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翠芬
【摘 要】 畫家作畫巧妙布白,給欣賞者以遐想的空間;音樂家演奏刻意停頓,讓聽眾細品絕佳境界;教學布白的藝術是指在教學中教師遵循藝術創作中“虛實相生”的規律,有意留下某些“空白”并以此引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提高教學藝術效果和水平的活動。教師上課在細密處留有余地,恰當好處地“布白”,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我認為在高三政治復習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善用布白藝術。
【關鍵詞】 高三 政治課 布白
一、善用布白,巧設層層懸念
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一些懸念進行布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故布迷陣,層層渲染,帶給學生欲解不能、欲罷不忍的一團“迷霧”,使學生的大腦皮層產生“興奮灶”,從而急于探知其中的奧秘,走出迷宮,卻又仿佛是“山重水復疑無路”,待探求、思索之后,終于豁然開朗,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例如,有一位教師在復習《生活與哲學》中“靜止是相對的”觀點時,用下面的事例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法國飛行員碰到了一件極不尋常的事(設疑1:什么事呢?)。這位飛行員在2000米高空飛行時,發現臉旁有一個小玩意在游動。他以為是一只小昆蟲,便敏捷地把它抓了過來。仔細一看,他大吃一驚(設疑2:為什么?),原來是一顆德國制造的子彈!飛行員為什么能抓住飛行著的子彈呢?(設疑3:為什么能抓住?)”這樣,層層設疑、緊扣心弦,激起求知欲望。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聯想:子彈的初速度為800—900米/秒,隨后會逐漸減至40米/秒,這與飛機飛行的速度大致相當。最后,學生頓悟,運用哲學解釋:飛行著的子彈相對于飛機上的飛行員來說是靜止的,所以,飛行員能抓住子彈。這樣,層層懸念布白,讓學生去思考、探索、歸納、總結,在歡樂、輕松的氣氛中得出正確結論。
二、善用布白,明辨易混易錯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學生的思維活躍于疑問的交叉點。為此教師應依據教材內容,抓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征,精心設疑,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同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狀態,引起學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主動積極地學習。教師可以故意設置一定的教學錯誤,引導學生去發掘錯誤,從中培養學生的問題發現能力、辨別能力,檢測學生理解知識的程度。
此外,還可以將“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設錯成“客觀存在性”;“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寫成“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等等。這類“布白”可使學生的思維保持在活躍狀態,將注意力投入到對教學內容的積極思考中,同時也能激發學生聽課熱情,提高教學效率。
三、善用布白,建構知識框架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健康的人面對一種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就會在知覺中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急于要改變它們并使之成為完美結構的傾向,從而引起一種進取、追求、充滿緊張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對教師培養學生想象力大有裨益。
例如,在復習《政治生活》第二單元的知識體系時,我先引導學生回顧這個單元所涉及的主體主要是哪個?政府的性質是什么?政府的宗旨是什么?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及其要求是什么?政府如何依法行政?政府接受監督有什么意義?政府接受監督有哪些舉措?政府如何樹立威信?學生踴躍參與、積極動筆設計、紛紛舉手回答,最后與教師一起建構第二單元的整體框架。教師還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在教學時留有余地,有目的地創造知識上、板書上的暫時性“空白”,讓學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學生生出“實”來,以收到“言雖盡而意無窮”的教學效果,既實現了對知識的整合,又達到了情感的升華和覺悟的提高。
四、善用布白,師生共評試卷
一堂成功的試卷講評課,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表述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時間,允許學生對試題自我評價,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如答問、質疑、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整個講評過程中學生情緒亢奮,思維得到激活,從而有助于政治知識的掌握和解題能力的提高。
五、善用布白,決戰臨近的高考
1. 重溫錯題,查漏補缺
一進入高三,我就要求同學開始注意整理“錯題本”。臨近高考,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將一年來累積的“錯題本”拿出來,每天有計劃地“精讀”、“掃描”或重做一部分。凡以前錯了的選擇題,應該是自己的薄弱環節,知識盲點所在,通過這樣的方式,就能夠避免犯第二次、第三次的錯誤,確保做過的不要重錯。
2. 回顧知識,鞏固教材
在考前最后十天,學生還要利用好一切時間回歸教材一遍,再一次鞏固教材、查漏補缺。可以在晚修自習時間,甚至在上學的路上、吃飯的間隙、睡覺之前等,對每天所學習的內容如過電影一樣進行“回放”、“定格”、“特寫”,如果記憶模糊或是回憶不起來,就要及時查看書本,以便補充到位。
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同錘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教學空白藝術的運用正是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學生的情感,發展學生的個性的有效途徑。布白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少著墨,多布白,讓“無語之處皆成妙境”;少精講,巧布白,讓“無語之處盡得風流”。”只有這樣,才能讓“布白”美麗起來,精彩起來,從而使我們的教學更富有成效,最終適應新時代、新課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楊擁軍.語文教學中的布白藝術.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06(1).
[2] 張國強.巧用“布白”處理好教學中的“講”與“不講”關系.文教資料,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