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摘 要】康巴涵蓋四川、西藏、云南、青海四省區各一部分區域,藏族是這片廣袤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主體民族,康巴藏歌是康巴藏族歌曲的總稱,其種類繁多,五彩紛呈,風格獨特,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藝術瑰寶,其演唱技巧既有藏民族特有的聲樂傳統手法和特質,又融合了現當代科學發聲的原理和理念,是當代聲樂藝術的亮麗風景,也是文化積淀、傳承與發展創新的典范。
【關鍵詞】康巴;藏歌;演唱風格;演唱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5-0032-03
一、康巴地域概述
康巴是傳統所指的組成我國藏區的衛藏、安多、康巴三大區域的其中之一,它包括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及果洛藏族自治州、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四川涼山木里藏族自治縣等地,人口約240萬左右,總面積約66萬平方公里,約占整個藏區面積的33%和人口的53%。
康巴藏歌是康巴地區藏族歌曲的簡稱和包容,涵蓋一切反映康巴藏族歷史、生活、愛情、勞作、娛樂等方面的歌曲門類。康巴藏歌的生成和發展有著特殊的淵源和背景。其一,康巴地區有漢、藏、彝、納西、羌、傈僳、白、回、獨龍等多個民族。這些多民族語言、文化、習俗、宗教等相互融合,和諧發展,為藏族歌曲的多樣化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其二,康巴地區既有草原大川、也有高原湖泊,既有冰川雪嶺,也有激流長河,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靈,為藏族歌曲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環境和場所。第三,康巴地區歷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絢麗多彩的多民族習俗和風情節日(如藏歷新年轉山會、跑馬節、賽馬會、酥油花會、金馬節、央勒節、迎秋節、望果節等)為藏族歌曲的繁榮和傳承提供了舞臺和空間。春夏秋冬,寒來暑往,藏族--高原民族就是以這種頑強的精神和意志,在吉祥和歡樂的歌舞中開創新生活的每一天。
二、康巴藏歌的類型
康巴地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藏族歌曲如點點繁星,五彩斑斕,其樣式、其種類不一而足,豐富多彩。在廣袤的康巴藏區,各族人民融合雜居,多民族文化交相輝映,因受多元文化、藏傳佛教、民族風俗、生存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孕育出了魅力無窮的康巴藏族歌舞。藏歌更是響徹于藏區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無論男女老幼,農牧僧眾,皆能睹物而歌,信口而歌。康巴藏區不僅有聞名世界的“宇宙之音”——《康定情歌》,更有神奇動人的《格薩爾》說唱,還有無人逾越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公元1687年—1707年)創作的詩集《情歌》(藏區著名歌曲——《潔白的仙鶴》《在那東山頂上》都是出自本詩集)。從種類來分,康巴藏歌可以分為“魯類”“諧類”“自由體”以及創作歌曲幾大類。
“魯類”藏歌產生于公元8世紀以前,“魯”即是歌謠,是一種純歌唱的表演形式,如牧歌(“卓魯”)、山歌(“拉魯”)、苦歌(“焦魯”)、情歌(“嘎魯”)等,其中情歌(“嘎魯”)在康巴藏區的藏歌里面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又可以細分為:戀情歌、逗情歌、定情歌、思情歌、會情歌、誓情歌、悲情歌、試情歌、娛情歌、拒情歌、送情歌、冤情歌等等,這些情歌比較鮮明地反映了康巴地區人們追求浪漫愛情,熱愛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除此以外,一部分情歌還包含了父母之情、家鄉之情、朋友之情、山河之情,因此,情歌的內容豐富、感情真摯。
“諧類”藏歌產生于公元十七世紀左右,“諧”即是舞諧,是一種以歌為主,歌舞結合的表演形式,在演唱“諧類”藏歌時,演唱者一般心隨歌動,舞隨聲起,悠然而歌,翩翩而舞,歌舞交合,怡然自樂!“諧類”藏歌主要有弦子(“康諧”)、踢踏(“堆諧”)、鍋莊(“鍋卓”)、酒歌(“羌諧”)、勞動歌(“勒諧”)、箭歌(“達諧”)以及“囊瑪諧”等。其中,勞動歌(“勒諧”)又有打墻歌、打青稞歌、打奶歌、打土巴歌、擠奶歌、收割歌、犁地歌、除草歌等。鍋莊(“鍋卓”)種類繁多,僅在康巴藏區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就有木雅鍋莊、真達鍋莊、嵐安鍋莊、新龍鍋莊、九步鍋莊、丹巴鍋莊、瑪尼鍋莊、瘋裝鍋莊等數種。“諧類”藏歌總體特點是音韻有致、旋律流暢、節奏鮮明、抒情性強、舞蹈感足。
