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妮 甘麗樺
【摘 要】作為中國沿海經濟新增長極的北部灣經濟區在近幾年的建設中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在外部利好政策的推動下也正積極深化改革謀求升級。作為該經濟區建設人才的重要輸送渠道,如何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務地區經濟,是該地區職業教育必須直面的重要課題。文章結合北部灣經濟區建設背景,針對北部灣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分析其在產教深度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為后續探索北部灣經濟區建設背景下產教深度融合職業教育模式的路徑提供依據。
【關鍵詞】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產教深度融合;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7-0023-02
2017年,廣西教育工作會議中強調必須主動適應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的新需要。迫切需要通過教育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推動人才井噴、科技創新,努力把人才和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力。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當前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形式,深化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明確方向。地區職業教育實現有效的產教深度融合,對于該地區技能型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有顯著作用,能極大地促進該地區文化和技術創新及產業結構調整,引領產業升級。
作為中國沿海經濟新增長極的北部灣經濟區在近幾年的建設中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在外部利好政策推動下也正積極深化改革謀求升級。作為該經濟區建設人才的重要輸送渠道,如何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務地區經濟,是該地區職業教育必須直面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隨著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的推進,對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職業教育領域也充分認識到這點,地區內不少企業和職業院校積極投入到產教融合的探索中,紛紛嘗試多種形式的、新穎的人才培養模式,如“訂單班”培養模式、“校中廠、廠中校”培養模式等,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方面的問題。
1 暫未形成有效的保障機制
目前,從國家層面而言,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等剛性建設上,仍十分欠缺。北部灣經濟區職業教育體系也未能結合地區經濟建設需求實際,推出相關明確的條例準則。現有的國務院相關部門制定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并不能很好地滿足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特別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機制保障需要。上述問題折射出地區在產教深度融合的頂層設計方面的缺失,極易導致在產教融合的實際操作中,政府無法發揮應有的主導、統籌及協調作用,資源整合效果也將大打折扣,特別是當職業教育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不斷深化,前瞻性規劃的不足必然引發各類問題、矛盾的銳化,如權責分擔、利益分配及人才培養的實施方法等。
2 高職院校辦學思路創新不足,與行業企業需求存在脫節
深化產教融合要求校企雙方對人才供需關系有明確認知并達成共識,特別是作為人才供給側的學校方,更應針對需求側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養等方面的具體實際需求進行準確解讀,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人才培養的調整。然而,當前許多職業教育院校辦學思路未及時依趨勢轉變,課程體系比較陳舊,創新不足,師資團隊的社會服務能力較弱。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部分職業院校對地區內行業企業調研不夠重視,致使對行業企業人才需求信息的了解不到位;二是與行業企業開展交流時,職業教育院校使用的調研方法科學性有待提升,雙方溝通不夠深入精準。以上兩大因素致使職業院校方面沒有充分意識到現有辦學思路的缺陷,進而無法開發出切合經濟區建設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也必將受到影響。
3 地區各行業龍頭企業參與熱情度不高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校企雙方于長遠而言是互利共贏之事,北部灣經濟區內各行業中參與到這一合作中的企業數量不斷上升、類型也逐漸豐富。但仍出現許多行業龍頭企業參與熱情度不高,甚至對此敬而遠之的尷尬現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卻難以對此類“投資”進行準確的“投資回報率”預估。加之目前在各行業的校企合作中缺乏足夠讓龍頭企業對此報以充分信心的“榜樣式成功案例”,在可參照性案例不足的情況下,許多企業企業自然望而卻步。其次,目前常見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形式大多涉及企業實訓的環節,許多企業對實訓過程中的學生管理和生產安全問題存在不同程度的擔憂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障礙。這提醒我們,產教融合絕不可過于本位主義地站在校方的角度考慮所得,一味地想著向企業伸手尋求各種支持而忽略對方利益。要學會多站在企業角度考慮問題,盡量保證其資金投入的有效性、為企業輸送人才的穩定性等,使企業的基本訴求得以實現,以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
4 產教融合形式雖多點并行,但不夠全面系統
北部灣經濟區的建設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色,其產教融合形式也應形成較強的地區特色。當前,北部灣職業教育領域在推進產教深度融合過程中仍以參照模仿北京、長三角經濟帶及珠三角經濟帶等先進地區為主,常見的形式有“訂單班”“校中廠、廠中校”等。合作模式的運用過于強調外部借鑒,對發達地區的經驗模式嚴重依賴,未能真正立足地區,結合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進行產教融合形式的突破和創新。“多方借寶”之下,產教融合的形式雖呈現出多點并行、閃光點不斷等可圈可點的局面,卻凸顯出流于模仿某單一形式的問題,未能由此以點帶面構建成型的、有區域特色的體系。這種各自為政、散點式的校企合作在延續性、傳承性方面表現較弱,極易導致產教融合在實現向深度化推進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反復和挫折。應更多發揮北部灣經濟區職業教育和行業企業的能動性,校企雙方以系統化、全局化的觀念為指導,形成校企合作的聯結效應,尋求把多個較為成型、成功的單點產教融合項目資源打通的方法,探索設計產教融合新形式。
5 產教融合施行中對學生群體的感受關注度不夠
學生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體,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效果最終應體現在學生的工作能力及其他相關素養的良好發展之上。現已開展的校企合作項目中,大多傾向于比較關注合作中校方和企業的狀況,而對于學生在校企合作中的行為、需要和感受有所忽視。職業院校學生對校企合作大多充滿期待,但也存在著不少困惑。產教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典型問題均與學生群體息息相關,如學生到企業開展實習實訓過程中,企業支付給學生的勞動報酬是否合理的問題;相關校企合作項目中對學生具體工作生活的指導、幫助問題;及貫穿始終的學生人身安全保障問題等。除此以外,對于學生群體而言,在基本的人身安全和勞動報酬有所保障的基礎上,他們更為關心的是通過參與其中,自身在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方面的提升。但縱觀當前不少校企合作項目,學生參與的形式還比較單一。如何在力爭合作形式多元化的前提下,選擇能讓學生實質性參與特別是深度參與的活動形式將是北部灣經濟區深化產教融合必須切實解決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校企雙方精成探討,思考如何創新學習和工作流程設計、改善學生的實習實訓工作環境等,以提升學生主體的滿意度。
通過以上5個方面問題的分析可知,北部灣經濟區建設背景下的產教深度融合還有諸多方面工作有待推進,各方面發展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提升,只有認清和正視以上這些問題,才能使后續探索北部灣經濟區建設背景下產教深度融合職業教育模式的路徑有所依據,提出更有建設性的優化創新模式。
參 考 文 獻
[1]張華.當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創新模式研究[J].文化視野,2017(5).
[2]鮑桂楠.協同創新視角下的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J].教育與職業,2016(21).
[3]牛西武,魏煥成.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的探索與實踐——以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
[責任編輯:鄧進利]