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瑞松科技營收不但增長遲緩,而且還依賴大客戶,業績增長則靠政府補助;更為關鍵的是,其招股書中多項財務數據在勾稽上還存在巨額差異,其本次“帶病”沖刺科創板前景難測。
近日,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松科技")發布招股書,擬沖刺科創板,其主要從事機器人與智能制造領域的研發、設計、制造、應用、銷售和服務,主要產品為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此類產品收入占營收比重的8成左右。
大多數機器人制造企業的研發投入都比較高,而瑞松科技報告期內的研發投入在兩三千萬元之間,研發占比僅為4%左右,科創“意味”略顯不足;同時,近年來其收入增速平平,還患上了“依賴癥”;更為關鍵的是,這緩慢增長的收入甚至還存虛增的嫌疑;而其招股書中還有多項財務數據也存在疑點,需投資者提高警惕。
從收入角度來看,瑞松科技的成長性是欠佳的。
招股書顯示,其2017年、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金額分別為7.05億元、7.36億元,增長率僅為7.67%、4.44%,可見,近年來其營收增長緩慢。然而,雖然營收增速表現不佳,其存貨的增速卻表現得過于“積極”。數據顯示,2018年其存貨金額高達3.62億元,同比激增77.93%。營收下滑,存貨卻增速,這導致瑞松科技存貨周轉率也出現下滑,由2017年的2.61降至2018年的2.03,可見其運營能力也有所下降。
瑞松科技的營收不但增長遲緩,而且還存在依賴大客戶的狀況。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其前五大客戶貢獻的收入合計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48.01%、51.50%和76.82%,已明顯超過5成,并且占比逐年攀升,其對大客戶依賴現象明顯,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過分依賴大客戶使得該公司業績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相關風險不小小覷。倘若未來前五大客戶相關需求減少,或者因其他競爭者的介入,大客戶對其采購額減少,那么,屆時恐怕將會對瑞松科技的業績產生不小的影響。
一方面,瑞松科技的營收仰仗著“大戶”,另一方面,其凈利潤也依賴著政府的扶持。
根據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該公司計入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分別為1,172.77萬元、949.60萬元和 2,241.07萬元,占當期凈利潤的比例分別為35.12%、16.25%和32.68%,可見2016年和2018年,政府補助對其凈利潤的影響不小。尤其2018年,其凈利潤的總額較上年僅增加了1015.43萬元,這也就意味著,倘若當年未收到這筆政府補助,瑞松科技的凈利潤將出現負增長。
政府補助在短期內雖然能給企業業績增光添彩,但其并不具有可持續性,有朝一日,企業失去政府補助,患有補助"依賴癥"的企業很有可能會出現業績急速"變臉"的情況,給投資者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因此,對于瑞松科技的業績依賴政府補助的情況,也需要投資者加以注意。
更令人擔憂的是,其緩慢增長的營收還存在著虛增的嫌疑。
招股書顯示,瑞松科技2018年營業收入金額達7.36億元,算上增值稅后(自2018年5月1日起,增值稅稅率由17%下調至16%,出于謹慎性考慮,按月平均計算,前4個月按17%稅率計算,后8個月按16%稅率計算),則其含稅營業收入金額為8.57億元,將含稅營業收入與現金流量表中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相互勾稽,差異額達2.17億元。其中還需要注意的是,預收賬款中包含了已收到但并未結轉至收入中的現金,剔除該部分影響后差額為2.42億元。按照常理,該部分收入因為當期并未收到現金,理應表現為經營性債權同等規模的增加。
在其資產負債表中,瑞松科技2018年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金額為2.15億元,較2017年相同項目1.98億元增加了1725.08萬元,剔除計提壞賬準備的影響后,實際增加額達1879.32萬元。然而,這卻與理論值相差甚遠,上述計算中本應導致經營性債權增加2.42億元,如今卻僅增加1879.32萬元,這之間相差了2.23億元,也就意味著其有2.23億元的營業收入沒有相關債權的支持,該部分占到了營業收入總額的30%。
那為何會出現如此巨額的差異呢?當然,還要考慮其將應收票據背書、貼現所導致的差異。那么瑞松科技真的存在如此大額的票據背書貼現嗎?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末,其到期已背書、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金額為3977.96萬元,雖然該部分不能完全代表其2018年全年背書、貼現金額,但倘若將該部分扣除,差異額仍達1.84億元,因此應收票據的背書、貼現仍無法解釋出現差異的原因,這就需要瑞松科技給出合理的解釋了。
以同樣的方式核算其2017年的數據,仍發現營收與相關財務數據存在巨額的差異。招股書顯示,2017年瑞松科技實現營業收入金額為7.05億元,當年其適用于17%的增值稅稅率,按此推算后含稅營業收入金額約為8.25億元。其合并現金流量表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金額為7.46億元,剔除預收賬款的減少額影響后,與收入相關的現金流量為7.6億元,將其與含稅營收相較差額為6511.29萬元,也就意味著其相關的經營性債權將出現相同規模的增加。

