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雖然是基于無產階級立場進行的論述,但是其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該項理論的應用上具有一定的優勢,而且該項理論在新新民主義時期就已經被著重研究,這也為其后續的作用奠定了基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并將其作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無產階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政治經濟學主要探討的是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生產關系”,然后從中總結出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它的發展經過了政治哲學到古典政治經濟學,再由古典政治經濟學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漫長過程。馬克思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不僅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明確論述,而且也做出社會主義終將取代資本主義的預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呈現出的經濟規律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而且此理論經過不同國家和學者的研究和實踐應用后出現了多種不同的結論和判斷,比如新中國成立后就依據此理論構建了以“計劃經濟”為主的發展方式,雖然這種方式隨著時代發展逐漸展現出它的弊端,但是在特定時代,這樣的結論是具備一定正確性的。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概述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研究,然后結合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而創立的可以作為無產階級發展理論基礎的政治經濟學。在這項理論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進行了深入剖析,并且從中發現了資本階級對無產階級進行剝削和壓迫的手段——“剩余價值”,這也解釋了兩個階級之間必然會出現斗爭的原因。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研究中,馬克思認為勞動者的社會勞動時間與最終獲得的收益并不對等,兩者之間的差值被資本家所剝削。之所以會產生“剩余價值”,那是因為社會上的生產資料全被資本家所占有,他們通過延長勞動時間以及提升技術水平來讓勞動者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1]。該理論中的邏輯關系可以通過五個要點進行構建,第一是勞動價值理論,主要對商品價值的衡量方式進行論證;第二是對商品生產過程中的勞資關系進行分析,即雇傭者與雇主的關系;第三是對生產過程中剩余價值的產生過程進行論述,并且研究資本主義社會中剩余價值的最終去向;第四是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化之間的矛盾;第五是根據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對抗性矛盾,進而得出資本主義將會被社會主義取代的結論。這五個要點貫穿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中,以利于人們可以通過邏輯串聯來分析經濟發展規律。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將其中國化的過程,目的是能夠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的發展進行指導。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探索期
在新文化運動之后,中國無產階級作為新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在這個時期,中國的社會發展呈現出“混亂無序”的特點,很多知識分子開始通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來進行研究,進而推動了該理論在中國的成長。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由于社會形勢動蕩不安,很難存在正常的經濟生產秩序,這樣的狀況導致很多經濟理論無法得到驗證[2]。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社會逐漸進入平穩發展狀態,并且中國的社會體制是社會主義社會,這說明中國社會跨越了資本主義直接進入了社會主義。當時的中國經濟亟待發展,在經濟理論方面主要是借鑒蘇聯,但是這樣的方式很難適應中國當時的國情,于是國家領導人在重視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并且在研究中借鑒了列寧等人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性,人們對該項理論的認識還處在初級階段,并且由于當時的中國在發展經濟方面并沒有太多經驗,導致出現了很多現實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期
該項理論的發展期為中國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社會在經過十年文革的破壞之后,其經濟發展急需獲得正確的引導,而改革開放為該項理論提供了新的實踐平臺。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有很多問題需要被解決,主要是對文革遺留問題的清算,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并且還是以追求“集體利益”為根本出發點。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前行,人們開始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來解答認識上的問題,比如人們認為按勞分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但其實資本主義的按勞分配是以剝削勞動者剩余價值為前提的,而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是以滿足勞動者生活需求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反映出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不是剝削和壓迫,而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為主。改革開放帶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并且讓人們認識到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并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可以通過融合來達到經濟發展的目的。在十五大之后,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得到了確立,即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這項制度為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逐漸開辟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蓬勃期
在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迎來了經濟發展的蓬勃期,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無論是對社會生產關系的論述還是對社會生產力的論述都與中國社會發展相匹配。中國社會在該項理論的指導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整體國力也進入世界前列。但是在這樣良好局面的背后,卻存在著多種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中國社會生產關系中仍然存在著體制性和機制性的障礙,導致中國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很難得到根本改變[3]。除此之外,中國社會中的貧富差距有著越來越大的發展趨勢,這為社會的發展埋下了嚴重的隱患,并且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建立在資源破壞、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基礎上,導致經濟發展與環境、公益等之間出現了矛盾。中國領導人在此項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的發展理念,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進入蓬勃發展期,其實踐價值有極高的指導性。
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基礎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價值已經得到了驗證,始終堅持這項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可以指導社會經濟建設
在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中,人們通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社會實踐的結合,開創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雖然這項理論中主要論述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關系,但是其提出的多種理論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指導價值。比如在“剩余價值”的論述中提出了創造剩余價值是資本家剝削也壓榨勞動者的一種方式,但是“剩余價值”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將剩余價值占為己有的資本家,并且“剩余價值”創造的越多,越能體現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所以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可以理解為創造“剩余價值”的過程[4]。此項理論的指導性并非直接拿來使用,而是通過對實踐問題的研究,從中找到與理論的相通點,進而揭示出相應的發展規律。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利于推進改革實踐與理論創新
此項理論的“中國化”是其存在的價值體現,因為通過“中國化”的過程,此項理論能夠被用來解決中國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而開創新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本來就是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來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關系進行研究,而中國作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在使用和研究上具有極大的優勢。但是中國也要從“蘇聯解體”中借鑒其失敗的經驗,即絕不能盲目照搬理論成果,否則就會面臨失敗的危機。中國社會發展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然后結合該理論進行研究和創新,進而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如果沒有此項理論的存在,那么中國的發展還需要走更多彎路才能步入正軌,這也是始終堅持這項理論的原因所在。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分配制度與市場經濟的影響
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分配制度是由生產制度所決定,當社會生產關系中的矛盾消失后,勞動者進行勞動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生存,而且還加入了建設社會的成分,并且在獲取收益時是按照自身“需求”,這就是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的分配制度:各盡所能,按需分配[5]。但是在社會的實際發展過程中發現,這種“按需分配”必須是在國民素質和社會生產力達到極高水平時才能實現,如果盲目追求“按需分配”則會引起社會不公,進而導致社會生產力下滑,所以現在中國的分配制度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計劃經濟”十分推崇,認為其是解決生產資料私有化的唯一手段,但是隨著“計劃經濟”弊端的顯露,發展“市場經濟”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措施。但是馬克思推行的“計劃經濟”仍舊可以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作用,具體表現為國家的宏觀調控。
參考文獻:
[1]中國政治經濟學年度發展報告(2017)[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8,(03):3-102.
[2]郭松.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實踐歷程研究[D].西北大學,2017.
[3]陳欣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7.
[4]富麗明.經濟全球化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比較[D].遼寧大學,2016.
[5]朱斌.馬克思相對剩余價值理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6.
(作者簡介:劉鵬坤,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級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