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摘要:黑龍江省雞西市是一座煤炭資源型城市,長期以來依靠煤炭資源的發展模式造成煤炭資源衰竭,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失衡等問題,城市可持續發展受到阻礙。城市生態競爭力對于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重要作用。結合黑龍江省雞西市生態競爭力發展現狀,提升雞西市城市生態競爭力的對策是: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生態工業體系;開發工業遺產,發展特色旅游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造生態城市;吸引高素質人才,完善人力資源結構。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生態競爭力;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0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4-0011-03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赴東北考察期間召開的“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提出綠水青山與冰天雪地是東三省的生態優勢,要落實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生態環境監管,加快國家公園、生態補償等生態文明改革舉措,打造天藍山綠水清的生態環境。黑龍江省是我國煤炭、石油等重要礦產資源與能源供應基地,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及可持續發展直接影響黑龍江振興。雞西市作為典型的成熟型煤炭資源型城市,煤炭資源基本枯竭,現重點發展石墨資源的開采與精深加工工業,綠色食品產業和醫藥產業,未來在繼續關注主導產業轉型發展的同時,還應重視城市生態競爭力的提升,以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城市生態競爭力的內涵
生態城市的概念最初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1年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研究過程中提出,之后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國內外很多學者對生態城市、城市競爭力理論進行了研究,雖然研究的角度,內容及觀點不盡相同,但基本都認為城市的發展中一定要重視生態環境建設與生態安全,人類自身的發展,經濟的增長、社會文明的發展都應與自然相和諧,這樣才能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競爭力是城市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城市建設情況的綜合體現,能夠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城市是由人口、資源、自然環境、經濟和社會組成的綜合系統。城市系統中的各個方面都會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共同發展。因此,城市生態競爭力可以理解為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最終實現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煤炭資源型城市是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并將其作為自身發展的主要動力,以與煤炭相關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城市。這類城市往往資源過度開采,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產業結構單一,第三產業發展緩慢,資源枯竭后經濟轉型發展困難,可持續發展能力弱。因此,提升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競爭力將有利于其轉型及可持續發展。
二、雞西市城市生態競爭力現狀
(一)自然地理環境
雞西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1957年建市,為黑龍江省四大煤城之首,亦有“中國石墨之都”的美譽。雞西市面積為2.2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85.9萬人,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形以山地、丘陵和平原為主。森林覆蓋率28%,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11處,興凱湖、珍寶島、鳳凰山、東方紅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興凱湖已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有濕地、草場547萬畝,水面424萬畝。水資源總量39.4億立方米。境內擁有探明礦產資源54種,已開發利用二十多種,主要有煤炭、石墨、硅線石、鉀長石和鎂等。煤炭地質儲量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年生產能力3600萬噸。石墨探明儲量5.4億噸,居亞洲第一,50%以上為優質石墨,產量約占全國的40%。
(二)經濟發展
從雞西市經濟發展相關數據(表1)可以看出,2013年以后,雞西市經濟趨于平穩發展的態勢,2014-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保持續小幅度增長,2017年為530.1億元,同比增長6.5%。2013年以來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經濟發展主要指標持續增長。2017年全市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6.2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3.9億元,比上年增長8.7%,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20.5億元,增長8.7%,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3.4億元,增長8.3%。全年實現固定資產投資金額比上年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投資金額比上一年增長了49.7%,而第三產業投資金額下降了6.0%。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59.8億元,增長24.0%,占比為63.3%。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在建項目761個,在建項目中計劃總投資億元及以上項目113個,共完成投資105.3億元。
■
(三)能源消耗
2018年,雞西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為234.8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7.6%。能源消耗主要來自于采礦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等高耗能行業。這些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耗有升有降,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綜合能耗都有所下降明顯,為23.5%。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綜合能耗116.2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9.6%;非金屬礦采選業綜合能耗5.6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26.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綜合能耗12.4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27.8%;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綜合能耗10.8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23.5%;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綜合能耗85.8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8.6%。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加工轉換效率合計為81%,比上年提升2.8個百分點。其中,火力發電和煉焦與制氣加工轉換效率提升較明顯,分別提升2.4和2.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用電量增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1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3%。工業企業三個行業大類中,采礦業用電量增幅為6.1%,制造業增幅為增幅2.5%,電力、熱力、燃氣、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6.0%。
(四)產業結構
