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昕
【摘 要】接觸一門外語時,學習者習慣性用母語的思維去理解外語,這有利于理解兩種語言的共通之處。然而,這也有可能對兩種語言的不同之處造成錯誤的理解。如何在翻譯時尋求共同點,尊重差異成為衡量翻譯水平的重要原則。
【關鍵詞】外語益處;語言差異;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5-0244-01
一、外語學習之益
(一)首先,學習外語益處頗多:學習一門外語能夠結交更多的朋友,利用這一工具查閱更為豐富的資料,能夠開闊視野,增長才干,有利于研究學習,可以作為未來的一種謀生的手段。可以說學習外語是一門比較實用的學科。
(二)其次,語言的組織形式體現了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學習外語,有利于突破原有思維的束縛,轉變思維方式,促進個人的發展。
(三)最后,學習外語使得大腦處于長期活躍狀態,減少一些疾病發生的概率。
二、英漢雙語的同與異
(一)英語漢語產生于人類社會之中,雖然產生的地域有很大的差異,共同點仍占據主體。經濟全球化促進兩國交流借鑒,增進彼此的理解,也極大地促進了兩種語言文化的理解。
(二)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免會將英語與漢語進行對比,對比之后,發現兩者有很大的差別,英語注重完整嚴謹的語法體系,漢語注重表情達意,這無疑給兩種文化的交流帶來不小的阻礙。由于語言是某一個區域產物,它體現該區域的特點,因此存在著自然環境、風土人情的差異,這不免有礙于地區之間的溝通交流。就以梅花為例,中國屬于季風氣候區,有著特有的動植物物種,比如梅花。而英國屬于溫帶海洋氣候,在當地并沒有梅花這個物種,所以沒有梅花這個名詞,在一個沒有梅花的國度,我們又如何讓英國人理解中文中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寓意呢?
三、翻譯之難
(一)詞義
字典上的單詞含義豐富,詞語的解釋少則數個,多則數十個,字典上有好多同義詞作為該詞的解釋,從某種意義上這些同義詞是對于該詞詞義的一種模糊理解,卻未能更為精確地表示出原單詞的本意。一國語言之中,不同層次人使用的語言各不相同,或粗俗或優美,英語和漢語能否以該研究角度進行深入區分,以減少翻譯對于原文本意的背叛。
(二)諺語和習語
對于翻譯這一難題,兩國之間的諺語和習語是語言翻譯的難點,翻譯作品主要閱讀對象是源語知之甚少或知識儲備不具備翻譯能力的讀者。因而引進外國作品時,應考慮如何擺脫翻譯體,翻譯作品能否為大眾所接受,如何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相應地,將本國文化介紹出去,能否融入另一種文化氛圍,并為外國人所理解成為衡量翻譯作品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語法結構
相對于英語而言,漢語大多是約定俗成的。受歷史因素影響,白話文的發展時間并不長,語法中一部份來源于文言文,一部分來源于外語的語法體系,所以漢語的語法體系比較模糊,如果對漢語沒有足夠了解,就會產生一些大眾很難理解的翻譯體作品,這樣的作品達不到翻譯的初衷,或者說是失敗的翻譯作品。
(四)寫作技巧
在一些作品中會出現獨特的寫作技巧或手法,這給翻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余光中的《翻譯乃大道》中的例子: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這一句就運用了回文的手法,無論是正著讀還是反著讀,都是一樣的。這句話單單通過字面的翻譯是無法達到原文的表達效果的。雙聲問題也極難解決。書中還寫道:“拜倫《哀希臘》之the heros harp, the lovers lute,胡適譯為‘英雄瑟與美人琴,音調很暢,但不能保留雙聲。雙聲與雙關,是譯者的的一雙絕望。”
四、結語
隨著語言產生背景及特點的深入研究,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語言本身,進一步理解它所承載的文化。翻譯對于譯者能力要求很高。翻譯不僅需要盡可能符合愿意,符合作者的寫作風格,還需了解作者寫作背景,此外,對于寫作內容譯者也應具備足夠充分的知識儲備。如何深入研究翻譯技巧值得探究。
參考文獻:
[1]余光中,.翻譯乃大道[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2]霍恩比.李旭影(譯).牛津高階英漢漢英雙解詞典(第九版)[M].商務印書館,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