“自由體”康巴藏歌更多地是指原生態民歌體裁,是一種格式相對自由,樂句不規整,演唱抒情而隨意的純歌唱表演形式。
康巴藏歌中的創作歌曲是指根據藏族傳統音樂的特點和手法,創作的反映新時代康巴人們生活、工作、愛情、親情、友情的新時代歌曲,這些歌曲品種樣式較多,既有一般群眾性歌曲,如《閃亮的酒杯》《桑吉卓瑪》《游子的心》,也有少量藝術歌曲,如《一個媽媽的女兒》《香巴拉》,既有多聲部合唱藏歌作品,如《香格里拉》《天路》,也有少兒歌曲《媽媽格桑啦》等。
三、康巴藏歌的演唱風格
康巴藏歌由于其種類繁多,特點各異,因而也就決定了康巴藏歌的演唱風格要有所區分和掌控。面對不同的體裁,不難發現藝術家們總能精雕細琢,找準其合適的演唱風格和處理手段。康巴藏歌音域寬廣,節拍自由,旋律高低起伏,高亢遼遠,從調式上看,一般以五聲音階的宮調式、徵調式、羽調式占多數,六聲、七聲調式為輔助,交互融合,這種調式特點,增強了藏歌的民族色彩和內在魅力,為藏歌的演唱和表現做好了鋪墊。藏族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演唱的《翻身農奴把歌唱》以其細膩的表現手法和舒展亮麗的唱腔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出生于康巴昌都地區的著名歌手韓紅在演繹《天路》時,總有一種莎拉布萊曼似的天籟般聲線和情緒;而來自康巴地區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瓦加毛吉總能以其純凈的嗓音、高遠深邃的演唱,令人久久沉浸在藏族音樂的世界里。康巴藏歌的演唱風格總體是:“魯類”藏歌多高揚而遼遠,“諧類”藏歌多抒情而動感,具體而言,山歌(“拉魯”)高亢,牧歌(“卓魯”)悠長,苦歌(“焦魯”)沉緩,情歌(“嘎魯”)婉轉。而“諧類”藏歌弦子(“康諧”)需悠揚、踢踏(“堆諧”)講粗狂、鍋莊(“鍋卓”)起伏有韻、酒歌(“羌諧”)熱情豪放。當然,這些演唱風格跟實際的演唱環境和氛圍也是緊密聯系的。風格因曲因人而異,情感因人因事而發。
四、康巴藏歌的演唱技巧
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藏文是拼音文字,由30個輔音字母和4個元音符號組成,發音部位基本上都處于口腔的最前位置,發音時,除阻后的聲音突然而短促,濁輔音聲母趨于清化,復輔聲母趨于簡化和消失,元音有長短區別,并與聲調有互補關系,單元音韻母增多,特別是鼻化元音,藏語有較完整而穩定的聲調系統,而且數量有增多的趨勢。康巴藏歌在演唱時非常注意自身獨有的特質,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完全使用大本嗓。
(一)非常重視歌唱語言的準確性,藏語和普通話力求規范和標準,在演唱原生態民歌的時候,善于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很注重聲情并茂的表演唱。如康巴地區之一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基本不受四川方言的干擾和影響,藏歌的演唱一貫比較干凈而準確。
(二)非常講究氣息的運用和控制,筆者在聲樂教學中發現普遍的藏族學生都能較好地對歌唱氣息進行把控,特別是在擔任甘孜藏族自治州“快樂男聲”分賽區評委工作時,面對數以百計的藏族歌手或者組合時,感覺尤為明顯,這種對氣息的有效控制應該是與日常的歌唱行為習慣和氣息意識分不開的。原來藏歌經常都會在歌曲高潮處設計一些有難度的個性化表現,因此藏族孩子習慣了這種氣息支撐的訓練和鞏固。
(三)“舞必歌”“歌必舞”為藏歌的演唱增添了表現力,在教學中,筆者發現藏族孩子更喜歡在空間更大的場地或舞臺演唱,而不喜歡中規中矩在教師琴房狹小的空間被“捆綁”著學習歌唱。無論是練聲還是作品演唱,基本都希望用上肢體語言,在動中唱、在動中練。這種與眾不同的特質使聲樂學習提高了效率,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四)“振谷”的技巧運用,“振谷”又叫“縝固”,它是藏族人民獨有的一種歌唱技巧的藏語名稱,“振谷”原本是藏戲唱腔里一種與跳音相關的特殊而高難度的聲樂演唱技巧,后來逐漸形成藏族聲樂演唱的基礎元素和演唱特質。按照藏語的直譯,“振或縝”指喉嚨聲帶,“谷或固”指彎道,“振谷”是一種運用氣息和喉頭協調配合形成得非常富有藏族特色的演唱技巧,也即裝飾性技法。它是一種風格性、規律性很強的(從兩個音的“縝固”形態到十二個音的“縝固”形態都存在)音樂表現形式,其聲樂技術含量很高,所以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康巴藏歌演唱中,作為一種特殊的演唱技法,“振谷”的運用與藏語元音的音韻、聲調有著緊密的聯系。