然而,翻看其資產負債表,瑞松科技的經營性債權卻不增反降。招股書顯示,其2017年末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金額為1.98億元,而2016年末該項目金額為2.03億元,在去除壞賬準備影響后,2017年經營性債權較上期減少了295.86萬元。
一增一減下,這一結果與理論增加額相差了6807.15萬元。而瑞松科技并沒有披露2017年應收票據背書貼現的情況,但若其真存在如此大額的背書貼現,又為何選擇對此不披露呢?
整體來看,瑞松科技在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均存在巨額的營收無相關財務數據支持的情況,這就難免讓人懷疑該公司存在虛增收入的嫌疑,需要公司給出合理的解釋。
除了營收收入存在疑點外,瑞松科技的采購數據也同樣存在異常情況。
招股書披露,2018年瑞松科技向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額為1.97億元,占采購總額的比例為34.56%,由此推算出其全年采購總額為5.69億元,再算上增值稅進項稅的話(增值稅計算方法與上文2018年銷售額增值稅計算方法相同),其含稅采購金額約為6.62億元。而該部分含稅采購金額一方面會體現為現金流量的流出,另一方面則會導致相關經營性債務的增減變動,且規模大致相同,那么瑞松的科技與采購相關的財務數據是否符合該邏輯呢?
2018年,其“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金額為4.35億元,再剔除預付賬款變動影響,則與本期采購相關的現金流量流出金額為3.99億元,與含稅采購金額相較差額達2.63億元,這也就意味著因未支付現金,其經營性負債將出現相同規模的增加,那么事實又是否如此呢?
翻看其資產負債表,2018年其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金額為3.48億元,較上期增加了1.57億元,然而這卻與理論增加額之間相差了1.06億,這也就代表著其有1.06億元的采購金額得不到現金支出及負債數據的支撐。
更為關鍵的是,上文曾提到其存在應收票據背書轉讓的情況,倘若其采用票據背書支付采購款從而導致了上述采購差異,那么,其營收與采購的勾稽差異額將大致相當,但事實上,其營收與采購二者的勾稽差異額仍相差1.17億元,這也就說明其上述營收與采購的巨額勾稽差異并非完全是票據背書采購所致。

同樣,《紅周刊》記者核算其2017年采購數據,其中也存巨額勾稽差異。
招股書顯示,2017年其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額為1.85億元,占比38.08%,由此推算出全年采購總額為4.87億元,考慮到17%的增值稅,估算出其含稅采購總額為5.7億元。同期其“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的金額為5.26億元,扣除預付賬款變動后與含稅營收相較差值達3462.43萬元,這將導致其經營性負債的增加。
然而,與之相反的是其2017年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卻較上年還大幅減少,減少金額達6701.34萬元,在一增一減的相反變動下,其經營性負債與理論應增加金額相差了1.02億元。
這也就意味著,瑞松科技除了營業收入連續多年存在虛增嫌疑外,其近幾年采購數據的真實性也有待證實。
不僅如此,瑞松科技的采購數據與存貨變化情況也不相符。
招股書顯示,2018年其存貨金額高達3.6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了77.93%,然而在深入核算相關數據后,《紅周刊》記者發現該公司有上億元的存貨項目,沒有材料采購數據的支持。
招股書披露,2018年瑞松科技主要原材料和配件的采購金額為5.07億元,同期營業成本中直接材料金額為4.77億元,二者差額達3002.07萬元,這也就代表著瑞松科技存貨項目中,所含原材料金額本期將會出現3002.07萬元的增加額。
瑞松科技的存貨中主要包含原材料、在產品、庫存商品、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結算資產及發出商品。其中,2018年原材料項目金額為759.25萬元,較上期原材料余額1026.54萬元相較反而減少了267.29萬元,這或許是企業因生產制造所需對原材料進行了領用,轉移到下一生產環節,從而結轉至存貨其他項目中,這將導致其他項目中所含原材料應該增加3269.36萬元,那么其存貨其他項目的變動是否真是如此呢?

進一步來看,2018年存貨項目中在產品、庫存商品、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結算資產及發出商品金額分別為384.4萬元、1005.50萬元、3.26億元、1586.31萬元,合計金額達3.56億元,該部分較2017年相同金額增加了1.62億元。雖然招股書中未分別說明各項目中原材料的占比情況,但當年直接材料占營業成本的比例為82.73%,據此大致估算出該部分增加額中包含材料的金額為1.34億元,而這一結果與理論應增加額3269.36萬元之間相差了1.01億元。
問題在于,當年瑞松科技并沒有如此大額的材料采購,那么其存貨中增加的如此大額的材料又是從何而來?若無相關采購數據的支撐,瑞松科技激增的存貨項目是否真實存在就需要謹慎對待了。而在上文中我們也核算出,其采購支出及相關負債不足以支撐披露的采購總額,而從此處數據推算情況來看,其采購總額尚且不足以支撐其存貨增加數據,那么到底是該公司存貨數據異常,還是其他數據披露有誤,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