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發 歐松利


【摘要]目的分析中藥內服聯合穴位敷貼的治療方法對支氣管哮喘的療效。方法對100例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治療組50例,并同常規西藥治療的對照組50例的療效進行比較,并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嗜酸性粒細胞計數、血清總IgE以及T淋巴細胞轉化率等指標。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總IgE含量、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均明顯下降(P<0.05),觀察組患者T淋巴細胞轉化率明顯上升(P<0.05),而對照組上升的不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內服聯合穴位敷貼對支氣管哮喘效果明顯,可抑制氣道的炎癥反應,減少過敏并提高細胞的免疫功能,值得推廣。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內服外敷療法;聯合用藥;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 2019) 01-59-04
支氣管哮喘多因阻塞性因素引起,與過敏有關,阻塞的原因有支氣管痙攣,管壁黏膜水腫和分泌物增多等[1]。患者的臨床表現多為呼吸困難、胸悶、氣短等。支氣管哮喘過敏的誘發因素有粉塵、溫度、油煙、刺激性氣體等,也與飲食等相關[2]。患者晚期多合并有肺氣腫、肺心病等,病情的反復發作以及并發癥給其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中醫認為哮喘的發病原因是痰飲內伏,而痰飲由肺、脾、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所致[3-5]。因此,支氣管哮喘與陽氣虛弱,肺、腎、脾的失調導致的氣虛和痰瘀伏肺等有關,為本虛標實之證。本研究采用中藥內服,聯合穴位敷貼的方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50例,并和西藥治療作對比,取得了理想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4月- 2018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支氣管哮喘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19 - 68歲,平均(51.3±13.9)歲;患支氣管哮喘病程4 - 10年,平均(8.6±3.3)年;對照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17 - 60歲,平均( 49.0±11.2)歲;患支氣管哮喘病程2-9年,平均(7.4±3.6)年。比較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于本研究中患者支氣管哮喘的診斷,參照《中醫內科學》和《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相關標準[6]進行。入選者均符合上述標準中支氣管哮喘緩解期的診斷[7],中醫判斷為肺脾虛弱,痰濁阻肺,且患者都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均排除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有肺結核及肺部相關手術史者,以及手術依從性差等情形。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西醫治療方案,如服用茶堿緩釋片及吸人布地奈德氣霧劑等。觀察組采用中藥內服聯合外敷的方案。內服藥物主要為四君子湯,依患者病情不同采用玉屏風散加減的方法,方劑中采用生黃芪309、太子參15g、茯苓10g、陳皮10g、白術5g、防風5g、甘草5g、地龍5g、半夏59以及蛤蚧59等。如患者脾虛嘔惡,加大半夏、陳皮的用量;汗多者加生龍牡;有兼表證者,添解表的藥物。每天用水煎服1劑,早晚2次,連續治療4周。穴位敷貼的材料為定喘膏,主要成分有白芥子10g、元胡10g、地龍15g、細辛5g、甘遂5g以及炙麻黃5g等,將之研成末狀,用姜汁調糊,敷在兩側的肺俞、膈俞和心俞,1周1次,每次敷貼4 - 6h,持續敷貼4周。患者如有支氣管哮喘的急性發作,需予對應治療后繼續入組。上述兩組均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依據《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相關標準[8],將效果分為臨床控制、顯效、有效和無效,其中臨床控制表現為患者的哮喘發作得到控制,聽診哮鳴音消失或時有輕度,無需用藥可緩解;顯效表現為哮喘的發作次數較治療前減少了一半以上,口服藥物可緩解;有效表現為發作次數減少了30% - 50%,口服藥物效果有時無法控制;無效表現為較治療前變化較少,哮喘的癥狀無明顯緩解,發作時需靜脈用藥方能控制癥狀。計算總有效率時統計除無效外的三種例數。在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的靜脈血,測定嗜酸性粒細胞計數,血清IgE含量及淋巴T細胞轉化率等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的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50例患者臨床控制、顯效的例數要多于對照組,其中臨床控制和無效的例數與對照組比較,X2=2.597和4.3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0%,對照組為8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l。2.2 兩組哮喘各指標比較
兩組在治療后,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和血清IgE含量均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治療后的數值相比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淋巴T細胞轉化率有了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也有所升高,但較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慢性的,在臨床上常見的病患,其病理以肥大細胞、嗜酸粒細胞和T細胞的改變為主,細胞反應以及炎性介質作用于氣道,引起慢性炎癥[9]。中醫上,該疾病屬“哮證”和“喘證”的范疇[10],哮有宿根,即哮喘發作之后如能遇到和其有關的外部誘因,喘息的癥狀再次發作,這便使得哮喘反復發作。哮喘的病因分為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外因主要和“痰”有關,內因主要和“虛”相關[11]。“痰”和“虛”這兩個內外因互為因果,促進病程的發展[12]。痰的生成主要同肺、脾和腎與津液輸布的失調相關,其中肺主司布散,脾主司運輸而腎主司蒸化[13]。上述臟腑的功能失調后,津液凝聚從而形成了痰,痰伏藏在肺,形成宿根[14]。肺是水的上源,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平時可通調水道[15]。如肺失宣肅,水道無法通調,水液停滯導致痰飲。脾司運化,失調導致水停聚成痰。水液的正常運轉與腎的氣化蒸騰作用緊密相關,腎虛則水液不化,促進痰的形成。綜合來看,上述三種臟器的紊亂均可致痰飲內生。正氣虧虛的患者更容易受到外邪的影響,外邪引動伏痰,引起哮喘發作。