雞西市是依托煤炭資源而發展起來的工業城市,從一二三次產業的發展來看,產業結構并不合理,第二產業長期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近年來,雞西市以穩增長、調結構為基本目標,持續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優化升級,使第二產業的比重有了明顯下降。從圖1中可以看出,2013年第二產業的比重為38.5%,到2017年下降到24.3%,同時,第三產業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2017年為40.1%,超過了第一和第二產業,使得雞西市的產業結構更趨于合理。在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過程中,注重改變工業產業結構單一的情況,采取多層次的產業結構發展模式,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部門和服務業,使得資源配置更為合理,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目前,煤炭、石墨、綠色食品、醫藥是雞西市四大主導產業。
■
(五)生態環境
雞西市在發展過程中,煤炭、石墨等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加工制造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出現了地表下沉、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污染,空氣質量下降等環保問題。近年來,雞西市政府非常重視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制定了環境保護的相關要求、管理辦法與實施方案,強調主管部門的考核問責,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實施生態環境的保護修護工程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2017年全年造林面積1958.5公頃,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2015、2016兩年空氣質量優良率都在93以上,2017年有所下降,未來還應繼續關注空氣質量,減少污染物排放,控制住PM2.5對大氣質量的不良影響。
■
三、提升雞西市城市生態競爭力的對策
(一)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生態工業體系
1.降低工業能耗。降低工業能耗要加強對高耗能行業的重點企業的監測與引導。采礦業及石油、煤炭等燃料加工業是雞西市高耗能行業,也是節能減排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一是嚴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項目的審批,同時加速淘汰落后產能。二是監測與引導高耗能企業的生產。政府應定期監測高耗能企業的能源消耗情況,及時采取措施;企業應及時淘汰高耗能設備,升級生產工藝、在生產中采用高新節能環保技術,減少能源消耗與工業排放,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
2.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隨著傳統能源煤炭、石油的不斷消耗與減少,發展新能源產業是優化能源產業格局,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雞西市的新能源產業已經起步,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項目正在投資建設,石墨烯也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的生產。我國新能源產業目前發展環境及前景良好,未來雞西市應抓住有利時機,大力扶持新能源產業發展,加快形成以煤、電、油、氣等傳統能源為主導,以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為特色的能源產業格局,逐步改變雞西市電力生產以燃煤為主的狀況。
3.提高能源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節約能源的有效措施就是提高能源與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應停止使用能源消耗高的設備與技術,鼓勵企業采用節能環保的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進行生產,來降低自身能源消耗。采用熱電聯產提高生產過程中余熱余能余壓的利用,實施潔凈煤技術,合理利用石油和天然氣。對于不同的資源進行分類回收利用,例如用開采煤炭過程中產生的煤灰、煤矸石等廢棄物進行制磚,廢棄物產生了新的經濟價值又保護了環境。
(二)開發工業遺產,發展特色旅游業
工業遺產是指為工業活動所造建造的廠房、倉庫、機械設備等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或場所。這些工業設施及建筑已經不再進行工業生產活動,但占地面積大,歷史悠久,代表著城市工業發展的歷史,于是通過對這些工業遺產進行保護、改造和再利用,開發成展示該地區工業文明進程與社會發展的觀光休閑文化區,就是工業遺產旅游。國內外許多工業城市都開展了工業遺產旅游,像德國的魯爾區的轉型中,對工業文化遺產的綜合開發與改造非常成功,廢棄的工礦、舊設備和工業空置建筑成為了藝術家們的創作園地與購物休閑中心。雞西市可以在發展冰雪、濕地、森林等自然資源旅游的同時,開發工業遺產旅游。這樣一方面使閑置的建筑有了新的用途,還能提供就業崗位,解決部分資源型企業下崗職工的再就業,還能夠打造城市文化,提升資源型城市的形象,促進服務業的發展。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造生態城市
1.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我國2015年1月1日實施了新的《環境保護法》,加大了對于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使環保部門有了強有力的執法依據與執法手段,能夠更有針對性的進行生態環境監管。各級環保及相關部門應嚴格履行各自職責,制定污染防治及環境保護成效考核辦法,將考核結果作為地方各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和任免的依據。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要加強監管執法力度,要落實企業負責人第一責任制,對于“三廢”排放量大的企業要定點監控,隨時抽查,對于破壞環境、違法排放的行為要及時通過媒體平臺進行曝光,并依法處罰。在審批新項目的時候,要全面評估項目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盡量不批準高耗能項目,這樣才不會對生態環境帶來新的危害,促進經濟綠色增長,使資源型城市向生態城市轉型。
2.加強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煤炭資源型城市最初建設時往往圍繞煤礦所在地進行建設,城市建設規劃與社會功能都是依附于礦區和主導資源型工業,存在城市布局分散,基礎設施不足,水資源污染嚴重,地表塌陷等問題,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雞西市在轉型過程中應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持續穩定的資金,同時運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加快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的治理和修復,擴大城市綠化面積和濕地面積,保護動植物的多樣性。完善水利設施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
3.加大環保宣傳力度。環保意識的提升對于建設生態城市非常重要,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只要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才會自覺地去節約能源,減少排放,保護生態環境。環保部門可以定期通過網絡對企業和居民進行環保知識的培訓,也可以通過社區舉辦關于環保知識的講座或競賽活動來增強環保意識。應定期舉辦環保進校園活動,宣傳節能環保的生活方式,讓孩子們學習垃圾分類,從小養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四)吸引高素質人才,完善人力資源結構
人力資源可以說是影響城市發展的各種資源中最基本、最寶貴的資源,城市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黑龍江省地處北方內陸邊境地區,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經濟發展水平對人才都不具較大的吸引力,而且近二十年來人口呈加速流出狀態,這其中有大量的中青年高素質人才。雞西市作為正轉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人才流失現象非常突出,這對于城市長遠發展非常不利。政府和企業都應制定留住人才的相關政策和激勵機制,如薪酬的提高,多樣化的晉升渠道,良好的工作與生活環境等。同時,也要有計劃地引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所需要的高層次人才、科技型人才,創新型人才,不斷完善人力資源結構。最后,要加大教育和科技創新方面的財政投入,不斷提高全民知識文化科技素養,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長期的人才供給。
參考文獻:
[1] 劉 靜.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研究述評[J].資源節能與環保,2016(5):152-153.
[2] 陳文俊,王 榮.城市生態競爭力推進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化轉型研究[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8(1):123-128.
[3] 2018年雞西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生產消費情況分析[EB/OL].http://www.jixi.gov.cn /shujv/tjfx/201902/
t20190212_107674.html.
[4] 2017年雞西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jixi.gov.cn/shujv/tjgb/201805/
t20180516_82614.html.
[責任編輯:方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