從“振谷”技法的基本形態而言,其音樂走向的共同特征就是裝飾性常常圍繞上行或下行樂句,呈現起伏有致地波浪式回落狀態,而音樂主要由主旋律和具有強烈民族風格的后綴型“振谷”音型結合而成,這種隨處可見,隨時相生的,數量不等的裝飾音,為音樂作品的情感傳遞、聲樂演唱效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優化、美化作用,有效地增強了作品風格的表現力。“振谷”這種跳音技法和我們傳統意義上靠橫膈膜支撐的短促跳躍技法不一樣,它一般由最少兩個音,最多十二個音組成一個“振谷”跳音形態,演唱時,要求喉頭穩定,氣息有控制,聲帶有配合,在咽后上方發出一種過渡性的似斷非斷,斷中有連的連續跳音,這種跳音更多需要喉部力量的支持才能完成。筆者發現,不是所有的藏族孩子在演唱藏歌時都能很好地運用“振谷”技巧,依然需要引導和“培訓”。
(五)“嗽音”技巧運用,嗽音是在藏歌節奏比較自由的山歌、牧歌等體裁中常運用的歌唱技巧,這種技巧很多時候也有即興發揮的成分,在歌唱進行中,當第一個音從正常的音量發出后,后面的音逐步在音高轉換的過程中發出以舌根音(舌面后音)“h”為字頭音的“he”(嗬)、“hei”(嘿)等音或“ê”音。這種音取決于氣息的控制和聲帶的放松,低處有點類似于輕微的咳嗽,高處則能把山歌和牧歌的高亢嘹亮表現得淋漓盡致。嗽音是一種很有特點的演唱技巧,筆者經常為名副其實的原生態藏族歌手的嗽音技巧而折服,應該說嗽音是我們民族聲樂寶庫中的財富。
(六)其他裝飾音的運用,康巴藏歌在演唱技巧上還更多地采用前倚音、上滑音、下滑音、頓音、連音等技術性處理,可以說裝飾音的使用是藏歌演唱技巧的重要特質,一首簡單樸實的藏歌通過使用這種裝飾音(單裝飾音、雙裝飾音、多裝飾音)技巧,讓旋律變得異常豐富,讓歌曲的形象變得栩栩如生,讓歌曲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傳遞。
這首由李坤作詞、閻飛作曲的經典藏歌《翻身農奴把歌唱》,由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多次傾情演唱,從作品引子部分對“嗽音”的使用,再到裝飾音(前倚音、滑音、連音)的使用和“振谷”的技巧呈現(“萬丈”—兩音振谷形態、春光—三音振谷形態、無限好——四音振谷形態),無一不帶著濃厚的藏族聲腔演唱特質和歌唱技巧。
五、結語
康巴藏歌的風格和演唱技巧是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康巴兒女創造積淀的財富,是民族文化大家園中的奇葩。這些演唱風格和演唱技巧將原生態藏歌的唱法和中西聲樂理念不自覺地進行了有機結合,如歌唱語言、歌唱位置、真假聲結合、歌唱氣息的支撐和控制、喉頭的穩定與控制等。不僅如此,還以其獨有的特質,如振谷、嗽音、裝飾音、歌舞結合等手段的使用,為民族聲樂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康巴藏歌不再是躺在高原的藝術品種,它已經以其鮮活的形象,獨具的魅力走向平原大川,走向世界,喚起人們無限的遐想和向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對康巴藏歌進行挖掘、搜集、整理、研究、傳承是廣大民族音樂工作者共同的使命。
參考文獻:
[1]《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藝術志》,甘孜州新聞出版局出版2007.10.
[2]《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歌集第一卷》,甘孜州文化局集成辦公室編1987.05.
[3]《康定傳統情歌精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10.
[4]更堆培杰《西藏音樂史略》,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5]孟新洋《藏族歌曲的演唱風格與技巧初探》,《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03期.
[6]常留住《藏族歌曲聲樂教學曲集》,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3月上海第一版.
[7]次仁朗杰 衛英《略論藏戲唱腔(囊達)的演唱藝術》,《西藏藝術研究》 2009年1期.
[8]覺嘎《西藏傳統音樂的結構形態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9]歐陽昭《藏族原生態民歌的審美特征》,《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4期 2009年8月.
[10]馮伯陽《藏族音樂文化發展初探》,《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85年第02期.
[11]胡金安《對藏戲聲樂的一點淺見》,《藝研動態》1986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