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樂記》是儒學的重要音樂典籍,具體探討了音樂的審美價值及音樂的政治價值,其中包含的“樂教” 思想也是儒家重要的教育理念。將“樂教”中豐富的德育和美育資源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對補齊高校思政工作的短板,創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方法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樂教;《樂記》;文化自信
《樂記》是先秦時期儒學的重要音樂典籍,是儒家音樂教育理論與音樂美學理論的集成;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音樂理論著作。《樂記》全本十一篇主要論述了樂的產生、樂的審美特點、樂的內涵與其表現形式之間的關系、樂與情緒情感的關系、樂與社會的關系等。《樂記》里的“樂”并不單指音樂,而是一系列藝術類別的總稱,《樂記》中最核心的論點就是音樂與道德的關系,就是音樂的德育作用,也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所提倡的“樂教”。“樂教”是指用音樂教育幫助人們提升道德修養,淬煉人格心性,強調音樂的德育及美育作用;同時儒家認為“樂教” 還有政治功能,具有移風易俗、維護綱紀倫常、促進社會和諧等作用。
《樂記》中蘊含了寶貴的教育經驗,通過對“樂教” 中優秀教育資源的總結和提煉,結合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對補齊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增強高校思政工作的時效性、吸引力,拓寬高校思政教育的渠道有著重要意義。
一、《樂記》中蘊含的德育資源
(一)音樂具有教化功能
孔子曾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①的教育觀念,他把音樂教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只有通過“樂教”的洗禮才能成為一個道德品質完美的人。《樂記》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論述了音樂對人的教化功能。第一,音樂能表達人內心的想法,“凡音起也,由人心也。人心之動, 物始之然也。”②也就是說,音樂產生于人的心理活動, 而人的心理活動則是由客觀事物引發的;“君子動其本, 樂其象,然后治其飾”③說的是君子在創作音樂的過程中, 以內心的情緒、情感作為創作靈感,以聲音為表達手段, 然后用音樂手法進行組織修飾及加工,這說明一個人的思想修為、文化素養、道德品質等是能通過音樂表現的。第二,音樂能影響人的情緒以及個性。“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啴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④纖細、微渺、急促的音樂會讓人產生悲傷的情緒;寬廣、遼闊、旋律線條較長、節奏變化較少的音樂會使人心情舒暢……寬舒、渾厚、流暢、和諧的音樂會使人變得慈愛;散亂、邪惡、放縱、輕佻的音樂則會使人淫亂,也就是說音樂會對人的內在情緒和外在表現造成影響,不同音樂類型對人的影響也有差別。第三,音樂能約束和端正人的行為。“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 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聽到雅頌之類的音樂,人們的胸懷就會逐漸變得寬廣;拿著盾、斧一類的舞具,練習俯、仰、屈、伸的舞姿, 人們的容貌就會變得莊嚴;排列舞蹈的走位,合著音樂的韻律,人的行為就會變得端正了。
(二)音樂能夠促進完美人格的形成
在儒家文化中,培育一個人的完美人格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而儒家文化中一個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應是“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⑤。儒家文化對美好人格的要求就是“君子”。《樂記》中也探討了音樂和人格塑造的關系。首先,在儒家文化中好的音樂應該是“盡善盡美”的, 雖然“盡善盡美”最先說的是音樂,但內在指的是人格修養;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寫道:“美者,聲容之盛。善者,美之實也”⑥。在儒家文化中相對于樂的形式(美) 而言,更重視樂的實質(善);相比起音樂上的“善與美” 更重視人格上的“善與美”,所以說《樂記》中寫道:“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⑦。其次,音樂能夠伴隨人的終身成長和發展,“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⑧。人要時刻通過音樂等高雅藝術來提升品位與修養,使人產生平易、正直、慈祥、善良等多種優秀品質,促使人去追求更高層次的人生理想。
二、《樂記》中“樂教”思想如何作用于大
(一)運用“樂教”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面臨著實效性不強、感染力與參與度不佳等問題。將“樂教”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人天生就對音樂有審美欲望這一特質,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運用音樂能反映人的內在想法、影響人意志品格的特點,從提升高校學生審美水平及審美情感出發,進而提升學生的道德境界;將較為死板的知識灌輸形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變為“知行合一”的感性教育模式,將寬泛的道德標準、行為規范教育轉化為具體的體驗式教育,讓學生在“樂教”的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利用“樂教”幫助大學生完善人格
馬克思在論述人格時用了“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來總結,而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薄弱環節。人格教育的缺失必定導致大學生的人格缺陷,導致共情能力下降、自私、冷漠等后果,如果人格教育的問題不解決,高校思政教育就是無根之樹。而借鑒“樂教” 中對人格培養的經驗,無疑是幫高校思政教育補上了短板。“樂教”的教育模式能使人在“知、情、信、意、行”等多方面得到洗禮,不僅僅局限于技巧與知識的學習,而更重視人內在的發展,特別是對人格的錘煉與培養。通過欣賞和演奏音樂,鍛煉人的心性,提升人的審美能力和品位,從而達到提升人的道德水平,促進身心與人格和諧發展的目的。
(三)利用“樂教”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共同構成了新時代文化自信的主體。文化自信的基礎是源于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性格、認知、思維等,同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促進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形成。“樂教”思想正是源于中國傳統文化, 通過中國傳統音樂、舞蹈等多種傳統文化形式,以吸引大學生去學習、了解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的最表層出發, 逐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最終產生對中華文化精神內核的認同,從根本上堅定樹立文化自信的基石。
注釋:
①見《論語· 泰伯》。
②見《樂記·樂本篇》。
③見《樂記·樂象篇》。
④見《樂記·樂言篇》。
⑤見《論語·雍也》。
⑥見(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
⑦見《樂記·樂情篇》。
⑧見《樂記·樂化篇》。
作者簡介:
胡甜雨(1993-),女,漢族,山東省淄博市人,淄博職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