同理,從意象的精確捕捉,到意象特征的準確把握,以及從中品悟意象所蘊含的深層內涵和詩人的復雜情感,對于培養學生的讀詩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