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怡
【摘 要】 “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任務等,科學地解決語文課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切實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從“立足文本,科學解讀;基于學情,確定目標;關注課堂,動態調整”三方面淺談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如何確定。
【關鍵詞】 學為中心 教學內容 文本解讀 學情 動態
新一輪課改再一次把“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推上了風口浪尖。“學為中心”毋庸置疑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學習不再是學生孤立的認知活動,而是以交往和活動為主要特征。語文課堂上更具體地體現為學生與文本的交往與對話,與客觀世界的交往與對話,與他人的交往與對話,與自身的交往與對話。在這一活動中如何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實現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權利,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解決好語文課堂“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本文主要探討語文課堂該如何確定教學內容。
王榮生先生認為,一篇文章的教學內容從學生角度講可以歸結為三句話: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使他讀好。也就是說,教師要教的是學生不喜歡的地方,是學生讀不懂的地方,是學生讀不好的地方。那么教師如何準確地找到學生不喜歡、讀不懂、讀不好的地方呢?這就需要我們從學情出發,結合文本體式特點,找準文本的核心價值,確定課堂教學內容。
一、深入而科學地解讀是確定教學內容的前提
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主要來自教材文本,而文本的價值是多元的,體式是豐富的。教師唯有豐富而深入地解讀,才能為課堂教學預留充分的對話空間。教師在解讀文本時首先要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人去閱讀而非語文老師的角色,這樣就不會出現為教學設計而做過度解讀的情況。另外,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還要關注文章體式。詩歌和散文,小說和戲劇,不同體式的文本要讀出什么,怎么讀是不一樣的。比如小說,我們常常是以人物、情節、環境為著手點,以探討它的主題。當然,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僅止步于此遠遠不夠,還須結合學情來考慮。
二、學情調查是確定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
(一)學情調查要具體有效
“學情”是學生知識起點、學習任務、學習特征、學習習慣、興趣愛好、年齡特征等各種因素的綜合。
關注學情在日常教學中并不陌生,但大多數教師對學情的總結都只是經驗的表述。我們常聽到農村教師抱怨學生差,但究竟“差”在哪?是一貫的“差”還是具體到某一類文章亦或是某一篇文章?王榮生先生認為:“學情的分析,如果不是具體到每篇課文學生所具有的學習經驗、他們已經懂了什么、已經能讀出什么、他們還有哪些不懂、還有哪些讀不好、感受不到的,實際上等于沒做過。”目前“談話法”、“問卷調查法”和“測驗法”是大多數教師普遍采用的調查方法。通過具體有效的調查,我們能發現學生的已知和未知,發現他們的興趣點和盲點,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教師對學情的分析結果要融入到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學情調查是為確立教學目標提供依據,為解決學生閱讀困難做好準備。在進行學情分析時,除卻對學生現在狀態和發展狀態分析,更重要的是落實到個體,進行“具體學情”分析,確立教學目標。這樣才能做到教未知而不教已知,引導學生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懂到懂,切實提高課堂效率。
三、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還需考慮課堂變量,注重動態生成
課堂教學內容只有在完成課堂時才算真正確定。如果說解讀和設計是預設部分,是可確定的,那么課堂的動態生成的內容則是不可確定的。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文本時,要根據課堂上的“變”,增加或減少課堂內容。所以說“‘完整意義的語文教學內容應該是——‘確定與‘不確定的和諧統一。我們應該在確定中創設不確定,在不確定中達到更高的確定。”
語文教學內容的隨意與不確定是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在“學為中心”理念的引領下,立足文本、從學情出發、關注課堂動態,確定教學內容,以期創設真正的生本課堂。
參考文獻
[1] 王榮生.依據學生學情選擇教學內容[J].語文學習,2009(12).
[2] 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曹忠華.尋求“完整意義”的語文教學內容——也談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與“不確定”[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