因此,中醫對于哮喘的治療思路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化解體內的伏痰,達到去除哮喘病機的目的,二是扶助正氣,抗御外邪,避免哮喘誘因。本研究所用的內服陰君子湯,聯合玉屏風散中太子參的性質平和,入脾經,但脾胃虛者往往不受補,故而多與黃芪、白術同服以加強補脾益氣之功效。茯苓可以利水去濕,有健脾安神之功效。白術則能益氣、健脾、利水。脾氣虛則運化水液不能,導致濕邪。茯苓的利水去濕作用主要在中焦脾胃產生,因而對去脾濕效果良好。白術補脾氣效果好,是補氣健脾的常用藥,同時它可利尿,讓濕邪排出體外。兩者搭配更可加強健脾去濕之效。地龍性寒,有清熱、止喘、通絡等功效,屬肺、胃、肝和膀胱經,能清熱平肝,同時平喘、除痹和利尿等。相關研究顯示[16],地龍的提取液對咳、喘的作用明顯,其煎劑對可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蛤蚧性溫,歸肺、腎經,有溫補肺腎,益精助陽和定喘止咳等效果。有研究認為[17],其能影響到體內激素的代謝,止痙、擴血管,對老年的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的效果更好。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控制以及顯效的情況要比對照組更好,患者的發作次數、癥狀在3個月后有了較為明顯的減輕,且總有效率為94.0%,要明顯高于后者的80.0%,這與上述分析相一致。且患者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含量以及血清總lgE含量明顯下降,提示上述的治療方案能減少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減少氣道的炎性反應,可發揮降低過敏的作用等。觀察組的T淋巴細胞轉化率治療后有了顯著提高,說明該聯合用藥方案可提高細胞的免疫功能。定喘膏出自《張氏醫通》[18],又名白芥子膏,參考經絡腧穴的理論,應用穴位熱敷貼治療。其中作用于肺俞可達到宣肺、理氣的效果,對肺中寒邪有驅散作用,還可補充肺氣。作用于心俞可達到調節氣血,作用于脾俞能夠健脾去痰。上述敷貼的藥均可祛痰、理氣、去寒、逐飲。白芥子辛溫,入肺經,化痰飲;細辛去風散寒,溫肺;元胡可活血,行氣;炙麻黃能平喘等。體內的陽氣以熱氣相助,使得辛溫、通經和去瘀的藥物會同經絡一起作用。外可去痰邪,內可扶正氣。穴位敷貼之藥經經絡氣血達臟腑,激發出陽氣,提高患者的免疫,從而達到了治病求本的效果。但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對其不良反應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并且3個月后或是一年等更長時間之后的隨訪也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綜上所述,中藥內服聯合穴位敷貼對支氣管哮喘的效果較好,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建秋,張霞,王雪慧.溫陽補腎類中藥單體治療支氣管哮喘實驗述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7,35(9):2222-2224.
[2]劉斐,虞堅爾,白莉,等.中藥內服治療支氣管哮喘的Meta分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34(2):299-303.
[3]韓麗,王琳英.自擬理肺化瘀方對支氣管哮喘發作期患者血清嗜酸粒細胞計數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5,55(38): 86-87.
[4]周錦添.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重癥哮喘的臨床觀察[J].現代醫院,2017,17( 12):1824-1826.
[5]王樹霞,陳偉斌.157例支氣管哮喘兒童生命早期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 36):89-92.
[6]曹芬芬,萬麗玲,劉美年.小青龍湯聯合中藥封包治療外寒里飲型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通報,2017,16(4):39-42.
[7]李航,劉小虹,徐衛方.中藥對哮喘T細胞亞型免疫調節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7,28(1): 132-136.
[8]李美香,楊召川,曲政海.中藥二步序貫治療對哮喘小鼠肺組織基質金屬蛋白酶一9及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一1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6,23 (3): 278-282.
[9]任玉梅,李曉冰,王納,等.免煎中藥止咳平喘顆粒對嬰幼兒哮喘患兒外周血樹突細胞共刺激分子的影響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7,44 (9): 1878-1880.
[10]梁啟軍,楊玉萍,王麗華,等.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辨證復方治療[J].遼寧中醫雜志,2016,43( 5): 982-9853.
[11]顏培正,孟慶巖.中藥劑量對哮喘病寒飲蘊肺證大鼠肺功能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16,43 (4): 843-845. [12]盧健.過敏性哮喘中藥藥對的應用原則[J].時珍國醫國藥,2017,28(7):1696-1698.
[13]李竹英,滕超.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35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7,26(2):331-333.
[14]黃越,廖伯年.中藥不同途徑聯合給藥治療兒童支氣管哮喘寒熱錯雜證發作期55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21( 17):177-180.
[15]周韶谷,劉玉玲,華凌云.中藥補腎納氣平喘膏方治療兒童支氣管哮喘緩解期的臨床研究[J]_遼寧中醫雜志,2015 ,42(6):1239-1240.
[16]劉斐,虞堅爾,白莉,等.中藥內服治療支氣管哮喘的Meta分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34(2):299-303.
[17]趙久齡,王玉水,王欣.清肺利氣通絡法中藥對哮喘模型大鼠肺組織白介素17表達的影響[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7,38 (6): 18-22.
[18]劉建秋,張霞,王雪慧.溫陽補腎類中藥單體治療支氣管哮喘實驗述評叨.中華中醫藥學刊,2017,35(9):22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